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時,如果袁紹接受了許攸的計策,結果會怎樣?

原度拾趣


首先袁紹接受許攸建議將曹操打敗,曹操拼死退回許昌城,各地求和,雖然曹操暫時無力再與袁紹抗衡爭霸了,但是固守後方根據地是問題不大的,荀彧夏侯惇會將後方牢牢守住的,袁紹雖然精銳,但是比不過呂布騎兵,呂布偷襲兗州都未成功,袁紹軍雖多但是人心不齊,很難有一致的意見和決斷。

其次曹操雖敗,只是丟掉了爭霸的主動權,但是主力仍然在,人心很齊意見也很統一,雖然有不少暗地背叛者,但是不能影響抗袁決心,當然丟掉一些城池難免,畢竟袁紹太強大了,但是滅曹操很難。



富元製作


這個假設有意思,我試著回答一下。

許攸的建議是分兵奇襲許昌,直接端了曹操的大本營,迎獲獻帝。應該說,這個計謀正可以擊中曹操的要害。

為什麼這麼說,官渡之戰,曹操兵少而且缺糧,許昌那邊沒有大將坐鎮。而袁紹兵多糧多,分兵之後完全可以困住曹操,然後奔襲許昌。這樣曹操如果回援,必然可以追擊,如果不回援,糧草更缺,兵就潰了。

而且,曹操迎接天子之前,袁紹本來有機會先去,但袁紹放棄了,等後來看到曹操的政治聲望因此高漲,心又後悔。所以,如果能奇襲許昌,從而獲取獻帝,對袁紹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如果按照許攸的計謀,曹操必敗,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整個北方可能會短暫的歸於統一,而且因為不需要消化河北的時間,袁紹可以迅速南下,赤壁之戰會大大的提前,而那時,劉表會成為袁紹統一天下的最大對手。


甲申十七年


公元200年,袁紹調集十萬大軍,以沮授為監軍,從鄴城出發,進兵黎陽(今河南浚縣)。並先派大將顏良渡黃河,攻取白馬(今河南滑縣)。


袁紹勢大,曹操在關羽幫助下解白馬之圍,殺了顏良後開始撤退。在撤退的路上伏擊斬殺了袁紹大將文丑。

袁紹吃了大虧,在官渡與曹操對峙。曹操兵力不足,而且糧草接濟不上。在對峙一個多月後,曹操的士兵疲憊不堪,糧食幾乎吃完,曹操堅持不住了,寫信給荀彧有退兵的意思。荀彧回信讓其堅持。

袁紹這邊糧食不斷從鄴城送到,他派大將淳于瓊領兵一萬,專門護送糧草,並將糧草屯於烏巢。

袁紹的謀士許攸,是曹操的發小,對曹操十分熟悉瞭解。他很清楚曹操營中糧草接濟不上缺糧,堅持不了多久。於是向袁紹獻計,勸袁紹派出一支人馬,繞過官渡去偷襲許都。

袁紹沒有聽許攸的計策,執意要打曹操。許攸本來還要力勸袁紹,不料傳來家人被抓起來的消息,被袁紹責罵,許攸一氣之下投靠曹操去了。


許攸投了曹操,而後,他對官渡之戰起到關鍵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袁紹聽了許攸的計策。派一支精兵,偷襲許都。曹操自然是應接不暇的,曹操兵力與袁紹相比,相差數倍。而且,兵力基本已經用於官渡一線佈防,許都只有荀彧等人留守。

袁紹的謀士早期也成建議他迎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袁紹對漢獻帝不感興趣。所以他認為偷襲許都沒有打敗曹操有意義,曹操原本是他的小弟,袁紹是想教訓一下的。

