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陽有位知府敬仰諸葛亮,修葺臥龍崗,百姓曾建祠紀念

在南陽曆史上,曾任南陽知府的羅景,是一個可以永存史冊的人物。他不僅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愛戴,而他在任期間曾對南陽臥龍崗勝蹟進行較大規模修葺,對後世影響極大。

清代南陽有位知府敬仰諸葛亮,修葺臥龍崗,百姓曾建祠紀念

南陽臥龍崗

羅景所處的時期,是歷史上“康乾盛世”的開始,而康熙皇帝作為一代開明之君,在位時十分敬重諸葛亮的獻身精神,他曾高度評價:“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由清初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撰著、約在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書的歷史地理專著《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南陽府·南陽縣》條中記載:“臥龍崗在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盤繞,相傳孔明草廬在其內。”《大清一統志》一百一十六卷南陽府《古蹟》條中亦載:“諸葛草廬,在南陽縣西南七里臥龍崗。”清代史書對臥龍崗地理位置和文化內涵的記述,為傳播臥龍崗文化,及提高臥龍崗知名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於是,清代達官名士數次光臨南陽臥龍崗,或瞻仰先賢,或修葺祠宇,或歌詠題記,留下了大量的墨跡佳作。

清代南陽有位知府敬仰諸葛亮,修葺臥龍崗,百姓曾建祠紀念

南陽臥龍崗鳥瞰圖

羅景,字星瞻,遼寧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冬,被朝廷派往南陽任知府。羅景對從南陽走上政治舞臺的一代賢相諸葛亮十分崇拜和敬仰,並對當年諸葛亮躬耕之地南陽臥龍崗心儀已久。據羅景《重修臥龍崗忠武祠序》記載:“抵任後,即虔詣臥龍崗,仰瞻遺像肅致跽拜。見夫祠宇四壁,俱無以蔽風雨……草廬僅存遺址……更有武侯其餘斷碣殘碑,前人題詠者,苔埋荒蕪,是非守土者之責哉?”由此可想羅景當年面對南陽臥龍崗斷壁殘垣破爛局面,心情是何等沉重和悲涼!於是,他決心重修臥龍勝蹟。為解決經費不足問題,羅景決定採取募捐形式,在他的倡議下,眾官感念武侯功業和品德,一呼百應大力支持,巡撫河南部院、河南布政使司、河南按察使司、河南驛鹽糧務分守道、河南提學道、河南分巡南汝道官員和開封知府、歸德知府、彰德知府、衛輝知府、河南知府、汝寧知府、汝州知州,南陽府裕州知州、唐縣知縣、新野縣知縣、淅川知縣、葉縣知縣、南陽知縣共二十六人參與捐修,共捐銀三千多兩,為重修臥龍勝蹟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障。

清代南陽有位知府敬仰諸葛亮,修葺臥龍崗,百姓曾建祠紀念

羅景題額“三顧堂”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陽知府羅景與南陽總兵楊鑄共議擴建臥龍勝蹟,計劃於武侯祠前隙地“積土為山,壘石成峰,設曲廊,置臺榭,為南陽勝概。”據清代馮偉《重修臥龍崗諸葛廬記》載:“工始之日,治平基址,於土礫中得石碑五,俱先輩題詠,內有臥龍崗十景,題為前藩唐王所首倡。羅公喜曰:‘此天欲興此工也。請即以十景位置焉!’……而臥龍崗之十景復全,遂成南陽名勝矣。”當年七月動工,次年(1712年)八月告成,恢復了歷史上的“臥龍崗十景”,即諸葛草廬、古柏亭、梁父巖、抱膝石、半月臺、老龍洞、野雲庵、諸葛井、躬耕亭、小虹橋等。當羅景漫步於臥龍崗上,望著修葺一新巍峨壯觀的臥龍崗,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於是賦詩《新修臥龍崗謁忠武侯十六韻》及《龍崗十景》,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拜之心,以及自己無比喜悅之情。

清代南陽有位知府敬仰諸葛亮,修葺臥龍崗,百姓曾建祠紀念

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

此後羅景命人在臥龍崗上空隙地方密栽修竹、種植花卉,把南陽臥龍崗點綴得花團錦簇,幽雅媚人,此次修葺對後世影響巨大。此後,清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及光緒年間,顧嘉蘅、任愷、傅鳳颺等歷任南陽知府皆有增葺,並奠定了今日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規模。

清代南陽有位知府敬仰諸葛亮,修葺臥龍崗,百姓曾建祠紀念

南陽臥龍崗“千古人龍”石牌坊

非祠無以存其跡,非文無以志其勝。羅景在南陽另一突出貢獻是為了志勝表忠,保存臥龍崗珍貴資料,“志三顧之蹤跡”“集諸家之錦繡”,而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首輯《臥龍崗志》。該志由其弟羅炳校訂,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內容有:羅景序、羅炳序、臥龍崗總圖、忠武侯祠圖、三顧祠圖、諸葛書院圖、臥龍書院圖、忠武侯畫像、臥龍崗勝蹟、詩、賦、贊。下卷內容有:祭文、忠武祠碑文、書院碑文、募疏。《臥龍崗志》是歷史上第一套有關南陽臥龍崗和武侯祠的志書,為後世全面系統瞭解臥龍勝蹟歷史文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清代南陽有位知府敬仰諸葛亮,修葺臥龍崗,百姓曾建祠紀念

羅景著作《臥龍崗志》封面

羅景在任期間,積極開展對南陽的全面整治工作,修葺學校、賑飭紀綱,賑濟貧困,安全黎民,凡是利國利民之事無不興,反之則無不革。由於他廉明正直,反對行賄受賄,而性情極為溫和,因此為政利澤施於人,名聲達於朝,並深受百姓好評和擁戴。羅景約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離開南陽赴陝西任神木道副使。據史料記載:“榮發之日,攀轅遮道,撫掌鼓歌者有之,感激涕零者有之。郡人不忍失公,公亦不忍舍郡人。”由此可見羅景在任期間和南陽百姓魚水之情何等深厚。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南陽人民為紀念羅景在南陽的豐功偉績,在南陽名勝古蹟武侯祠一側為他建立祠堂,時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彭始摶親撰《南陽太守羅公生祠碑記》,碑文贊曰“其與古之劉寬、召杜、羊續、仲淹輩同傳不朽”。把羅景放在南陽古代著名郡守知府同等地位,給予羅景極高的評價和讚譽。

(選自李遠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原題目為《羅景與“臥龍崗十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