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石之瑛


吕后和武则天,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走上权力巅峰的女人。这两个女人死后,他们所在的家族的遭遇,是不一样的。吕后的家族遭到了全面的清算,所有吕姓人一律被处死,就连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后代,也在被处死的行列之中。但是武则天不一样。武则天去世以后,武姓人并没有遭到清算。武三思虽然被处死,但他其实并非是因为武则天的原因,而是李显上台后,他参与了权力争夺。就算这样,其他武姓人则并没有受到波及。后来同样是武姓后代的武媚娘,还受到了李隆基的极大宠幸。

(吕后剧照)

说起来,这两个强势的女人情况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她们娘家人的区别,有这么大不同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一个权力占有的问题。

吕后最初在上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过要把权力都夺过来。那时候,她只是想报复。刘邦活着的时候,她受到的委屈太多了。刘邦一死,变成了她的天下后,她必须报复。那时候她要报复的人也不多,只有戚夫人一个。她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处置了戚夫人,着着实实扬眉吐气了一场。

处置了戚夫人以后,事情并没有完,因为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还活着。虽然那时候刘如意还很小,干不了什么。但是刘如意是会长大的,吕后非常害怕刘如意长大以后,又对她进行报复,所以她要想方设法处死刘如意。

吕后处死了刘如意以后,引得刘家皇室的人不满。而吕后认为这些人不满,肯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也正是出于害怕,她才一个接一个处死刘邦的其他儿子们。

虽然她已经把刘邦的儿子们处死得差不多了,但这样一来,她更加担心。她知道,其实不仅刘家的后人对他不满,朝中大臣们也对他不满。只不过这些大臣们隐忍着,没有表露出来而已。一旦他去世以后,那一个沉默的雷,必然会震动起来。所以,当吕后进入生命晚期的时候,她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夺取所有的权力。

(刘盈剧照 )

这一点,陈平和张良的儿子看得最清楚。刘盈去世以后,吕后虽然在哭,但是她眼里没有眼泪。她为什么是这样的表现呢?陈平和张良的儿子认为,这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军队不在她手里。后来,等吕后把南北二军都掌控在吕家人手里的时候,她不再害怕,因此就真真切切哭起来了。

尽管吕后夺权的目的,是因为害怕。但是她实实在在把所有权力都夺了,都放在她娘家人手里了。这样一来,朝中大臣们形同摆设,刘邦的那些儿孙们也是朝不保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们怎么能够容忍呢?所以吕后一死。朝中大臣与刘邦的儿孙们就联起手来,共同对付吕氏家族。

武则天的情况不一样。武则天虽然在走向皇位的过程中,重用过她的娘家人。把她的娘家人提拔起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但是,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渐渐地,她就不太重视娘家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当武则天经过一系列运作后,她的权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地巩固。包括狄仁杰在内的很多大臣,都积极拥护他。所有的人都争相巴结她,她再也不需要通过娘家人来巩固皇位了。

(武则天剧照)

同时,她上位以后,没有刻意打击过李治的其他儿孙。她努力打击的,反而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她所结下的仇怨并不大。她自己的内心里,也不会感到害怕。

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一直在考虑将来的江山传给谁的问题。是传给他的儿子们?还是传给他的侄儿们?这个问题让她摇摆不定。儿子是她的亲儿子,传给儿子,自然是他愿意做的一件事情。但是这样一来,江山又回到李姓人手里。传给侄儿,但是侄儿和他的亲缘关系又要远一点。总之,对她来说是一个难题。

不过,武则天在经过反复思考后,最后还是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既然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她当然就不会把权力太多地交到她娘家人手里了。因为那样一来,她娘家人又会对她儿子构成威胁。

总之,由于武则天给她娘家人的权利并不多,朝中大臣和李姓皇室就不需要从她娘家人手里抢权力。武姓人的存在,对他们不构成威胁,因此,就算武则天去世,他们也用不着打击武姓人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武则天死后,自己儿子当皇帝;吕后呢,别人的儿子当了皇帝。

