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林道锐


可以理解的嘛,《康熙王朝》本来就只是一部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


其讲的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角色和历史有出入是一定的。你看看《三国演义》,人家周瑜说啥了没?



既然是被叫做《康熙王朝》,那么肯定是围绕康熙皇帝来写。现在的电视剧里,主角都是人设完美还自带主角光环。周围的配角算是一众用来称托主角的。剧本为了戏剧冲突会把人物设定的很对立,所以在电视剧中,既然正面人物康熙是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就需要郑经这样的人在剧中扮演了一个阻扰大清完成统一天下,专门给正面人物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



在郑经的反衬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这样就能达到编剧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这样的郑经完全与他原本的性格背道相驰。电视剧可以修改人物的剧本。



大家不要当真便是,因为历史上郑经决然不是这样的!

即使是在清朝正史中,郑经也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只是是在康熙中并没有突出他的功绩。

实际上,郑经还算是不错。在他主政台湾的期间,鼓励农民耕作,兴办学校,加强内外贸易。台湾在他的治理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这些都是在《康熙王朝》里看到不到的。 《康熙王朝》里甚至还把郑经刻画成了一个卖台湾求安,不愿意清王朝统一的丑恶之人。但是实际上,郑经是一个誓死保卫台湾,不愿割让给荷兰侵略的祖国卫士。

好歹是郑成功儿子,虽然不太争气,但这点儿骨气还是有的?



但是实际上真正想卖“台湾”的却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郑经努力捍卫祖国领土的同时,康熙却和荷兰侵略者勾结,联手想把台湾收付回来,再割给荷兰恢复他在荷兰的殖民统治。

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了之后都受到了误导。文艺作品看看就好,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了解历史的途径!


白话历史君


因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无历史感的历史剧,全剧充满了对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说大清第一神剧,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剧中的清朝,“伟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这部片子,他自己见了都会不好意思的。剧中康熙(陈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一个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众,还一心为国为民,郑经在剧里面是什么人设呢?是阻挠大清完成天下一统,专门给正面主角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这样的人设能是好人吗?


郑经的人设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编剧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剧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飞蛾扑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对着干,不惜自我牲牺也要成就主角的伟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绪激动,智商捉急之辈,剧里面的郑经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这个套路来弄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物根本不配当康熙的对手嘛!

事实上,就算是“大清电视台”,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因为清朝官方对郑经的评价,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清史稿》是清朝遗老们编修的清朝正史,虽然清朝亡了国,但这部书基本上代表着清朝官方的主流观点,因此也遭到后人的诟病,书里面有郑经的传,附在郑成功传的后面,《清史稿》里郑经叫“郑锦”。


在《清史稿》里,郑经的形象就厉害了,他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郑成功刚死的时候,大将们不服郑经,郑经果断地用陈永华、冯锡范主持大局,将不服的人一一消灭。可不是什么无能之辈。

在军事上,郑经也有两手的,三藩之乱开始后,郑经是主动进攻福建沿海,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搞得清朝很头疼。而郑经最厉害的是内政搞得好,把经济军事实力本来很差的一个小岛,搞得可以和清朝对着干,想想南明那帮人,有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人口和军队,结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郑经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认,郑经在台湾,更定军制,任用冯锡范、陈永华主持政务,任用刘国轩等大将主持军事,改革税制,特别是发展海外贸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个弹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乱世小岛,搞得有声有色,有如“承平时”。就是把乱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还一直在打仗,这水平绝对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总制片人、总导演不惜亲自上阵演郑经也是绝了!


