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儒 賴俊權‖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薦」


軒儒 賴俊權‖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薦」


梅城江南人文煜

軒儒 賴俊權


梅州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一個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出發地之一,與贛南、閩西等並稱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梅江區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內遺存著眾多名勝古蹟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集中反映了客家人開拓奮進、愛國愛鄉、念祖思親的家國情懷,讓我們漫步客都,品味不凡人生。


江南有座進士樓

一門三代五知縣

我們知道,老梅城攀桂坊、紅杏坊出了不少傑出人才,學宮、東山書院至今書聲琅琅,凌風路、八角亭等老街區仍有明清古韻,但從梅江橋向南,環繞梅江河的這一塊寶地,稱之為江南,也赫赫有名。

近年來,梅州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很多名居,隱於鬧市中,鮮為人知。在梅州市政府對面,有一連片大屋,叫進士樓葉屋,門前科舉功名的楣杆石林立,被稱為“葉半城”,這裡出了一門五知縣。乾隆十年(1745),一個從邊遠山區走出的客家學子,從家鄉出發,跋涉六千里往北京赴考。他叫舉人葉承立,乙丑科中式會試的金榜發榜,葉承立中進士第177名,接著他參加殿試獲得第56名的好成績,乙丑科進士,授廣西富川縣知縣。在回鄉候任知縣時,幫忙修纂《乾隆嘉應州志》。據當年嘉應知州王之正《乾隆嘉應州志》序言裡寫到,為了物色纂修嘉應州志的人選,當年他亟合州人士謀,葉君承立博學而聞,性復嚴正,篤實。葉承立的弟弟亦慎,於乾隆丙子科中舉第36名,被選為候選知縣;葉承立的長子斯式,從江南新中遷居至梅塘宮前(遺安堂),於乾隆庚午科中舉第64名,先後任山西臨縣知縣、介休縣知縣、襄陵縣知縣;葉承立的第五個兒子斯現,也緊追其父親、叔父、哥哥,於乾隆丁亥科(1767)中舉,任浙江省建德縣知縣;葉承立的孫子維高,也不甘落後,在乾隆年間中舉後,先後任河北省吳橋縣知縣、薊州知州。

所謂山水,山川、河流、屋場、人文,之後便固化為一種家族遺風,更是千百年來客家人崇文興教,努力耕耘的結果。爺爺兄弟知縣,爸爸兄弟知縣,孫子知縣,一時傳為佳話。特別有意思的是,在葉承立的母親九十多歲時,五世同堂的她親眼看到了兒子、孫子、曾孫五個知縣,這或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壽山公祠解元家

科甲連登蔚為望族

軒儒 賴俊權‖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薦」

壽山公祠/嘉華攝


從市政府圓盤向南,到交通局紅綠燈邊,便是壽山公祠。壽山公祠位於梅州市區梅江二路,為明末清初古客家宗祠的建築風格,公祠原有三進四橫,上、中、下三堂均為“怡梁”式樑架結構,保存著古代中原典型府第式格局構建,前後簷拱角。大門外為灰築禾坪,坪上六對楣杆硤莊嚴矗立,坪外月形池塘一口,背圓以丈高灰牆,左右各配以二橫,總佔地4500平方米。

鍾姓肇跡於河南潁川,一世祖雪峰公於元朝至正初年(1141年)由汀州撥貢考授程鄉(今梅州市)縣學訓導,定居於城西南隅五馬坊,為梅州開居祖,莆心支系。四世祖知仁公遷楊古狀,五世祖組公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5)遷水南堡莆心(今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六世祖珀公於今壽山公祠址築室而居。九世祖壽山公艱苦創業,治家有方。至十三世時,子孫繁衍,科甲連登,蔚為望族,康熙年間,壽山公後裔,為紀念祖先恩德,合謀更新祖堂,用於崇祀典,序昭穆,訓詩書,聯宗誼。壽山公祠建成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己歷三百二十年。

