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短刀---擲彈筒

舊日本軍隊為了進一步優化一線步兵火力,研製了一種可以廣泛裝備的利器-----擲彈筒,用於彌補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面殺傷火力空白。日軍主要研製和裝備了大正十年擲彈筒和八九式擲彈筒。大正十年擲彈筒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這個距離在已經處於對手步槍射程範圍,安全性不高,精度也不高。所以,日軍又研製了八九式擲彈筒,重2.7公斤,有效射程達到500米。由於射擊準備時間較短,理論射速為30發/分。擲彈筒的使用非常簡單,發射手在發射時首先拉動擊發杆,然後將彈藥從筒口裝入。隨後左手握住發射筒,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杆達到對應長度,射手通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將榴彈射出。但是想要做到準確射擊,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一般日本有經驗的發射手使用擲彈筒的命中精度可以達到80%以上。

這個武器在中國戰場有很大的優勢,主要有曲射火力消滅對方的機槍等重要目標。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8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人,這個威力對於50毫米口徑來說相當不錯的。擲彈筒對技術成熟的日本來說,造價也比迫擊炮低廉很多,能夠大量生產裝備。所以,當時日軍小隊一級的作戰單位都編有一個擲彈筒班(裝備1-2具),和輕機槍的編制比例為1:1。

日軍在進攻作戰和防禦作戰都會使用這種有效的武器。進攻時,如果遇到重機槍火力點,日軍進攻部隊會停下來,等待擲彈筒的火力支援。據當時參戰的中國老兵回憶,中國軍隊的重機槍陣地都是日軍擲彈筒的重點照顧對象,而輕便的捷克式往往打幾個點射就得更換位置。

防禦中,如果看到對方指揮官和壓制機槍時,也會用擲彈筒壓制或消滅。電影《浴血崑崙關》中,日軍冒著自己人被殺傷的危險,用擲彈筒殺傷了指揮進攻中國的指揮官,是可信的。中國步兵對日軍這種武器也是憎恨到極點,有經驗的作戰部隊,總會安排射手打死日軍擲彈筒兵。

而武器裝備更加簡陋的中國軍隊其實更喜愛這種低成本的趁手傢伙。國軍早在1934年就仿製了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當初帶有實驗性質,也沒有定型,加上其性能一般,沒有大量裝備部隊。到了抗戰緊要的關頭,由於戰事的需要,1938年國民黨兵工部門仿製了出一款新式擲彈筒,還是以在大正十年式為藍本,定型為民二七年。二七式各項性能超過大正十年式,但是較日本八九式還有不小差距,但是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軍在火炮上面的嚴重不足,被日軍火力壓制久了的中國將士對它依舊喜愛有加。二七式也是50mm口徑,射程只有250米,在對方步槍的射程範圍內,且工作原理和日式擲彈筒幾乎一致,還能發射日軍的榴彈。二七式的產量很大,多大4萬具,日軍曾將繳獲的二七式裝備部隊,甚至在太平洋戰場上使用過。

八路軍兵工技術相比國民黨更加落後,但是也仿製過擲彈筒。八路軍的仿製對象是八九式,但是由於技術落後及原材料的缺乏,最終造出來的擲彈筒沒有八九式的膛線,成了滑膛小炮,當時軍工人員叫它是50小炮。為了達到日軍八九式的射程和精度,50小炮的長度幾乎是八九式的1倍。為了拔出日軍的碉堡之類的硬工事,八路軍還將50小炮改造成平射。據統計,八路軍共生產擲彈筒2500具之多,基本裝備到連排級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