聽損兒童語言基礎如何訓練?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聽損兒童在語言習得方面的主要特點:

1、發音不清

2、音色不好聽

3、音節受限制

4、語調不準或缺乏語調

5、詞彙量小於同齡聽健兒童

6、不能分辨同音異義詞

7、說話不合語法

聽損兒童語言基礎如何訓練?

那麼,聽損兒童語言基礎訓練的內容與方法有哪些呢?

聽損兒童的語言訓練是在其語言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在聽損兒童早期康復實踐過程中,教學上常採用“二分法”,將語言訓練分為語言基本訓練和語言交際訓練,以明確構成語言訓練的內容項目。語言基本訓練除了聽覺訓練、呼吸訓練、發音訓練外,還包括詞語訓練和句子訓練;語言交際訓練則包括對話訓練、複述訓練、朗誦訓練和體態語等方面的訓練。

1.詞語訓練

要以常用詞的常用義、具體義為主,以日常口語詞為主。

(1)要在聽損兒童接觸日常事物的過程中、活動中學習生活方面的名詞和動詞。當其詞彙積累到一定數量後,幫助他們分類,組成系統的言語。

(2)通過聽損兒童的親身體驗來學習表達感知方面的詞彙,培養他們分析和認識的能力。

在視覺方面幫助聽損兒童學會分辨“遠、近”,“大、小”,“粗、細”,“寬、窄”,“胖、瘦”,“方、圓”,“快、慢”等詞與物的關係;分辨基本顏色。

在質地方面分辨“軟、硬”等。

在聽覺方面分辨“強、弱”等。

在味覺方面分辨“甜、苦、酸”等。

在心理感受方面,分辨“哭、笑、怒”等。

(3)教給基本詞,在其瞭解之後再教個別詞,例如先教“人”在其理解之後,再教諸如“大人、工人”等詞彙。

2. 句子訓練

(1)單句訓練

可按照句型由簡單到複雜。一般先教陳述句、祈使句,再教疑問句,最後教感嘆句。在陳述句裡,先教簡單陳述句,然後不斷擴展,讓聾兒進行替換練習。

簡單陳述句、祈使句的訓練取得一定進展以後,即可教疑問句。例如先教是非句“爸爸是工人”,然後再加上“嗎”和語調,並要求孩子用“是”或“不是”給予回答。

在學會是非問句之後,可以將其轉換成反覆問句,如“爸爸是不是工人?”學會一般的句子,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可以訓練句式變換,如“把”字句和“被”字句等。

(2)複句訓練

複句的教學相對應該放在最後一階段。複句表達的內容比單句複雜,在教複句時,必須設計一定情景,讓聽損兒童在情景中反覆觀察和體驗。

具體做法是教師先說出複句中有關的單句,然後用特定的關聯詞語把它們串起來。

句子中的句法規則是一種抽象的模式,而抽象又是聽損兒童的一大難點。因此教師或家長要根據句型,靈活地多造句子,讓聽損兒童從眾多的句子中領悟語法規則,逐步學會自由造句。

3. 語言交際訓練

交際訓練主要是利用基礎訓練打下的基礎,訓練使用一些聽話和說話的規則和技巧。如在交際上,怎樣提問和回答,怎樣控制音量,怎樣配合體態,怎樣使表達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等等。具體地說,就是培養聽損兒童的交往意識,鼓勵他們學會交往方式,並逐步掌握交往的基本技能,同時在交往中學會和發展語言。

(1)言語交際過程中的理解性訓練:這裡所說的“聽”的訓練是與基礎訓練中的“聽”的訓練相區別的。前面基礎訓練中的聽注重聽“音”,語言交際訓練中的聽注重聽“義”。

(2)言語交際過程中的表達性訓練:言語表達訓練,簡而言之就是說話訓練。說話訓練的目標在於幫助聾兒說出具體有適當音色、音量、語調和節奏的話語。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交際訓練與句型訓練不同。句型訓練是讓聽損兒童經過反覆操練(包括模仿、替換練習)來掌握句法規則,說話訓練則是要聽損兒童充分利用所學的詞語和句型表達自己的意思。說話訓練應注重在情景中讓聽損兒童表達自己的意願。

對話訓練:可以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可以是老師和聽損兒童對話,也可以是聽損兒童間的對話。前者主要是由教師引發,後者則由聽損兒童自由發展。通常的對話訓練可以採取角色遊戲,教師和聽損兒童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模仿在特定情景下的對話。

複述故事訓練:此項訓練多以聽故事或看圖聽故事為基礎,然後由聽損兒童複述。複述故事不是讓聽損兒童一句一句地背誦故事,而是要求他能用自己的話(不一定完整)說出來。一開始會出現背誦現象,但教師或家長不要干涉,逐步訓練到他能用自己的話去說故事大意。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採用續編故事或創編故事的方法進一步拓展孩子的語言。

朗誦訓練:包括短文朗誦和兒歌朗誦。最初的朗誦訓練應先從兒歌開始,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聽損兒童的節奏感、韻律感,通常引導聽損兒童按照一定的節拍,配以適當的動作、表情。在選擇朗誦訓練材料的時候,還要注意選用不同韻腳的字,以便聽損兒童練習不同的押韻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