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前言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題:誰家的孩子又出國留學了,又或者哪個地方留學好......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家長開始有意識地送孩子出國留學,現在留學也十分普遍,也有人說,有一種流行,叫作「留學熱」。但是你知道嗎?早在隋朝,古人們就已經“盤”起了留學,而且還玩的很溜。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01 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風潮

隋朝大業四年,即公元608年,日本派出遣隋使,遣隋使的首領叫小野妹子,他帶來八名學生來中國,第二年,只有小野妹子回國,而這八名學生則留在中國,長期學習儒學與佛教,他們便是中國第一批前來學習的留學生,而小野妹子,也被稱為來中國的“第一位日本外交官”。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留學生雖然始於隋朝,但盛於唐朝,因為不久之後,隋朝滅亡了,遣隋使於是成了遣唐使。

眾所周知,唐朝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開放,其包容的國風吸引著萬邦來朝。當時的唐長安是中華文明向四周傳播的中心,同時也是各國留學生聚集的地方,周邊各國甚至歐洲國家紛紛派遣留學生到長安國子監讀書。

《唐語林》卷五《補遺》說:當時長安“太學諸生三千員,新羅、日本諸國皆遣子入朝受業”。

意思是說,新羅、日本諸國紛紛遣王室貴族入長安,為的是接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優質的教育。

那麼,唐朝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優勢呢?為什麼許多國家紛紛將王公貴族遣送來唐學習?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國際性大學——國子監。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國子監

國子監的前身是漢晉太學、國學,是國家專門為培養統治人才而設立的正式官立大學,也是國家的最高學府,唐代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發展到唐朝時,國子監的體系已經非常完善,規制也最為完備。

國子監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法和算學。學生們既可以選擇以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組成的儒學,也可以選擇以律學、書學、算學及太醫署組成的實用知識技能。

不僅實行分科,在教學方面,還有選修課及必修課之分,比如儒經分大中小三類,學生可以按規定選擇相應的儒經來學習,不同的儒經有不同的標準,《孝經》《論語》則為必修課,並且各門學科還都有學習年限,同時還有嚴格的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考三種考試,如果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有“停公膳”的處罰,當然,如果學業、品行俱佳者則給予獎勵。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圖為:《吉備大臣入唐畫卷》中遣唐使船抵達中國的情景)

這套十分現代化的教學體系,比歐洲同類學校的建立要早五百多年,堪稱“世界級大學”,當時除日本、新羅外,還有高麗、百濟,以及尼泊爾、印度、越南、印尼、爪哇、斯里蘭卡等國家派遣留學生入長安。從國子監的教學模式與規章制度,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其他國家對送留學生一事這麼積極,頂峰時國子監的學生一度達到八千多人。

“升講筵者,至八千餘人”。

進入國子監能夠學習大唐的知識外,留學生們還能享受大唐政府提供的優待政策。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 首先,留學生來唐後有專門的接待處——鴻臚寺。

鴻臚寺是唐朝負責外交事務的部門,它主管入唐留學生事物,從接待到等級,分派到各地學習,以及學習期滿的留學生送回本國一切事物。主持帝國禮儀的鴻臚寺官員,還需要負責留學生的教學和輔導工作,系統地教留學生天朝上國的文化知識和典禮儀式。

當留學生抵達唐朝以後,鴻臚寺負責接待和管理,之後在鴻臚寺登記註冊學籍,成為太學生,在唐朝學習期間和唐朝學生們一起學習。

也就是說,從留學生踏入唐朝開始,他的留學生涯就已經安排妥善了。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 其次,留學生來唐後,不僅免學費,還包食宿與生活費。

留學生在學期間不僅無需繳納學費,包括衣服、膳食一律享受公費,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甚至連隨從僕人的衣服都發,唐王朝規定,由朝廷“衣糧準例支給”,新羅、日本來華留學生每人每年供給絹二十五匹及四季衣服,朝廷甚至對國子監學生們的伙食標準進行了規定:

“給公糧者,皆承尚書省符。丁男日給米二升、鹽二勺五撮……國子監學生、針醫生,雖未成丁,亦依丁律”。

《新唐書》載:“……國子、太學、四門學生、俊士……同籍者,皆免課役。”

《舊唐書》曾記載:“舊例,兩京國子監生二千餘人,弘文館、崇文館、崇玄館學生,皆廩飼之。”

同時還有放假制度,分經常性的“旬假”,季節性的有“田假”和“授衣假”,每次季節性的假期各放一個月,放假期間准許學生回家探親,回家探親還給路費。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 其三,留學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入仕

對外國留學生們而言,在唐學習還有一項極具吸引力的制度,即留學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入仕。

如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在長安學了五六年後,參加科舉考試,最後中了進士,被唐玄宗欣賞並賜名晁衡,做了一陣子太子陪讀後,又擔任皇帝侍從官的左補闕,還和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是好友。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阿倍仲麻呂劇照)

還有來自新羅的崔致遠,12歲時就來到大唐求學,18 歲時進士及第,之後擔任江蘇溧水縣縣尉,負責軍事、治安,後又被淮南節度使高駢聘為幕府,授職幕府都統巡官,在大唐混的風生水起。

當然,並非所有留學生都可以考上科舉,然後入朝當官,按唐朝規定,學生進入國子監學習的最長年限為9年(律學生6年),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學業則要退回原籍學習,留學生更不能任意無業滯留,但是對於留華學習不歸者,唐王朝給予特殊的政策優惠,《新唐書·百官志》說,“新羅、日本僧入朝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即在唐朝留學超過九年不回國者,會被編入中國僧籍,享受與中國僧人相同的待遇。

02 日本為學習大唐先進技術,先後派了19批留學生

在大唐幾朝君王的統治下,長安城呈現百花齊放的場面,當時各國紛紛遣使來唐,幾乎亞洲每個國家都曾有人踏入唐朝這片繁盛的土地,盛況空前,長安城一度出現了“萬國來朝歲,千年覲聖君”的繁榮景象。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而這場留學熱潮中,日本必須擁有姓名。

日本,唐朝時稱為倭國。

《東夷傳》中對日本作出解釋:“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

  • 由於當時海上環境惡劣,且日本航海條件不好,日本留學生們來唐學習往往冒著生命危險。

據《日本書記》記載:

“(653 年)夏五月,辛亥朔,壬戌(十二日),發遣大害大使小山上吉士長丹,副使小乙上吉士駒,學問僧道嚴、道通、道光、惠施、覺勝、棄正、惠照、僧忍、知聰……並一百二十一人,俱乘一船。以土師連八手為送使。秋七月,被遣大唐使人高田根麻呂等於薩麻之曲,竹島之間,合船沒死。……”

通過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日本這次遣唐使的規模之大,全員一百多人,同船行進,隨行留學生也不少。這次遣唐使一行人在薩摩國南部海域遇難,最終以失敗告終。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鑑真東渡線路圖)

唐朝的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多次遭遇大風暴,有一次還在海上漂了十來天后抵達海南島,第六次東渡途中遭遇沉船,九死一生,他本人也因為海鹽環境感染眼疾雙目失明。

這說明日本到唐朝的海上環境極其惡劣,“有去無回”、沉船現象時有發生。

但是路途再遠,風險再大,再怎麼耗費人力物力,依然擋不住日本派遣唐使的熱情,唐朝依然是中日交流的頂峰時期。

據史書記載,日本從貞觀四年(即630年)首次派遣使節,到公元894年,日本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向中國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包括三次送唐客使,一次迎入唐使和兩次任命而未成行的遣唐使),人數達數千人,而每批進入國子監學習的留學生,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二三十人,留學生最多的一次竟達到了600人,留學生中有的留學數年,有的甚至留學二三十年。而留學生們學成回國後,一般會受到天皇的重視,在國內任重要職位。

