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螺絲釘,撐起半邊天

小小螺絲釘 撐起半邊天

——記株林鎮株林村婦女主任王桂容

(黃岡週刊記者 陳如)

“我是苦過的人,在泥坑中翻爬過。我讀書少,但我曉得農村的苦處,見不得人傷心,我就會忍不住去幫他們。我覺得這樣,才不辜負黨對我的信任。”當王桂容淡淡地說出這些樸實的語言,我為之動容。在她黝黑的臉龐上,我看到了堅定,那種信念已經植入到她的骨子裡,眼睛一直閃爍著希翼的光芒。

王桂容出生於1965年,中共黨員,她和丈夫都是地道的農民。在2006年換屆選舉中,她以高票推選為株林村委會成員。丈夫在家做泥工,王桂容在村裡上班,還要打理家務,照顧兩個孩子,裡外一手抓。崗位上的兢兢業業和為人勤懇,十三年來,王桂容多次被株林政府評為全鎮先進工作者。得到政府的認可和群眾的信任,王桂容的壓力更大,只有用不懈的努力,像釘子一樣立足本質,認真對待工作,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她才感到無愧於心。

她寧願是春雨,滋潤每一片土地

王桂容是株林村婦女主任,更像是山村老百姓家家戶戶的貼心人。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株林村外出務工者逐年增長,在家留守的29名婦女、9名兒童和15位老人,她不僅經常上門慰問,還給留守婦女帶去洗衣粉等日常用品,給兒童帶去書本、書包等學習用品,給老人們帶去毛巾、襪子等暖心的物品。這些看起來很小的事情,卻像春雨一樣滋潤著每一份情懷。

2019年10月8日,66歲的留守老人許秀梅心臟病復發,她的兒子媳婦都在外地務工,情況十分危急,王桂容得知後,騎著摩托送許秀梅到株林醫院急診,每天她騎著摩托車跑進跑出接送。情況穩定後,王桂容怕許秀梅復發,又把許秀梅接到株林醫院複診兩次,直到許秀梅完全康復,王桂容的心才安定下來。

她寧願是陽光,照亮每一寸黑暗

王桂容雖然肩負著很大的壓力,卻從不抱怨,總是用笑容釋懷每一件事。2020年春節疫情防控期間,她的小兒子在部隊執行任務無法回家,兒媳婦有八個月的身孕,還要照顧3歲的小孫女。除了每天下村組摸排、測體溫,王桂容還要負責聯繫防控物資供需,有的婦女急需的女性用品她親自送到家。就這樣,王桂容啟動“白加黑”模式,白天到各組測體溫,晚上輪流去許山和陳應龍卡口值崗。至今,株林村無一例感染,王桂容們的心還沒有完全放下來,她們還在堅守最後一百米,不到最後,絕不鬆懈。

株林村七組的胡玉鳳,丈夫在外務工滯留未回,婆婆早年過世了,春節期間與公公住在一起不方便。疫情期間三番五次想回孃家劉河鎮黃坪村,王桂容聽到後,經過幾次上門勸阻和解釋,胡玉鳳終於釋懷,打消回孃家的念頭。為了解決胡玉鳳的後顧之憂,王桂容還幫她一歲的孩子買奶粉、買尿不溼等。王桂容每天都上門詢問胡玉鳳,在她生活物資稀缺的時候,王桂容給她提供幫助。直到疫情防控逐步解封,胡玉鳳抱著孩子登門感謝,她噙著淚光對王桂容說:“你就是我心中的陽光,一點點驅散了我眼前黑暗!”

疫情有序解封后,王桂容與株林村村幹積極響應株林鎮兩委的號召,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登記、聯繫內外通道,為株林村外出務工者“點對點”服務提供了保障,精準對接了87人坐大巴車、92臺私家車292人外出務工,給株林鎮率先為民謀福利錦上添花。

她寧願是釘子,每份力量撐起半邊天

王桂容身上擔子重,她從不氣餒,像根釘子一樣,只知道做事,“女強人”決定了她不認輸的性格。雖然她也有一大家子,卻不怕拖累,遇到事情一件件地解決,硬是撐起一片天。在鄉村振興的大好形勢下,株林村的四、五、六、七小組的扶貧工作落在王桂容的身上,事無鉅細,只要她想到的看到的,就不會錯過,時時把貧困戶放在心上。

株林村六組陳文兵全家出於水深火熱之中,他本人智障,妻子陳年累積落下老病,常年靠打針吃藥維持,而且妻子每年至少住院兩次。膝下只有一女,女婿招親進門,常年在外務工,女兒在家照顧兩老和小孩,生活捉襟見肘,靠女婿一雙手在外打工貼補經濟,除了日常開支,幾乎沒有餘積。2016年,正值自然災害,他們家的泥土房倒塌,一家五口面臨露宿街頭的風暴,王桂容挺身而出,她去政府訴說詳情,一趟又一趟地找相關部門解決問題,搞到地皮,然後幫忙找人做,所有材料和工錢由王桂容兜底,雖然只有一層紅磚房,卻解決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

作為株林村婦女主任,王桂容說她很簡單,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是黨員,只是做了我該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