因為查找解元的資料,我們多次到壽山公祠。走入壽山公祠,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在上、中堂,可以看到琳琅滿目、金碧輝煌30多塊牌匾,上書“(歲)進士”“明經進士”“解元”“亞魁”等,匾中書法蒼勁秀整,不乏名家手筆。據說堂內原掛有各類牌匾60多塊,都是明清以來子孫登科第,或選任外州府官吏有業績者,或有嘉言懿行者,或女之貞烈者,報由上憲州府賜之旌表等。壽山公祠人文蔚起,科甲連登,僅清代,中舉者七人,其中解元一人,為壽山公祠十五世祖鍾允彝,年少讀書,過目成誦,18歲中秀才,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廣東鄉試第一名中解元。另有貢生、監生、秀才者眾,授州同知者五人,考授知縣、縣丞、訓導及其他文武官職者多人。

另外,鍾姓還出了三個州同知,分別建了三座“州司馬第”。一個是十三世祖鍾用漢創建,又稱為大樓下州司馬第,另外在黃塘以及大壢村庵子岌各有一個。庵子岌的州司馬第,當地人稱之為武樓下,距離壽山公祠不遠,建於康熙三十四年,為十三世六大房中的長房的長子(十四世)所建,其樓名為吏部尚書所題。

壽山公祠近現代也湧現了不少傑出人才,鍾伯銘由泰國直奔延安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後任國家勘察院院長等職;鍾正山,僑居馬來西亞,早年創辦馬來西亞藝術學院並任院長,三任世界水墨畫家協會會長,現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會長,這都是壽山公裔的佼佼者。


劍英公園人工湖

曾是明代水利工程

從壽山公祠向南,經過一棟廖屋和劍英公園。這是一泓坐落於江南新城中軸線起點和核心地帶的城區湖泊,為城市生態、休閒的文化客廳,繁華秀麗。劍英湖為500多年前先人留下的明代水利灌溉工程,這一傑作的創造者是梅州先賢、明成祖時的監察御史廖睿。他的家就在今天劍英公園旁邊的大壢村,當年叫莆心。

廖睿出生於1370年,那時明朝才取代元朝3年,是百廢待興的時期,永樂元年(1403年),廖睿考中鄉進士,永樂十九年(1421年)他升任監察御史,負責北都內巡,職責包括“京城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監察御史在明代為正七品官,品秩不高而權限廣,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具有很高的威望。據資料載,廖睿在京城任職,騎著一匹青白色的駿馬巡視各處,襯托著他高大的身材和黝黑堅毅的臉龐,“驄馬御史”的美名由此而來。他後來又升任四川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類似於今天中紀委官員,分量不小。老梅城的南門口,曾豎有“燕蜀巡方坊”,就是為紀念廖睿的宦績。

後來,廖睿回到家鄉,他看到莆心、楊古狀、白土一帶,經常受到乾旱水災,決定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經過勘測,選址後築塘堤,作陂疏圳,形成今天劍英公園的寬闊湖面。據長輩們的回憶,劍英公園以前是一大片池塘,它們一個挨一個像格子般排列得整整齊齊,因而又叫十格塘。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塘而過,構成了父輩的童年樂園,捉泥鰍、游泳、摘果子,留下了許多生動美好的記憶。而廖睿倡建的這一水利工程,取名為新庵塘,又叫新塘,它與上游的官塘(位於寮背嶺)、梅塘(位於飛機場側)兩大蓄水水利設施相連。1427年廖睿去世時,遺命身後葬在新塘湖畔,要永久看護這項水利工程。經過歲月滄桑,他的墓址不復存在,但他功德卻烙在人們心中。


軒儒 賴俊權‖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薦」

劍英湖/嘉華攝


四百年喬琳公祠

物華天寶傳承文化

據考證,清朝時的梅州中心(即現在梅江區),書院、學宮、私塾、社學、義學等各類學校遍及城鄉,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說。私塾與書院、社學、官學等其他類型學校一起構成了龐大的教育體系,使窮鄉僻壤的寒門學子憑科舉踏進仕途,獲得功名利祿,實現人生價值。