而剧里面的郑经,完全是个政治白痴和跳梁小丑,而且也确实长得丑,和陈道明的高大伟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风,更关键的是,剧里的郑经,英明果决,治军理政的水平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反倒是给郑经加了很多黑点的戏,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这完全是让郑经去背他老爹的锅,编剧为了黑郑经,不惜窜改历史。人家郑经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点就同意按朝鲜的待遇来对待郑经了,而剧里面却大肆渲染郑经晚年朝不保夕,最后被清朝大军击败自杀,人家明明寿终正寝好不好!编剧为了黑郑经,又窜改历史让郑经给自己的儿子背锅。


只爱潘多拉


历史上的郑经,虽然名为“郑经”,可是一点的都不正经。

郑经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一直以来跟随郑成功南征北战,是郑成功重要的帮手,并且在郑成功收复台湾,负责镇守金夏地区,而这也是郑氏集团在大陆上的最后据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郑成功非常器重的儿子,却对郑成功的英年早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期间,郑经与其幼弟的乳母陈昭娘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并且还大言不惭的要求郑成功为其赐名。

得知真相的郑成功是勃然大怒,立马派其弟郑泰回到金夏地区杀掉郑经、陈昭娘以及自己的这个孙子,但是最终未果,郑经依然在金夏得意洋洋。

实际上,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当年,郑成功因为水土不服,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再加上得知了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消息,更是悲痛欲绝,而清朝这面“圈界禁海”的政策也极大的压缩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此时的郑成功的状态本就不容乐观。而在听说了自己儿子郑经的不论行为后,更是气急败坏,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郑成功的气病身亡。

在郑成功死后,郑经立马东征靖难,夺取了台湾的控制权,袭承了延平王的爵位。

在此期间,郑经大规模的排斥异己,屠戮反对者,这次内斗不仅极大地消耗了郑氏集团的内部实力,更是让清军有机可乘,进而占领金夏地区,使得郑氏集团至此只能盘踞台湾,困守孤岛。

而在清廷进行和谈判的时候,在康熙皇帝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的情况下,郑经却每一次都选择得寸进尺,致使和谈每每破裂,这也最终导致了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二度分裂以及康熙的武力平台。


然而,尽管郑经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但是并不是一无是处,完全不堪。

一方面,郑经在郑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经营台湾地区,大面积的兴修水利、拓荒开垦,并且积极发展台湾地区的教育,使得台湾社会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郑经借助其强大的海军实力,对于抵御外国的殖民入侵,维系地区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尽管已经作为了台湾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但是郑经却没有称帝自立,依旧保持了对于大明王朝的忠诚,甚至在“三藩之乱”期间,仍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协助盘踞福建的耿精忠,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

只是郑经早年的不伦和挑起郑氏集团内斗的行为,以及晚年纵情酒色,昏庸怠政,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郑经的积极贡献,只留下了其负面的形象。


《康熙王朝》对于郑经的丑化,还是影视作品演绎的需要。

《康熙王朝》作为一部歌颂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作为“千古一帝”的帝王风采的影视作品,必然会丑化他的“对手”,达到映衬康熙皇帝丰功伟绩的目的,而郑经便是这其中的牺牲品。

实际上,在《康熙王朝》收复台湾相关剧情的演绎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情况由许多,最典型的有以下几个:

在时间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时候,台湾就已经收复了,可以说是与平定三藩同一阶段进行,不会像电视剧中一样是与康熙亲征噶尔丹一个时期的事情,康熙解决漠北蒙古问题的时候,台湾早已经收复了。

施琅早在郑成功时期就已经投降了清朝,并且全家是被郑成功杀掉了,而不是在郑经统治台湾时期。

康熙收复台湾的时候,郑经已经去世了,投降清朝的郑克塽,因而也就不会出现郑经兵败自杀的悲壮一幕了。

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力而服务的,大家看看就好,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要从史书上了解,而不是看电视剧这些影视作品来学习历史,不然就真的会出现啼笑皆非、贻笑大方的事情了。


雍亲王府


郑经的扮演者刘大印,康熙王朝电视剧的制片兼导演。

不可能篡改历史,只是在原著历史上稍微改进而已。

郑经在历史上,所处环境不得已的需要卑鄙行为保住自己在台湾的优先权。所以要干出格的事情。

《康熙王朝》没有丑化郑经,也没有篡改历史,只是电视剧太费钱,省略了很多战争戏和临时演员的使用。


英雄少年66265076


这也算得上是《康熙王朝》最大的败笔之一,在这一环节对历史的颠覆和篡改非常之多,甚至有颠倒黑白的嫌疑。

劳民伤财,杀人无数甚至影响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迁界禁海,到了连续剧里竟然被说成是利民工程,还出现了抬着轿子把老人送走的荒诞台词,事实上当年的近界近海非常简单粗暴,谁不走就杀谁!到了连续剧里干脆避而不谈!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清政府趁机趁火打劫攻击郑成功在福建的地盘,到了连续剧里被改成了姚启圣发粮支援郑成功,清政府勾结荷兰当局,企图以割让台湾为代价,让荷兰当局帮助自己打内战,到了连续剧中同样轻描淡写,甚至把这丑陋的一幕推给个郑经。对施琅的叛逃也同样更改的历史,不过这一点对大剧情伤害不大,只能说匆争小节!