袁紹如果偷襲許都,曹操首尾難以相顧,必然退兵相救。那麼,袁紹大軍就會橫掃千軍一般,將曹操打敗。曹操只能再回老家招兵買馬了。

曹操與袁紹以前關係很好,所以非常瞭解袁紹的性格。官渡之戰初期,曹操東征劉備,他就考慮到袁紹會不會襲擊許都。也正如曹操所料,袁紹多謀寡定,不會偷襲。

不得不說,袁紹錯失了一次絕佳的打敗曹操的機會,而這個機會來自於許攸的襲擊許都的計策。從而失去許攸,導致了一敗塗地的結局。



許攸在官渡之戰時,無疑是袁紹與曹操豪賭的籌碼,而袁紹本來是佔據絕對優勢的。然而,歷史的關鍵時刻,袁紹因為個人性情,使許攸這個籌碼測底倒向了曹操。猶如打麻將一樣,本來是要贏得,結果卻輸了,一反一正,袁紹是測底輸了。


路遙lgy


官渡之戰時,袁紹如果接受許攸的計策,局面完全顛覆,袁紹一定擊敗曹操。從當時袁曹對峙情形看,袁紹兵眾而不精,但糧食充足,宜拖;曹操兵精糧寡,宜急戰。前兩次交鋒,袁方弓弩手放箭打敗曹軍,說明,袁方有實力打敗曹軍。但袁紹生性多疑。許攸截得信使書信得知曹軍糧盡告急,獻計袁紹襲擊曹操許昌糧倉可一舉取勝,袁紹卻疑許攸與曹操勾結消滅自己,不採取許攸計策。許攸投曹操,把袁紹處情報透露給曹操,並向曹獻計劫烏巢燒袁紹糧食可取勝。曹操採取許攸計策,取得官渡之戰勝利。

如果當初袁紹聽取許攸計策,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取得勝利,也不會將自己足智多謀的參謀許攸拱手送給敵放方來攻打自己,袁紹真是愚蠢之極!


行走的月光


官渡之戰許攸的建議是準確的,可惜袁紹不用,反而將他關押,是袁紹旬養的吃閒飯人太都了,相互之間勾心對角,相互嫉妒,為了討論一亇問題往往爭論不許,加上袁紹是東漢四世三公的後代,從小從來是衣來伸手,食來張口,後世襲了東北一鎮諸侯,雖然兵馬實力較強,但核心中缺能人,袁紹本人也並無多大能奈,思想多疑,對大事豪無決斷,官渡就是敗在戰略混亂。

。許攸建議:曹操遠道而來,糧草路遠不便,我軍堅守不出,曹操豈能奈我之何,時間長了自退,在那時出擊可以活捉曹操。

。但是大多數謀士主戰,認為曹操區區兵馬來與我軍四十多萬人馬爭戰,不出兵還擊,讓曹操在我門口耀武揚威,不是要讓天下人恥笑主公無能,這種話,因吃閒飯人多了,都是奉場拍馬話,不過主上全局。這種話對袁紹來說聽了很滋潤,自已也不仔細想想,戰還是守。可惜他沒有頭腦,同樣識為曹操僅那麼點兵馬,我大部隊出擊,不要說打,將他踏多踏死了。所以將許攸暫且關押,我凱旋迴師再放軍。許攸在牢裡,牢頭對他說:主公勝仗回來你可獲釋,許攸說:主公凱旋我命不保,主公失敗我能出獲,袁紹第一次戰役略有小勝,真的把許攸殺了。

。曹操失利後有人進言:丞相乘這次袁紹小勝,我設一支勁旅伏兵大部隊撤退,袁紹必然乗勝來追,使他中伏,退兵反戈前後夾攻,可獲大勝,袁紹性格被敵方掌屋,袁紹見曹操退兵發二萬兵馬出擊追趕,衝過伏兵,伏兵四起,退兵反戈,前後夾攻,袁營得信再發援軍己經來不及了,追趕的二萬兵馬全部覆歿,援軍見曹操假撤退,也連忙回營。