位於劍英湖一側的喬琳公祠,由張氏四世先祖於明末開基興建,距今有400餘年,是一座保存完好和具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文物保護單位,為壢明村最老祖屋,大小房間共有69間。清以來多次重修,規格方正,典雅秀麗,大門兩旁有楹聯“青錢世澤,金鑑家聲”,牆面平整潔白,屋頂灰瓦密佈,屋內繪有許多花草等簡易圖案,古樸而簡潔。化胎中央擺放著精心種植綠意萌生的盆栽,給這座老屋增添了不少生氣。祠堂內,懸掛著祖祠的重大歷史事項和一副楹聯,雕刻著的“喬琳開基歷經四百春秋源流遠,先祖創業繁衍萬千子孫沐恩長”,似在訴說這座老屋輝煌故事。

喬琳公祠的族人一直保留著崇文重教的客家傳統,20世紀70年代這裡還做過校舍,當時,壢明小學缺少教室,張氏族人得知後便主動騰出上堂和下堂,無償供給學校作為教學場所;這裡還是革命時期的夜校點,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喬林公祠是廣東省東江縱隊粵東遊擊隊的一個秘密據點,祠堂一些進步青年深受鼓舞,積極投身革命,參加為建立新中國進行的游擊戰爭。

新中國成立前,喬琳公祠的男丁大部分遠走南洋謀生,足跡分佈緬甸、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美國、香港等地。新中國成立後,從喬琳公祠走出來的革命青年受到了黨組織的重用,如張榮嬌曾任梅縣縣長、梅縣地區計生辦主任,其夫徐烈曾任梅縣縣委書記、梅縣地區農業局局長;張錦章曾任蕉嶺縣副縣長,其妻劉解珍曾任東山中學校長、蕉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喬琳公祠的後代子孫不論是外出謀生的華僑、港澳同胞,還是在家勞作的婦女,均克勤克儉,勒緊褲腰帶都要供子女讀書,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不少考進了全國各地的高等學府,博士生、研究生,他們從事各行各業,踐行著張氏族人的祖訓家規。2019年,從喬琳公祠走出的4位九旬老革命張錦章、張風祥、張利嬌、張蘭,還收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鋼筋水泥取代泥土和木材,高樓大廈取代圍龍屋,電子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梅州城市的顏色繽紛多彩,城市的高度一直在成長,過去的地標、物品在慢慢消失,成為我們的記憶,而坐落於嘉山梅水間的喬琳公祠,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作為廣東東江縱隊粵東遊擊黨組織上傳下達的秘密根據點,傳承更多的客家文化與蘇區紅色文化內涵,猶如一塊珍貴的文化瑰寶,在歷史長河記憶中熠熠生輝。


軒儒 賴俊權‖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薦」

州司馬第/嘉華攝


軒儒 賴俊權‖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薦」

廖御史故居


軒儒 賴俊權‖梅城江南人文煜「推薦」

繼善堂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江南這一帶,名人名居還有很多,一步一景,一棟一故事,如三角鎮富奇路的承德樓,公園的另一面張懷真故居;馬鞍山有大葉屋;聖人寨有梁詩伍家族,也是解元之家,五代蟬聯科甲;稍遠一點是上坪鄧樹南故居、宮前葉浩秀故居和承德廬,約亭頂千米排開,是不能忘卻的文化烙印,有丘氏祖祠、劉葉祖祠、七賢居等。行走江南,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帶有濃濃的文化烙印,永鑫廬、繼善堂、誠創廬、樂善公祠,一座座蘊含客家先民智慧的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也構成我們獨特的文化內涵。

歷史是一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靈魂,梅城江南人文煜,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一起認識梅城江南,瞭解城市文化,感受時代變遷,就譬如現代都市的生活場景中,老建築和舊情懷裡的故事依然上演,一點新、一點舊,但它就是容顏常新、情懷依舊,我們腳下賴以生活的城市,愛著,戀著,辛勤耕耘著、勇敢探索、生息繁衍,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


作者/軒儒 賴俊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