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因鎮旁有座獅子山呈青灰色而得名,是貴州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明洪武10年(公元1378年),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洪武14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巖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共駐的"青巖堡"。青巖古鎮設屯堡。天啟4年至7年(1624至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領72寨,控制八番12司。青巖古鎮作為軍事要塞和所佔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後數百年,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街巷用石鋪砌。城外有農田與茶山,屯堡城牆內依傍山勢的蜿蜒小巷,滿足各種信仰的寺廟、道觀、天主與基督教堂,仍安然享有自己的位置。這裡以石砌牆、以石鋪路、以石築橋,因此被譽為石頭城,以青巖古鎮為代表的傳統建築也被專家學者譽為“石頭的絕唱”。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如今的青巖古鎮依然沿襲著明、清時期的格局,巍峨高聳的城牆把古鎮分為內城和外城。依山就勢的民宅經過600多年的時光打磨,它們留下了一點點的滄桑,又延續著當年茶馬古道的繁華,難怪陸川的《尋槍》會找到這裡。


在這僅3平方公里的古鎮逛上一圈,你便會發現它的包容,古老的宮閣寺廟和莊嚴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全散落在鎮子裡,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這兒“四教並存”。初一和十五寺廟的香火不斷,週日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有一些。它們的共存,反倒讓青巖一直都保存著那份難得的平靜。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青巖古鎮裡的小吃很多,有米豆腐、豆腐圓子、滷豬腳、雞辣角等,還有家家小館門口站立的糕粑稀飯大壺嘴,熱騰騰地冒著水煙,清明粑或黃粑販子亦挑擔擺放,米豆腐、玫瑰冰粉、玫瑰糖等等,這些都是走進青岩石版路必嘗的地方小食。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青巖滷豬腳,又名狀元蹄。是青巖聞名於世的美食,大街小巷都可以聞到青巖特有的滷香,紅紅的豬蹄色香味俱佳,成為遠遠近近的人們到青巖必須品嚐的美味。


相傳清朝時期,青巖趙以炯,為上京赴考,常溫功課至深夜。一日,忽覺肚中飢餓,便信步走到北門街一夜市食攤,點上兩盤滷豬腳作消夜,食後對其味讚不絕口。攤主上前道:“賀喜少爺”。趙問:“何來之喜?”。攤主不失時機道:“少爺,您吃了這豬腳,定能金榜題名,‘蹄'與‘題'同音,好兆頭,好兆頭啊。”趙聽後大笑,不以為然。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回家祭祖時,重禮相謝攤主。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青巖出狀元,不是貴州,是雲貴高原自科舉一來第一人,此前“黔無驢”“黔無人”,中進士者都寥寥無幾。青巖的趙以炯在光緒十二年(130多年前)擲出了至少5顆紅,中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趙以炯名登一甲第一名,雲貴震動,此後成為貴州文壇砥柱,仕途平平,老歸故鄉教書育人,49歲死在故鄉。


南方滷,北方醬,貴州是西南三省一市之一,青巖的豬腳也是滷的。由於泡在滷汁中,所以皮紅潤,味道是鹹鮮,能吃出調料香味。青巖滷豬腳又稱狀元蹄,當然不是說狀元是大豬蹄子,反正“蹄”同“題”,吃了大豬蹄子金榜題名、大魁天下、光耀了門楣和雲貴。此後,滷豬腳便被譽名為“狀元蹄”,成為趙府名食,後經歷代家廚相傳,擴至民間至今。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貴州滷菜和其他地方的風味有所不同,以香辣為主,青巖的滷豬蹄,都是論斤賣,稱好一份青巖滷豬腳,僅半盞茶的功夫,散發著不可抗拒香味的滷豬腳不均勻地擺放在瓷盤子中,端上了餐桌,上桌前幫你切好成小塊兒。


吃著青巖滷豬腳需要兩手並用,為了不沾油膩,店家早就貼心準備了透明的塑料手套,隨意拾掇起一塊,放在鼻子前,一股說不出的滷香味便瞬間佔領了整個嗅覺系統。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吃青巖滷豬腳不能著急,得先輕輕掰下一塊,一定要配以當地特別的煳辣椒蘸料吃,蘸水是由煳辣椒+醬油+雙花醋+蔥花+木姜子油等調製而成,蘸水是貴州小吃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當滷豬腳沾有蘸水,有特別濃烈的調料味,放入口中,只覺肥而不膩,皮糯肉香,滷肉特有的滋味與酸辣的蘸汁混合在一起,簡直是舌尖上莫大的享受。吃滷豬腳只沾醋,少見。食用時,我們佐以青巖本地特產的雙花醋,別有一番風味。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因豬腳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脂肪含量也比肥肉低,並且不含膽固醇,為此,有人把青巖滷豬腳稱為“美容食品”和“類似於熊掌的美味佳餚。如今,“遊青巖古地,品青巖美蹄”,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旅遊文化現象,凡到古鎮遊覽者,皆以品嚐此蹄為快,並對此美味讚不絕口。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走,我們去青巖古鎮盤大豬蹄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