先看武则天

自己的儿子李显仁孝,虽然母亲让自己吃了很多苦头,但毕竟是自己血亲;其次,李显需要借助武家制衡自己的弟弟李旦,李旦被废后一直待在长安,有很大的势力,而李显则是长期被流放在湖北,远离政治中心,因此,李显武三思结盟,逼迫李旦辞去禁军要职;最后,武则天所处的时代,开国郧贵势力与新贵已经平分秋色,天下向李之心虽重,但武则天是自己退位,也算是给了大臣们不以清算的借口。

反观吕后,

自己儿子早亡,自己这一脉的皇帝幼小,且当时汉开国元老都在,陈平,周勃那都是跟刘邦喝过酒的人,吕后在众人敢怒不敢言,可一旦吕后死了,吕家以及当朝小皇帝更本没法压制住他们,被清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六州歌头


吕后死后,吕氏诸侯王都被清理了,这也是有法可依的,因为刘邦临死与大臣白马盟誓,异姓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而武则天死后,情况不一样,不能说就没事,但更为复杂,最关键的还是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从中插了一杠子,把这个局面搅得更混乱。

01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

据《则天皇后本纪》记载:

追尊神后父赠太尉、太原王武士..为孝明皇帝。兄之子文昌左相武承嗣为魏王,天官尚书武三思为梁王,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

对于武则天所立武氏诸侯王,最终的命运各不相同。

武则天称帝后,武承嗣、武三思都在积极谋求太子之位。

武则天对武承嗣很信任,觉得武承嗣等人所言“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也有道理,在立子、立侄为太子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但在朝中大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顼等人的不断劝说下,最终做出了立子不立侄的决定。武承嗣因太子之梦的破灭,忧愤而死。

武承嗣死后,其长子、唐中宗女永泰公主李仙蕙驸马武延基,继承了“魏王”爵位。武则天厌恶其名,该其号为“继魏王”。

因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帝。之前,武承嗣、武三思兄弟争先为他们执鞭牵马。

但武延基却与唐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等一起窃议张易之兄弟,武则天敕令李重润、永泰君主、武延基皆赐死。“魏王”由其弟武延义承袭。

武则天在位时,就在清洗武氏宗族的不安定分子。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太子李显与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革命”。武则天被迫禅位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

当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岁。

02

唐中宗登基后,并没有对武氏宗族进行清洗,这与他的经历及与武氏家族的关系有绝对的关系。

第一,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由于李显庸弱无能,政事皆决于皇太后武则天。

仅仅做了五十五天皇帝的李显就被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立中宗之弟李旦为傀儡皇帝,是为睿宗。

李显被废,先后软禁在均州、房州达十四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

李旦逊位,武则天登基后,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李显闻知整日提心吊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重新把李显召回,立为皇太子。

李显重立之后,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族人的关系,决定与武氏联姻。

就这样,中宗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中宗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正因为这个关系的存在,中宗继位后,武则天还没有去世,虽然武承嗣及长子武延基已经病死或被武则天处死,但武三思还在。中宗的地位还不稳固,还需要武氏宗族帮助他巩固政权。

第二,废帝睿宗还在,其势力依然强大。

李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利用武氏宗族的势力来牵制废帝李旦集团。

李显复位后,马上立相依为命的韦氏为皇后,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破格追封韦氏之父为王,并让韦氏干预朝政,对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却不加信任和重用。

李显庸弱,韦后为了巩固其地位,在上官婉儿的引针穿线下,与武三思关系暧昧。而且十分信任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韦氏与武三思左右朝政,李显对此也无能为力。

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谋废太子李重俊,但却在景龙政变中被李重茂所杀,唐中宗李显却追封他为太尉。

至此,武氏宗族的主要势力武承嗣、武三思都已经不再存在。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李显病逝,据说是被韦后和韦后之女李裹儿合谋下毒暴毙身亡,终年五十五岁。韦后立中宗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帝,欲重演武则天的故事。

