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方方日记:我们承认《史记》伟大,却不能说《白头吟》没价值


我读方方日记:我们承认《史记》伟大,却不能说《白头吟》没价值

我是从二月初开始读方方日记的。那时候也是疫情最严重的日子,每天看着确诊数不断攀升,隔离措施越来越严,周围亦是人心惶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再淡定。而网上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在这个自媒体的世界里,在这个混乱的时候,除了官方发布的信息,其余的,我们也无从判断真伪。

这时候,我读到了方方日记,她身在疫情最严峻的武汉,比我们这些远远隔离的人有更多的感知;她又是著名作家,我读过她很多充满历史感的小说,对她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所以我就这样一篇篇读了下来,诚实地说,这份日记给过我心灵的慰藉,有很多天都是每天早起便第一时间阅读。从她的日记中,我看到是一个普通武汉人在突如其来大灾难中耳闻目睹的生活和记录,有着感同身受的亲切。

当然,方方并不属于普通百姓,怎么也算是中产阶级吧?如她在日记中所言,她的朋友圈都是行业精英,她的那位医生朋友,更是行业内的顶尖人物,她记述的这位医生朋友给予的信息,客观冷静,专业严谨,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产生一种信任感——那些天里,我读方方日记,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位医生朋友的消息。


我读方方日记:我们承认《史记》伟大,却不能说《白头吟》没价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有很多人开始攻击方方,说她散布消极情绪,说她都是道听途说,还有的挑各种细节,比如动用特权送走侄女等等。当然支持者也有无数,说她记录的是一份历史,展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于是,围绕着方方日记开始了一场大争吵,支持的和反对的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声势倒是越来越大了。

一路读下来,我觉得,方方的这份日记没有那么伟大,说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也谈不上,就是一份在特殊事件中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记录而已——名作家也好,中产阶级也罢,在疫情面前一律平等,她们也是普通人。我觉得,日记其实远不如她的很多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摹更深刻更让人震撼。

当然日记也没有那么消极负面,基本也是基于所见所闻的事实叙述。我们远离武汉,面对这种严格隔离都深感生活的不便,都不由自主陷入心灵的惶恐,身在疫情的中心、严密封锁的城市之中,武汉人的生活心情必然更加艰难无助。所以,方方日记中的基调有些无奈悲伤,有些指责抱怨,真的非常正常而真实,设身处地换了我们,可能还不如她的平静克制(谁被迫加班的时候没抱怨过领导呢)。


我读方方日记:我们承认《史记》伟大,却不能说《白头吟》没价值

同一个时代下,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视角,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命运体验,让每个人的记录都必然带有主观色彩,也必然都带有各自的局限性,谁也不可能全方位地再现生活。

司马迁写《史记》,他只会写下影响历史的帝王将相们的人生与故事,绝不会记录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卓文君写《白头吟》(卓文君的著作权存疑),她亦不会关注庙堂上的你死我活和权力更迭,她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情感悲欢。我们承认《史记》的伟大,也不能说《白头吟》就没有价值,它们都是来自汉朝的历史文献,对于后人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各有意义。大概,认真读过《史记》的人没有读过“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人多。千载之下,我们并不见推崇司马迁的专家学者看不起喜欢卓文君的普通读者,更别说互相指责争吵。


我读方方日记:我们承认《史记》伟大,却不能说《白头吟》没价值

真的,这场争吵毫无意义,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还是得求同存异地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面对这场人间灾难。方方写过一部有名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我觉得她的日记也如这小说的题目一样,不过是特殊时期的一篇个人记录而已。在滚滚时代中,在席卷全球的疫情面前,不过是个体的一页。

随便翻翻那些言论,我发现,很多参与争吵的人已经失去了理性,他们已经不是在探讨问题,不是在争论是非,不过是在释放各自的情绪和焦虑而已……

一声叹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