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親子衝突的預警哨音

這個疫情肆虐的春天,因為孩子在家上網課,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似乎有點兒劍拔弩張,親子之間衝突頻發,甚至發生家長或孩子由於情緒失控而輕生的悲劇,實在令人痛心。

3月6日,上海發生了一起家長跳河事件:劉女士在家輔導孩子上網課寫作業,她要求孩子嚴肅認真,孩子非要自由散漫;她期待孩子勤奮努力,孩子偏要馬虎偷懶。絕望之際,劉女士跳河輕生。消防人員趕來營救時,劉女士哭著說:“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的孩子)就希望我去死啊……”

為什麼本應彼此相愛的親人,卻變成你死我活的仇人?作為特殊時期的教育方式,網課肯定不是罪魁禍首。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殘酷的親子衝突表象背後隱藏著親子關係的真相,聽懂這些預警哨音,或許能讓我們餘生避免無數哀傷。

被愛,每個孩子生而應得的禮物

每個人從孩童時代起就需要兩個禮物,一是安全感,二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簡而言之,就是被愛和愛的需求。將“被愛”放在“愛”的前面,是因為一個人只有先感受到被愛,才能有愛的能力。

從孩子來到世界的第一天起,父母的照顧、陪伴、撫摸、擁抱,包括用言語和行動重複向孩子表達“我愛你”的信念,都是在讓孩子感受被愛、獲取安全感。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的習慣、認知和精神,是孩子一生用之不盡的寶貴財富。

應該說家長都希望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關愛,但不少家長有自己的苦衷:比如工作太忙,經常出差,或者為了生計要去外地工作等。人生實苦,分身乏術。但既然為人父母,就應該把孩子放在生命中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更要盡力給予孩子愛和陪伴,不給親子關係留下遺憾。

我和超過100名孩子交流過,發現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會憎恨父母,但會或多或少地缺失安全感,而且和那些經常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相比,他們的成長道路更艱難。因為從小缺乏充足安全感的環境,沒有獲得充分而毫無保留的愛,他們往往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也不自信是否會有人愛自己。這樣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對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帶來巨大影響。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求關注,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

經常有家長反映他們的苦惱:孩子特別調皮搗蛋,好像有多動症;或者孩子越來越不自信,膽子越來越小。其實,前者是通過製造事端,引起家長的關注和重視;後者是用拒絕溝通的方式,讓家長反思之前的漠視。兩種現象都可能反映了家長對孩子的忽略。

當你的孩子“不再聽話”或“過分聽話”,也許是在向你發出求助信號:看見我,聽我說,到我的心裡來,我有很多困惑需要你的幫助……對孩子多些共情和傾聽,孩子才能真正向你打開心門。孩子從來不喜歡高高在上的父母,但肯定歡迎感同身受的父母。你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你在他這個年齡時,也有過同樣的困惑或者傷痛,所以理解他的感受,也很開心他願意來和你交流。

我曾經聽過一位成功養育3個優秀兒子的媽媽分享心得:任何時候,只要孩子來和她交流,她都會立即停下手中的事情,專心傾聽和回應。不管當時她是在工作還是在做家務,或者在忙別人看來特別重要的事情,她覺得孩子那一刻的需求比什麼都更重要。

如果家長總是敷衍或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孩子很快會看穿這一點,他們心裡會受傷並認定自己是父母的累贅,不配得到父母的重視,從而關上自己的心門。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共情,孩子對父母有足夠的信任,親子關係就會往良性方向發展,彼此間的衝突自然會減少很多。

叛逆,父母權力失控的替罪羊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句話: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每個叛逆孩子的背後,都有一位或一對愛控制的家長。

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獨立願望強烈,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好。而有人生閱歷的家長,總想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都告訴孩子,讓他少走彎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家長會採用打擊、否定、控制的方式,讓孩子相信:你還小,你什麼都不懂,你應該聽我的……但一張紙和一隻蝴蝶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從不任人擺佈。渴望長大的孩子,並不會因為家長的控制和恐嚇,就放棄證明自己的任何機會。叛逆就這樣誕生了。

叛逆,其實是不願失控的父母和渴望獨立的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導致叛逆的誤區,是父母試圖以屏蔽危險的方式,剝奪孩子體驗人生的機會。但孩子的成長靠的不是父母的說教,而取決於自己的經歷、體悟以及由此帶來的行動和改變。父母要樹立權威,也不能靠強勢和控制,而來自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言傳身教的影響。

父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有成長的機會。面對孩子的叛逆,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既不會大包大攬強勢干預,也不會當甩手掌櫃逃避責任,而是當“麥田裡的守望者”,既關注又保持距離,在他需要你時,伸出溫暖有力的大手,給予支持並告訴孩子:你的人生由你自己負責,但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一直都在。

報復,用極端方式對父母的控訴

我在報社當政法記者時,曾寫過有關少年犯的特稿。採訪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無論是辦案警察還是檢察官和法官,對少年犯的產生幾乎都有一個共識,認為他們的“病根”大都在家庭。

後來我經常會和那些跌入人生黑洞的孩子通信,對他們的內心有了更多瞭解:很多孩子是在用犯罪的行為報復父母。他們中不少人從小缺少父母之愛,甚至被父母拋棄。為了報復父母,他們就做令父母最害怕、最痛恨的事情,比如逃課逃學,自殘自殺,甚至違法犯罪。他們企圖通過極端行為來控訴父母,但最終毀掉的卻是自己整個人生。

還有一種報復父母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成為無能的“廢物”。一個孩子如果自幼不被愛,成長的需求總是被漠視,或者總是被父母包辦、控制又無力反抗,就很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破罐子破摔,變成一個廢物給父母添堵。這樣的案例在現實中不勝枚舉。

我並不贊同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歸因於原生家庭,每個人都應該有成長的意願,都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只有成長不足或拒絕成長的人,才總是將今天的不如意怪罪於昨天的被傷害。儘管如此,我還是想提醒為人父母者,如果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尊重,會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格外艱難,家庭幸福也因此變得異常遙遠。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但愛和被愛的需求,會引領我們去學習,去反思,去成長,去經歷親子關係的疼痛和蛻變,擁抱新生。如果陷於親子“相愛相殺”的痛苦中,請回到親子關係去找解決方法,別把“鍋”甩給網課。

(作者系自媒體人)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26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