  • 除了派留學生不遠萬里來唐朝學習外,日本官方還特意請了“外教”回去。

日本請的“外教”中,我們比較熟知的是鑑真和尚。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當時,佛教在日本有著崇高地位,但日本寺廟管理混亂,常常有“私度、“自度”的現象,於是邀請大唐高僧赴日弘法成為日本佛教界的夙願。日本僧人榮睿、普照通過十年的尋找,決定邀請鑑真東渡日本,這次邀請極大的激發了鑑真和尚的夙願,於是答應前往,並先後經歷五次東渡,直到六次才成功抵達日本。鑑真到達日本後,開創了日本律宗,鑑真本人不僅傳道弘法,還對醫學、藝術、文化、雕塑、建築等頗有研究,對日本產生深遠影響。

同時,此番前去,還帶了許多人才,除有著較高佛學修為的僧侶同行,還有精通其他技藝的專門人才,《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記載,鑑真於大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十二月準備再次啟航東渡時,所攜帶的八十五個隨行人員中除去佛門弟子十七人外,還有專門的畫師、雕佛師等藝術人才。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圖為唐招提寺)

通過19次派遣遣唐使,唐朝的先進文化與知識大量傳入日本,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律令制改革,就是就是學習唐朝的重要成果。元明天皇於公元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封建社會繁榮鼎盛的奈良時代。與此同時,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濃厚的唐風唐韻,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普通民眾,對大唐無不充滿了仰慕之情,唐朝的物品在日本極其熱銷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日本國內至今還保留著仿唐建築,由鑑真主持修建的,現已被確定為日本國寶的唐招提寺,至今屹立不倒,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道象徵。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03 萬邦來朝的“留學熱”背後,是強大的大唐在奮力託舉

這場始於隋朝,盛於唐朝的留學熱潮一直持續到清朝。

唐以後,兩宋時期,也有資質不錯的外國留學生前來中國留學,但與唐朝相比,周邊國家留學的熱情度大大降低,據史書記載,宋代時高麗官派的留學生只有11人,直到明朝,外國來華的留學生又到了一個高峰,但同樣,留學生人數遠遠少於唐朝。

儘管唐之後,元明清仍然向外國留學生們伸出橄欖枝,但無疑,唐朝仍然是外國留學生湧入中國的鼎盛時期。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縱觀歷史,唐朝爆發留學熱潮,主要得益於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從就讀國子監的留學生這樣的小角度來看,大唐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多樣化文化包容的胸襟促成了這次文化交流。

貞觀年間,唐太宗在國子監中大興土木,新增學舍一千多間,同時下令增加生員。龍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又新置了東都國子監,這一時期東西兩個國子監並存。天寶九載(750年),又增置廣文館,國子監的學生數額大大增加,而且招生數額還被寫入當時的法典——《大唐六典》中,可見大唐幾任皇帝對教育的重視。同時,大唐的統治者對西域與東夷諸國的來者,表現出了海納百川的恢弘氣度,這一時期,國子監的制度越發成熟,其招生人數也一度達到巔峰時期,外國留學生也在這一時間劇增。

從一場始於隋朝卻盛於唐朝的「留學熱」中,品讀大唐風華


其次,以大唐文化輸出這樣的宏觀角度來看,這背後是強大的大唐在奮力託舉。

從唐初到玄宗開元年間,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長安城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同時,大唐文化多元,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且開放包容程度高,百姓生活豐富多彩,這集中展示了唐王朝的強盛與繁榮,長安不僅是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的中心,更是世界商業、文化的交流、彙集地。強大的大唐讓遣唐使們為之敬仰,由此,醞釀了一場留學風潮。

說在最後:

現在,大唐早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不可否認其對現今的歷史意義,這場上千年前的「留學熱」,以其親身實踐,給我們現在推動文化交流提供了參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起到了啟迪後世的巨大作用,其本身更是一場璀璨文化,是文化交流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