但这些修改虽然脱离了历史,但结合时代情况来说,也有他操作的必要性,毕竟从连续剧中所弘扬的中心思想来说,台湾大陆是一家,台湾必须归顺大陆,大陆才是正统王朝,结合当今时代这些思想必须要贯彻到连续剧中,但当时的历史,控制中央政权的是清王朝,而不是撤往台湾的郑家王朝,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剧也只能尽可能的将好的一面推给清王朝,不利的一面推给台湾的郑氏集团。

虽然是艺术作品,但想在国家范围内上映,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必须也得含有正能量和价值观,以当时清朝与郑氏集团对峙的情况来看,脏水也只能尽可能的泼给郑家。




辽宁资深球迷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在康熙时代,他是台晚的统治者,是郑成功的之子,并且为长子。其实在这部电视剧中,郑经的角色还是比较饱满的,《康熙王朝》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刻画丰富的。比如年过花甲的吴三桂,在对待弹劾自己的同僚时,给对方机会,如果要是能够钓上鱼,就可以留他一条命,但是如果没有钓上鱼就必须死,还有之后的反了,也是吴三桂不得不为之;鳌拜也是同样,其实鳌拜并不想反,毕竟是开朝元老级大臣,何苦让自己的后半辈子变得不确定呢,但是跟随鳌拜的人都想要他反,所以最终他就顺从了大家的意愿;郑经也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多年来在台晚,恩威并施留住人才,并且训练了当时内陆无法对抗的水上舰队,并且花大价钱去荷兰购买军舰,在当时来说也是非常有胆识的人了。

可能有一些郑经的亮点,这部剧没有写出来,但是总体上并没有把郑经写成一个反派。但是历史上郑经最后是病死的,这里作者将郑经写的是自刎而死。但是这部电视剧叫做《康熙王朝》,肯定有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是以康熙为主要情节来发散的,郑经自然不会非常正面,而且目前的台晚和大陆的局势,也决定了,这部剧不会将郑经的刻画更加正面,能达到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晓娱


因为当时的电视剧都是为了现实、为了政治而服务的。

郑经的父亲郑成功,不论大陆台湾都是一片赞颂,但是大家赞颂的角度不一样。

大陆这边,宣传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外国人。

台湾那边,宣传郑成功占据台湾同大陆政权对抗。

而郑经,没有收复台湾的功绩,却有割据台湾的行为。康熙皇帝则将台湾纳入版图了。

清朝,虽然是满人统治,也被认为是正统的中国王朝。

所以,《康熙王朝》自然要颂扬康熙收复台湾的功绩,贬低郑经了。



梦露居士


其实在原著小说《康熙大帝》里面,郑经的出场并不多,连配角都算不上,顶多就是背景墙而已。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郑经的戏份莫名的增加,变成了剧中的四个反派角色之一(鳌拜、吴三桂、郑经、噶尔丹)。

所以,郑经的戏份就不能按《康熙大帝》的小说本子来编(小说的内容太少了),只能靠编剧的瞎编,再结合郑成功家族的历史,把一群人的干的事,全部揉合在郑经一个人身上。

比如说,郑成功杀施琅全家,就改成了郑经杀的;明明是康熙与荷兰人勾结,改成了郑经与荷兰人勾结,甚至要出卖台湾给荷兰人;明明是郑克塽守台湾,改成了郑经守台湾;宁靖王自杀殉国,改成了郑经自杀殉国。反正就是一堆屎盆子,全扣在郑经的头上。(郑成功和康熙是正面形象,不容抹黑;郑克塽和宁靖王名气又太小,抹他俩没影响了。)