。從此二軍相持,袁紹打一場敗一場,袁紹雖兵多,曹操採用消耗戰,直到袁紹起用兩名王牌將領顏良,文丑想一戰成功,巧遇關雲長,殺顏良斬文丑,從此袁紹感到緊張,並責罪在此避難的劉備,劉備當然也緊張,弄得不好被袁紹一劍見閻王,劉備連忙說:本初莫急,你說顏良文丑能扺得上關羽嗎?你放心,讓我去見二弟請他來投幫你抗曹,你看如何,劉備耍騙,袁紹有上當了,劉備一去不返。

。從此袁紹外患內亂,諸子爭鬥擊烈,除袁原逃之遼邦,其次被曹操打的全軍覆歿。曹操消滅了北方最大的諸侯袁紹,聲威大振。


老龔166916589


如果袁紹接受了許攸的計策,結果

一 曹操必敗

曹操的糧草被燒,曹操一定會退守,但是呢,曹操不一定會身死國滅,他可以重整旗鼓,因為郭嘉,荀彧等謀士一定會給他提出更好的建議

二 袁紹徒有其表

袁紹這個人頂著四世三公的名號,網羅了一大批人,但是袁紹性格多變,沒有帝王之相,不善於納諫,不懂的體恤屬下,從出生就一直高高在上,不會有大成就的,而且手下的謀士爭鬥頻繁,不利於陣營穩定

戰爭不在於一時得失


小民學歷史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官渡大戰之時,袁紹所控制的人口幾乎是曹操的10倍,投入作戰的兵力也相當於曹操的10倍。袁紹手下還有田豐、沮授等滿腹謀略的能臣為他出謀獻計,顏良、文丑等勇冠三軍的猛將為他領兵作戰。然而他卻被地狹兵少的曹操擊敗。個人認為,導致他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袁紹狂傲自大,求勝心切。在與曹操決戰之前,袁紹曾多次與公孫瓚交戰,使得百姓疲憊不堪,倉庫積蓄不足。袁紹理應在這個時候停下戰爭腳步,休整軍隊,發展生產,安撫百姓。而他卻輕信郭圖、審配之言,以四州之地,藐視地狹兵寡的曹操,拒絕採納沮授休養生息的建議,貿然出兵,最終大敗。

  其二,袁紹剛愎自用,不納忠言。袁紹剛決定親征曹操的時候,沮授就曾建議他先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後,再行出兵。袁紹不聽,執意要攻打曹操,促成了官渡慘敗的發生。後來,曹操離開官渡大營,攻打劉備,許攸建議他襲擊曹操大營,袁紹以龜兒子有病為由拒絕,錯失了難得一遇的戰機。建安五年正月,謀士田豐建議袁紹採用持久戰,利用地理上的優勢和眾多的士兵,外接英雄,內修農戰,挑選精兵,不斷襲擊敵人,使曹方不得安寧。袁紹棄良謀而不用,還以擾亂軍心之罪將田豐關押,使全軍將士寒心。當曹操攻打烏巢之時,袁紹不採用張郃支援烏巢的建議,而執意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官渡大營,導致“一舉兩失”。種種跡象表明,袁紹的剛愎自用、不納忠言是導致他兵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袁紹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缺乏帥才。袁紹雖有一統天下之志,卻無領兵作戰之才。在官渡與曹操數次交戰,袁紹屢戰屢敗。同時,他缺乏帥才,不懂得如何利用人才。他棄田豐、沮授、許攸的妙計不用,卻聽信郭圖的讒言;他不合理運用張郃、高覽這樣智勇雙全的猛將,卻讓本不能獨當一面的顏良救援白馬。當他大敗而歸之時,不僅不痛改前非,重新起用田豐,反倒因忌恨心發作將其殺害。在官渡大戰中,袁紹軍中的名士是死的死、降的降,如今唯一的名謀田豐也含冤而死,使得他軍中再無能人,他也因此難有鹹魚翻身之日。