同年六月,废帝李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姑、李显之妹、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联合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以兵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并韦氏、武氏等,史称“唐隆政变”。废掉少帝李重茂,奉迎其父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自此之后,唐朝的帝位才转往李旦一系。

李显、李旦都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分别是武则天的三子和四子。

李治死后,武则天专政,废李显立李旦,废李旦自立,李显复位,韦后干权,武三思政变、韦后垂帘听政、李隆基唐隆政变、李旦复位、李旦禅让、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等等,从一系列宫廷内斗来看,说不上是谁杀谁,就是一帮兄弟姊妹、表兄弟、亲家、姐夫小舅子之间的内斗。

由此看来,中宗虽然复位成功,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宫廷关系,特别是专擅朝政的韦后与武三思结成了政治联盟,在这个情势下,不可能采取清洗武氏宗族的行动。

在之后的宫廷争斗中,武氏宗族与韦氏宗族联合,还是没有斗得过李氏宗族势力。

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武则天死后,武氏宗族就没事,但也不像吕雉死后,吕氏家族被一刀切的清除干净。

总之,一切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说不上谁仁慈谁凶残,一切都是情势的不同,政治需要不同罢了。


豹眼看历史


因为吕后死了之后,吕氏家族并没有一个强力的人物能够控制大局,再加上他们和新即位的汉文帝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所以等到汉文帝登上台,吕氏家族只能够全灭了。



而与之完全不同的是,武则天死后新上台的李显,还有后来的李旦,事实上都是武则天的儿子,因此从这种程度上来讲,李显李旦和武三思他们都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俗话说得好,血浓于水,虽然他们以前有过不少的仇恨,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能够化干戈于玉帛,就因为这个血缘关系,而吕氏家族和汉文帝之间显然就没有这种关系了。



还有一点,就是武则天打算把皇位重新还给礼堂皇室的时候,就让李显家族和武三思他们联姻。从这种情况上来讲,他们就等于是亲上加亲,因为李显和武三思已经是亲家了。还有武氏家族的人之前并没有对李显动过手,因为李显在武则天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就已经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了。



事实上吕氏家族开头也和刘氏皇族联姻过,当时吕后也想到了这一点,只不过因为吕后相当的霸道,结果他们家族嫁过去的那些女子也是同样的霸道。而且对于地处偏远的代王刘恒,吕后并没有用心,所以也没有跟他联姻,导致吕氏家族和刘恒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等到代王刘恒上台当了汉文帝,吕后家族的末日自然就来了。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这有三个原因。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主,吕后和武则天常常被后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很多。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武则天就更进一步,是唯一一个称帝的女性。

两个人的政治才能都得到了世人公认。司马迁认为吕后治下的汉朝“天下晏然”;武则天治理的大唐,上接“贞观之治”,下延“开元盛世”。

两个人处理政敌毫不手软。吕后杀害戚夫人,打压刘氏。武则天迫害李唐宗室,杀人如麻,令后世胆战心惊。

所以,后人才说吕武之才,吕武之恶。

这两个人死后,家族的命运全然不同。吕氏一族被汉初的元老功臣和刘氏灭族,连婴儿都没有留下;武则天死后,武家渐渐走向没落,但是称得上平安落地。

武家的后人武惠妃还成为唐玄宗的宠妃之一,差点再次把具有武家血脉的人推上太子宝座。武惠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也算是武家的回光返照了。

一个被灭族,一个被全身而退。武则天做的事情在封建道德下来看,比吕后更过火,为什么武氏一族能够获得比吕氏更好的结局呢?