至于郑经本身的历史污点,比如和四弟的奶妈偷情,以及反复无常的性格,则不讲。因为那些都不重要,不涉及康熙收复台湾。(不涉及收复台湾的正义性)

于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就看到了下面这副模样的郑经。


记得施琅收复台湾的那集(35集),施琅攻破澎湖,郑经问冯锡范:“荷兰人揆一现在何处?速请他助战,若他能助我击败清军,将来台湾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么有什么”。

清军登岛前,郑经又说:“这台湾岛,我宁可送给荷兰红毛鬼,也不给康熙大辫子!”

先不说历史上郑经已病亡,守台湾的乃是郑克爽。就单说这两段文字对话,活脱脱勾勒出郑经一副意欲卖国求安的嘴脸。

尤其是后面那句“宁赠红毛、不予大辫子”的灵感来源,完全就是拷贝自慈禧老妖婆的那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再比如同一集,郑经的母亲跟他说:『不管它大明也好,大清朝也好,都是炎黄子孙。』

这句话本身没毛病,但是让三百年前的人说这话,觉悟如此之高,怕是不妥吧?这哪是给郑经听的,明明就是说给“某独”分子听的。



接下来的一句更让人懵逼了:『只要咱们能平平安安的回到福建老家,你九泉之下的父王也就瞑目了。』



不知道郑成功听了这话,九泉之下会不会气的吐血?

————————分割线————————

历史上的郑经,谈不上有什么正面形象。但是张冠李戴,把如此多的屎盆子全扣在郑经的头上,也是很不妥的!

只不过联想到《康熙王朝》的拍摄时间(2001年前后),以当时的两岸关系来说,这种抹黑又似乎说的通。电视剧想传达的理念,以及具有浓厚“说教”意味的台词,都是不言而明。尤其是最后郑经自杀,寓意非常明显。台湾的回归是大势所趋,顽抗不会有好下场。

只不过,剧情却把郑经塑造成一个小丑式的台独分子,甚至是卖国分子。这个真的好吗?

要知道,《康熙王朝》可是顶着历史正剧的帽子在电视台播出,收视率也很高。却如此颠倒黑白,篡改历史。尽管《康熙王朝》的编导及其同行都极力声明这是文艺作品,不能当作历史来读。


但问题是,大多数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他们只会把电视剧剧当成历史来读。因为电视剧在上映时,既没有在片名打『戏说』,也没有在片头打上『纯属虚构』。而是大大方方,没有任何附加申明的写着《康熙王朝》四个大字。


同是历史剧,《雍正王朝》尚且知道在电视剧片头打上『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这样观众就知道这是小说,并不能当真。而《康熙王朝》怎么就如此的不谨慎?!被媒体批评了,又婉转的说这属于文学创作?简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


Mer86




这要从《康熙王朝》拍摄的大背景说起了,当时正值台海对立,李登辉暗地里扶持台独分子和民进党,搅得台湾政坛乌烟瘴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收复台湾的这个片断就有非常高的政治含义。

康熙就代表了天朝正统,收复台湾自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举。而郑经据台湾自立就是分裂国家的行径,用历史课本上的话说就是开历史倒车,最终不过是螳臂当车,被潮流碾压粉碎,成为了一个小丑。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二月河的原著小说,都在刻意的美化满清皇帝。作为满清皇帝三部曲的第一部《康熙王朝》,自然是不遗余力的鼓吹康熙皇帝的伟光正,借此衬托郑经的夜郎自大我自取灭亡。

康熙可以说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而郑经这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反派人物,自然要被男主角无情碾压。为了让康熙这个主角光环更加光亮一点,那就只好委屈一下郑经充当一下反派人物了。



那么康熙真的就非常伟光正吗?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历史事实。

大家都知道郑成功驱赶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他的儿子郑经接管了他手中的地盘和生意,却被称为民族狗熊。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逻辑呢?难道郑经卖国了吗?