  其四,袁軍內部不團結,窩裡鬥。袁紹這個人喜歡聽奉承話,不樂意別人提出與他相反的意見。而那個“腦子不太好使”的郭圖在溜鬚拍馬方面卻算是行家,袁紹因此對他非常信任。袁紹提出要出兵曹操,沮授表示抗議,郭圖跑過來湊一腿,附議,袁紹堅定出兵的決心;後袁紹要偷襲曹操大營,張郃表示抗議,郭圖又跑過來湊一腿,附議,袁紹堅定偷襲的決心。還有逢紀也不是個好哥們兒,袁紹不納田豐之策鎩羽而歸,羞愧不已,有點兒想重新啟用的意思,這哥們兒跑出來湊一腿,進讒,袁紹將田豐殺之。您瞧瞧,咱本初兄帶的這是支啥部隊,整天窩裡鬥,就沒團結過。您說,領著這樣的軍隊作戰,戰勝的概率能大嗎?

  其五,袁紹在軍事上指揮不當。曹操駐紮在白馬的時候,他不守白馬而去救延津,中了曹操的調虎離山之計。許攸讓他出奇兵攻佔許都,劫持天子,挾天子討伐曹操,他不屑一顧。曹操偷襲烏巢,他棄全軍將士的輜重供給於不顧,卻執意要偷襲曹軍大營。其實,袁紹手下謀士眾多,他的每一次行動都有謀士給他提意見,他卻常常不接受,這才導致他指揮失當。因此,袁紹指揮不當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他本身的軍事技能不過硬外,還在於他剛愎自用、不納忠言。

  其六,袁紹在政治與道義上的失利。曹操剛迎回獻帝,天下人都盼望著戰火紛飛的日子早日結束。而袁紹卻不思治國之術,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發動戰爭,在政治上就處於被動地位了。同時,他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欺壓弱小的曹操,這在道義上也是說不過去的。不過,我要說的是,這兩點對戰爭的影響不是很大,只要袁紹不犯前面所述的錯誤,是可以打贏曹操的。

  其七,曹軍兵雖少,但精;將雖少,但勇;謀士雖少,但智;曹操雖矮,但聰明;我們分析失敗原因之時要“主客兼顧”,主觀原因固然重要,但客觀原因亦不可忽視。如果曹操也像袁紹一樣,是個草包,那麼有兵有糧的大草包肯定會滅了少兵少糧的小草包。如果曹軍之中盡是一些殘兵敗將、書呆子,肯怕也難打贏袁紹。因此,前面所講的是導致袁紹失敗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袁紹在戰事上處於優勢,戰況急轉直下只因為一個人——袁紹。

  1、謀士田豐曾勸袁紹在曹操東征劉備時出兵襲擊曹操後方,諫阻袁紹現在征伐曹操而以“擾亂軍心”被袁紹下令監禁。

  2、謀士沮授因建言緩兵之計以耗曹操糧草,切莫心急進軍而監禁,又因指責袁紹錯誤安排嗜酒如命的淳于瓊鎮守烏巢看管糧草而被殺害。

  3、謀士許攸因得可靠消息建議袁紹分兵佔領許昌而被懷疑與曹操有密謀,正可謂“幹大事而惜身”,最後許攸反而帶著大量情報消息投奔曹操。曹操以禮待之,終得回報。曹操最後依靠許攸的信息,突襲只有淳于瓊看守的糧倉,並設下圍殲之計,最終獲得官渡之戰的全面勝利。

  首先,袁紹不善於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築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於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麼“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於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覆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戰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裡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鬥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於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可惜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翫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

  最後,袁紹不善於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審時度勢,這是那麼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後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燬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你說袁紹愚蠢不愚蠢?袁紹怎能不失敗呢?這是怎樣的戰役啊?

  後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後,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麼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這個看似龐然大物的袁統帥啊!真是好謀無斷、色厲內荏的草包,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一個置曹操於死地的大好時機,他怎能不失敗。

  曹操為什麼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於毫不猶豫地採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