答案之一封建社会上的一个特点——封建母权。

举一个大家最为熟悉的例子,贾母。

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和贾政。这使得贾母最为贾府辈分最高的女性,是贾府里权力最大的人。

贾政从来不敢惹贾母生气。贾赦想要纳鸳鸯为妾,贾母一炮轰,立即不敢打鸳鸯的主意。

封建社会讲究女性“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实际情况却和封建礼教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封建社会还有一个更加核心的基础是孝道。

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摆在首位的。这是历朝历代任何一个阶层的规范基础。

那么,当女性地位碰到孝道问题,孝道第一,女性第二。

所以贾母说了贾政几句,贾政吓得忙不迭磕头赔罪,不敢惹母亲生气。

武则天死前,命令去帝号,回归到李家儿媳妇的位置上,就得到了母权的保护。

即使她杀了李家那么多人,杀了好几个孙子孙女,只要她回归到李家长辈的位置上,她都是安全的。

这何尝不是一种和解的姿态。

这样一来的话,只要坐在李家皇位上的人还是武则天的子孙,她在家庭地位上都是安全的。

封建社会下,大家族中长辈的安排和意愿对于子女来说,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和压迫力的。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祖制”的力量。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母权的强大。

北宋宋神宗推送变法,希望能够强国富民。变法损害到官员和皇室的利益,遭到官僚阶层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在位期间,他的母亲高太后再怎么反对,都仅仅局限在后宫之中,不敢干预前朝之事。

宋神宗死后,局势就不一样了。高太后以祖母的身份扶持年幼的孙子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不满宋神宗变革祖宗家法,全盘取消新法。如果这件事情是宋哲宗来做,这是儿子否认老子,那么北宋政坛上另外一起“礼仪争斗”又得开始了。

儿子不可以否认老子,但是母亲否认儿子,就没有那么多话了。群臣也无话可说。

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死在吕后前面。等到吕后身死,大臣们不承认汉惠帝的子孙,等于否认了吕后和汉惠帝这种嫡系的传承。西汉的帝系从汉惠帝转入汉文帝一脉。汉文帝不能对嫡母吕太后做什么。但是对于她的娘家,那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毕竟,庶子和嫡母,隔着好大一层。

吕后输就输在,她的儿子死了,孙子们没有坐稳地位。

武则天死后,武家依旧权势煊赫。但在武则天死的时候,他们没有夺权的举动。唐中宗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

武家和李家联姻颇多。武则天当皇帝的时间有15年,加上前期几十年的经营,两家的亲缘关系已经稳定。吕后虽然也强行安排吕氏的女子嫁给刘氏,但是吕家女子言行恶劣,加上吕后掌权的时间前后也就十五年,时间太短,还没有消化好这种关系。

除了以上两点原因,第三点原因元老功臣的力量。

汉高祖和吕后清洗了不少有功于汉朝的功臣派,但并不代表这股力量彻底消失。毕竟,这夫妻俩没有像后代朱元璋那样,找了一个筛子,把元老大臣诛杀殆尽。

周勃和陈平在吕后死后,迅速联合刘氏宗室的力量,开始诛吕行动。

这两个人的号召力真的不是吹的。

等同样的形势到了武则天这里,形势却不一样。诛吕时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铲除吕氏力量。神龙政变首先是产出张氏兄弟对唐中宗李显的威胁,神龙政变的力量中有不少李姓子孙,但也没有缺少武家人的力量。加上武三思等人和唐中宗都是儿女亲家。张氏兄弟进谗言,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孙女、孙女、孙女婿和外孙, 倒是让李家和武家的一部人结合起来。

综合下来,武家人的力量得以留存,吕家被灭族。一样的弄权,不一样的家族命运。这大概就是同一条河流,什么人走,就有不一样的道路。


熊沾沾


都别抢,我来答。

一个比较级的问题,其实稍微比较一下就能看出原因:

手段的不同,矛盾的不同

①吕雉的手段

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雉干哭无泪,张良的儿子对陈平说:“这是因为吕后没有儿子可以作为依靠,害怕你们联合起来反对他。”

陈平问:“应该怎么办呢?”

