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流入日本的铜钱是从哪些渠道流入的?

用户4474643002

中国是古代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中国钱币和外国钱币不可避免相互流向周边国家和地区。



日本等国作为中国近邻,曾经长期使用中国的铜钱,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流入日本国内,但当时多为装饰品或者奢侈品收藏,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但日本也自此成为了古代中国货币流通区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期间也有大量外国铸币流入中国境内,与当时中国发行的货币混杂流通。



据记载,有些外国铸币曾经在当时被误认为是中国钱,比如日本的"宽永通宝",它是在日本宽永年间(1624-1648年)发行铸造的铜钱,是日本铸期最长,铸量最大,版别最复杂的古钱,在历史上流入我国最多,收藏者最熟悉的外国铸币。当时在明清之际,还未完全闭关锁国,日本和中国经贸往来频繁,宽永通宝流通于琉球,也大量流入中国境内,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北等地使用了多年,被当地视为中国钱而相安无事。直到乾隆初年,才被发现这是不合法发行的货币,起初怀疑是私铸钱币,朝廷责令严查。结果是闭关锁国已多年的清政府最后给自己上了堂历史课,原来以前日本有个宽永的年号,曾经铸造过这一年号的铜钱。


清代,铜钱是主要流通货币之一,为了满足铸币需要,清政府鼓励国内矿业开发,也大量进口洋铜。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仅康熙二十三年到三十九年,清政府就从日本购进洋铜6594万斤,年均388万斤。但是到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后,由于日本的国内铜出现不足,开采成本增加等原因,日本政府颁布正德新令,开始限制铜出口,据记载乾隆二十年到六十年(1755-1795年),年均进口洋铜160万斤,到嘉庆年减至年均100万斤,道光年间更是下降到年均70万斤,洋铜供应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国内钱价的波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