事实上还真没有,郑经治理下的台湾应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他任命的大臣陈永华理政能力非常强,台湾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比较高。



反倒是康熙勾结荷兰,阴谋攻打台湾。在荷兰海军的帮助下,康熙占领了厦门和金门。荷兰是老牌的殖民主义者,他们不是白求恩,虽然也不远万里而来,但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家伙。

康熙皇帝如果没有给荷兰人好处,他们万万不会帮助清政府攻打台湾的郑经。至于康熙到底给了荷兰人什么好处?目前还没有查到详细资料,但作为见不得光的事,肯定是肮脏的幕后交易。一个卖国的康熙,真的就伟光正了吗?



在《清史稿》中,郑经还是一个可圈可点的政治人物。郑成功死的时候,郑经坐阵大陆作为台湾的后方基地。台湾控制在郑成功的弟弟郑袭的手中,郑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了台湾,并软禁了自己的叔叔。

早在之前,郑经和自己弟弟的乳母私通,生下了一个孩子。这种有悖人伦的事在当时汉人的观念里是难以接受的,郑成功派人去把所有的当事人全部处死。但派出去的人并没有杀郑经,反而把他保护了起来,说明郑经的个人魅力还是比较强的。



郑经率兵杀入台湾,台湾诸将纷纷投降,愿意归顺郑经,这说明他的个人威望还是比较高的。他任用冯锡范和陈永华主持政务,把台湾这样一个蛮荒的小岛,治理得井井有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势头。

当然郑家的老本行,他也没有丢掉。郑家原本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贸易集团和海盗组织,郑经依据台湾为后方基地,有声有色地做起了国际贸易,为全球一体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和那些闭关锁国的满清皇帝比起来,郑经更有开放的国际眼光和政治头脑。



从满清入关开始,满清贵族就开始丑化汉族人。他们把明朝灭亡的责任推到了汉族贵族大臣的身上,为无能的崇祯皇帝唱赞歌。其本质用意就是打压汉人,让汉人感到自卑,自愿接受满族人的统治。

尽管早期的满清皇帝也提出了满汉一体的说法,但实际上推行的都是“用汉人官员作诗,用满人官员来监督汉人官员和管理汉人官员”的制度,尤其是军权都牢牢掌握在满人手中,根本就不给汉人染指的机会。





最明显的就是满汉不通婚,还有就是对汉人实行文字狱,据不完全统计,在200多年满清统治的时间里,大概进行了上千次的文字狱,从精神和肉体上消灭汉族人,康熙皇帝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对照上文,我们就会发现康熙皇帝远没有那么伟大,郑经也没有那么丑。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站在这个立场上丑化对方是再正常不过的,这就是康熙王朝丑化郑经、篡改历史的根本原因。


新知传习阁


郑经倒还真有一则不正经的故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郑经是郑成功嫡长子,其母为董氏,系董客光女,颇受喜爱。郑经妻唐氏,系明天启进士唐显悦孙女,唐显悦明朝累官至岭南巡道,后任南明唐王兵部尚书等职。郑经虽娶唐氏,但是后来喜欢上了四弟郑睿(一说五弟郑智)的乳母陈氏,而时人以与乳母私通为乱伦(三父六母,乳母亦居其一),并生下一子郑克臧。

《石井本郑氏宗谱》关于郑克臧的记载

本来郑成功听到自己有了孙子之后非常开心,但是被唐显悦告之郑成功,郑成功一怒之下令斩杀董氏、郑经、陈氏及其子,此时,郑经作为世子镇守厦门,而郑成功则在台湾,洪旭等厦门诸将不从。郑成功本来身体不好,又受到这件事打击,不久(1662年)就一名呜呼了。

郑成功死后,在台将领黄昭等拥立郑成功五弟郑袭为“东都王”,与郑经相对抗,不久被击败,郑经于是进入台湾,继承延平王爵位。郑袭先被囚禁在厦门,于次年(1663)降清。

郑经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逝,死前以世子郑克臧为监国,并托孤于刘国轩和冯锡范。冯锡范为郑经次子郑克塽岳父,所以联合宗室并经董夫人同意,以郑克臧系螟蛉子(其他姓氏过继)为由将其处死,距离郑经去世仅两天,由郑经次子郑克塽承袭爵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