后者回答说:“为了保全自己,你们应该上书请求吕后封吕氏子弟为王。”

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史记·吕后本纪》

陈平等一班旧大臣为了避免自己被吕后政治打击,在张良之子的建议下主动要吕后封赏吕后子弟。其实这是以退为进,避免吕雉进一步的专权擅政。右丞相王陵对此表示反对,便会吕雉罢免了官职。

用陈平和周勃的话来说,叫做: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因此当时形成了以陈平、周勃这些旧大臣为首的官僚集团,以及以吕雉为首的吕氏一族,而刘氏则成为了博弈的棋子。吕雉大封诸吕为王本身已经违背了“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祖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麻痹了吕雉,让她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举动。

但吕雉没有意识到,当她大封诸吕,打击刘氏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激化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她在世的时候尚能压制这种矛盾的爆发,但是她一去世这个矛盾立马就失去了平衡,换言之,她活着的时候没有妥善的处理这个矛盾。

最终导致她去世以后,诸吕和诸刘之间爆发了流血事件。


②武则天的手段

武则天并没有像吕雉那样用大封吕氏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政治势力,恰恰相反武则天始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武则天立刻临朝称制,这和吕雉的经历大体上是相同的。

但和吕雉不同的是,吕雉觉得自己孤家寡人势单力薄,所以需要吕氏族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武则天并没有这么干,她始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像她废除唐中宗李显都是没有受到阻力的,因为这时候她还需要扶持一个李氏皇族来充当傀儡。

虽然后来发生了李敬业谋反的事情,但很快就被她镇压下去,这无疑让她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旧唐书》

大臣们并非不知道武则天的打算,但皇帝只要还是李氏,这种矛盾就暂时无法被激化。所以武则天从前期开始,就把皇帝当成自己的傀儡行使权力,实际上这对当时的吕雉来说也是非常容易的。但两人在心态上出现了不同,吕雉更希望组建一个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武则天没有这样做,仅仅只是把权力拽在手中,其实这就够了。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开创了告密制度,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这些酷吏,让当时的整个朝廷上弥漫着一股令人恐惧的风气,以至于大臣们每天上朝时都要和家人告别。

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资治通鉴》

所以你会发现,由于武则天和吕雉在巩固自己统治的手段上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因此衍生出不同的矛盾。武则天依靠自皇太后的身份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而吕雉则是找了一大群族人来给自己撑腰。

这就造成吕雉的面临的矛盾是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矛盾,但武则天面临的矛盾只不过是大臣们和李氏与自己的矛盾。

应该说,当时张良之子给陈平提出的那个建议避免了吕雉像武则天那样对旧大臣们进行政治打击,由于事先揣摩到了吕雉的心思,反而让吕雉没有借口打击大臣们,看起来她虽然成功让一大群吕氏族人组成一个政治集团。

但实际上却等于是给自己埋了一颗炸弹,至于这颗炸弹会不会爆炸其实谁也不知道,有可能吕氏一族从此就把持了朝廷中的权力。可一旦这颗炸弹爆炸的话,吕氏一族显然无法得以幸免。


面临的局势不同

①吕后家族面临的局势

吕雉扶持自己的侄子吕产为梁王和吕禄赵王,这是当时诸吕的核心人物。吕雉去世前,又下诏让吕产担任相国,算是稳固了吕氏的权力。吕雉并非没有意识到刘氏和吕氏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她要求吕产等人不要去送葬,以免发生政变。

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资治通鉴》

但这种矛盾依然还是在她去世以后爆发了,其实这个还不是旧大臣和刘氏挑起的。而是吕产和吕禄主动挑起的,他们试图发动叛乱,也许是想更进一步的掌控朝政,或者直接把皇帝取代。这一点不得而知,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昏聩的决定。

因为这件事后来被吕禄的女人透露给了刘章,而刘章又是一个坚定的拥刘派,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联合诸刘准备反抗吕产,双方之间的矛盾就这么爆发了。

诸吕欲为乱,畏大臣绛、灌等,未敢发。硃虚侯以吕禄女为妇,故知其谋,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硃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立齐王为帝——《资治通鉴》

实际上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吕产和吕禄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谋而不决,决而不断。

策划的事情不敢决断,决断了又不敢去干。结果让刘氏抢占先机,率先发动了针对诸吕的战争,吕产命令刘邦时代的旧大臣灌婴去讨伐诸吕,但是后者是忠于刘氏家族的,因此军队行进到荥阳时就不走了,并联合齐王刘襄要一起反抗吕产。

应该说当时吕产等人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境,那就是天下人和大臣们的心都在刘氏家族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节的,不是刘氏亡,就是吕氏亡,没有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形势的紧迫性,从而先下手为强,最终是导致吕氏一族遭到清算的最大原因。

吕禄、吕产欲作乱,内惮绛侯、硃虚等,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资治通鉴》

②武氏面临的局势

武则天在前期通过一系列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后,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改朝换代的大戏。

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馀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资治通鉴》

武则天威慑天下,尽管当时并非没有大臣反对她,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反对也是没有用的。这个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武则天当朝时虽然也册封了许多武氏族人为官或为王,但是他们的处境也是十分危险的。

这种危险直接来自于武则天,后者非常喜欢任用酷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就导致酷吏们变得无法无天,不管是李氏还是武氏都一起诬陷。当时来俊臣为了在武则天面前邀功,也为了进一步摄取权力,竟然打算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皇嗣李旦和李显、张柬之和南北衙禁卫军要谋反。

结果遭到后者联合一起反击,这位臭名昭著的酷吏最终因此垮台。

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盗国权,河东人卫遂忠告之。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资治通鉴》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武氏诸王在地位上是远不如吕氏诸王的。这是因为武则天始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没有奢望这群武家人成为自己的政治依靠,因此当时的矛盾主要还是集中在武则天那里。

换句话说,武则天一个人就吸引了所有的火力。

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取代李旦成为继承武则天的太子,武则天也有这个意思,于是武氏和大臣们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当时的宰相狄仁杰连忙劝说武则天道:

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此外像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一班大臣都劝说武则天把李显册立为太子,连皇嗣李旦都要求逊位于李显。

后来又发生一件事,更加说明武则天当时面临的形势其实是和吕雉毫无二致的。

圣历元年: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资治通鉴》

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意孤行的话,必然会激化李氏和武氏之间的矛盾。而且恐怕连自己也名声不保,因此她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就是把李显册立为太子。由此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血事件的爆发。

另一方面,由于张柬之等人在武则天尚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发动了“神龙政变”,从根本了避免了以武三思和武承嗣为首的武氏族人发动政变的可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保全了当时的武氏,因为武则天同意禅让给李显,那么张柬之等人自然没有理由再去攻打武三思他们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张柬之等人之所以没有清算武三思他们,是想让李显自己亲自铲除,以树立皇帝的威严。

主上畴昔为英王时,素称勇烈,吾留诸武, 冀自诛锄耳。今事势已去,知复何道——《旧唐书·张柬之》

而且当时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武三思他们那里,还是集中在武则天身上。

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於是复即位——《资治通鉴》

其实这也得益于当时武则天还活着,因此压制了武氏和李氏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张柬之等人是在武则天去世的时候才发动政变,那么极有可能演变为李氏和武氏之间的一场流血事件,就像当年的吕氏一族一样。

因为当时武三思等人之所以没有被清算,也得到了李显的庇护,毕竟武则天还活着,李显尚还不敢直接清算武三思等人。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资治通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三思和李显是亲家关系,李显的女儿李裹儿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所以李显复位以后,武三思凭着这层关系依然得以受宠,这也说明李显的昏庸。这也是让张柬之等人措手不及的,当年原本打算把武三思留给李显,让他树立威信,结果没想到李显对武三思反而更加信任。

后来武三思和上官婉儿,韦后勾结淫乱后宫,由于李显的昏庸,韦后专权,大有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趋势。后来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成功杀死武三思等人,但却没有杀死韦后,自己也在士兵倒戈后被杀死。

武三思的死,也象征着武氏的垮台,取而代之的是韦氏的崛起,后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这才避免韦后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导语:

武则天与吕后同为我国女性政治家的典型代表,但对比发现,其实无非就是谁更懂得知进退,明得失而已,双方政绩暂不讨论,但是纵观最后的结局,两人的政治觉悟以及思想格局,立刻高低立现!

吕后切实是为了吕家利益

吕后当初嫁给刘邦,即使有一定的机缘巧合,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多年来默默无闻的牺牲与付出,实际上吕后承载的也是整个吕家的家族使命,实际上吕后的所作所为,已经招致了刘邦的恐惧与反感,而且当初在刘邦离世之前,也特地嘱咐:非刘姓子弟不得称王!实际上就是为了告诫吕后要收敛,但是显然这句话还是未能动摇吕后将来施展自己政治野心的决心。

武则天则更注重江山社稷

武则天尽管有强烈的政治愿望,但是在当时,她还是比较明事理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她怎么会接连废黜两任呢,迫不得已自己上位,总比把大好河山交给没有政治经验的儿子们祸祸强,而且武则天多年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只要能够突破内心的自我障碍,实际上在政治上一点也不输男儿身。

尽管武则天当时也制定了严格的谏言举报制度,但是这终究也是一种极其必要的政治举措,晚年的武则天也明白,李唐王朝终究是要归还的,既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下一代接班人,此时交给李家顺利脱身,也相当于变相给武家子弟一种庇护。

武则天当女皇帝魄力无穷

女权干政最大的影响实际上不是对于政治方向的不明朗,而是一方面要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能够抵制外界的压力,毕竟在思想有一定局限性的古代,女性即使能力出众,要想力排众议,得以掌一国之权柄,需要付出比男性大得多的努力和胆魄。武则天比吕后更具魄力,这一点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吕后想干政其实畏手畏脚

吕后没有敢迈出去的那一步,武则天做到了,吕后在整个过程中,其实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斗争之上,但是却基本上没有顾及自己这样做的深层次本质,毕竟无论谁想坐到那个位子上,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江山社稷,但是吕后从当时铲除异姓诸侯王,设计陷害韩信之时,就已经暴露出了自己强大的政治野心,以德服人显然不可能,只有通过必要的权谋手段维持政权稳定,显然是不能放到阳光下面的极不得民心的举措。

结语:武则天与吕后的最大区别,导致了她们身后事的不同!

值得一说的是,吕后与武则天所处的外界环境确实并不相同,如果将两人的位置对调,也许她们也会做出和对方相似的举动,尽管吕后势力不得民心,但在当时却可能是必要的维持稳定的一股力量,因为当时正值汉帝国根基未稳之时。而武则天并不需要担心那么多的外患,只需要处理好政权内争即可。两人的执政能力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这里并不做孰是孰非的过多讨论。

武则天对于政权的接收也算是无意识的无奈之举,但是吕后对于政权的渴望,却是整个家族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当然不可能轻易放弃,两者目的不同,最终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泰林说趣史


很简单啊,吕后的唯一儿子刘盈没有后代了啊,都在政变中死的死了,到后来的西汉皇帝,和吕后有没有什么血缘联系,吕后权倾朝野,早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样一来,吕家被清算,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武则天不同啊,武则天时就把除她自己后代外的李氏家族斩杀殆尽,这导致武则天死后一直到唐末,所有的皇帝和武则天都有血缘联系,武家自然也不会有很大问题啊。

还是要看这一点的,就是后来者和她们的血缘联系。


张杰谈史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这是因为吕家和武家所属的地位不同。虽然吕家和武家都有显赫的背景和家族势力,但是他们面对的势力集团和君王力量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了。

吕后的儿子早逝,吕后去世后只能由孙子刘章继位,当时的刘章年幼,只能听吕氏家族和功臣集团的,吕后去世前,安排刘章娶了吕家的女儿,也是为了能继续吕家的美好生活。吕后去世后,吕家开了个家族会议,大概意思是为了能让吕家继续掌权,想将不是吕氏家族的人都清除掉。嫁给刘章的吕家的女儿知道这件事之后回到宫里,不小心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刘章,刘章一听,这样不好,刘家江山要变吕家江山了。所以就急忙联系功臣集团,正好功臣集团有意想除掉吕氏家族,所以吕后死后,吕家就被连根拔起了。

而武则天则不一样了,武家拥有武则天留下的财富,还有武则天在世时给武家的权力,后来武则天去世,让唐中宗李显继位,当时的李氏家族势力庞大,而对于李显来说,真正的威胁并不是武家,而是自己的李氏家族,万一自己做不好或者把握不好,那可能当皇帝的就不是自己了,所以这时候的李显很会用人,他依靠武家的势力来制衡自己的李氏家族。

所以,同样的权力王者,但是去世后家族的下场却不同,如果吕后知道自己的家族会遭到这样的对待,可能会在去世前对家人安排好吧!或者吕后已经安排好家人了,但是家人没听她的而已,才会有如此下场。


丫丫说史


汉初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诛诸吕确实残忍,作为开国皇帝刘邦的结发妻,又是大多功臣未起事时的大嫂,吕后活着时,能够压住大局,一死,吕氏族人便撑不住,被功臣反击诛杀,与诸吕有血亲关系并有威胁的全被灭绝,连汉惠帝刘盈几个儿子也不能幸免。武则天在神龙政变中退位,武氏族人却大多保全,武三思依旧权倾朝野,影响政局,直到景龙政变才被太子李重俊所杀,死后还追赠太尉,谥号宣。

在历史上,吕后与武则天并称“吕武”,都是临朝理政的女主,有不同的结局,是政治利益与形势使然,不以人们好恶及心情为转移。功臣对吕后一党恨之入骨,所以才会赶尽杀绝。汉朝是在秦朝崩溃后,在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国之初,历史发展使然,汉初便以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刘邦无时无刻不在谋求中央集权,定天下大事于朝堂,无奈时势比人强,在铲除了异姓王之后,鞭长莫及,只得采用分封子弟等策守护国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此过程,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情节,就是“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非军功而侯,天下共击之。这个盟约,是刘邦皇室与打天下诸功臣分蛋糕的举动,划定边界,称王只能是皇亲刘氏,想当侯爷的拿出实力来,这样,也保证了功臣之前的功劳不会被轻易剥夺,皇室与大臣达成共享天下的意向。吕后最大的问题,在皇室与功臣的分赃中硬插一脚进来,大封诸吕为王,硬生生变出一个外戚集团,既威胁皇室,又让功臣的功劳贬值。火中取栗,终至不可收拾,一朝爆发,刀光剑影喋血宫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武则天相对温和,经过高宗朝和李显李旦两兄弟在前面当盾牌缓冲,部署了几十年才一朝称帝建周,虽也打击皇族,清除异己,手段对比吕后不遑多让,胜在有时间缓和,人心渐渐平复。又没有大伤功臣集团的利益,只是拉一派打一派,代唐建周顺理成章,虽也有外戚姻亲集团,却与众开国功臣冲突并不尖锐,在李唐复起时,除了张柬之少数几人,都不建议对武氏族人赶尽杀绝,中宗李显更是以武三思等人制衡朝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另一个政治原因,汉朝实质上第三任皇帝刘恒,他既不是吕后的亲儿子,上位也不必依靠吕氏,而是诸功臣拥立。李显的上位,靠的是武周皇帝武则天先立为太子,再复李唐。从名份上,没有武则天的举动,就没有中宗的复辟,中宗的帝位有赖于武则天,所以不能全盘推翻,自找乱局,这也是没有铲除武氏族人的重要原因,和让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一样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