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遊牧民族成為了我們的近鄰,與誕生於農耕文明的中華文化不同,以遊牧為生的他們有著更加剽悍的生活方式,其風俗和文化也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文明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在與他們的交流中,中華文化的內涵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這也是中國文明的寶貴財富之一。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烏桓戰士

在我國東漢時期,雖然匈奴依然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少數民族,但是在東漢政府的努力下,南匈奴歸附於朝廷,而北匈奴則被竇憲等人驅逐出了中國邊境,這讓匈奴人的勢力範圍大幅縮小。這也給了其他遊牧民族擴張的機會,聚居於我國東北的烏桓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烏桓人和匈奴一樣,也過著追逐水草而生的遊牧生活,只不過其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勢力範圍都不如匈奴,這也讓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與匈奴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尤其是其女人當家的特點,更是中國歷史中比較少見的現象,下面我就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獨特的民族。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烏桓女性有著崇高的地位


東胡後人遠逃大興安嶺,漢武帝邀其做近鄰

烏桓這個民族並不是突然闖入中國歷史的外來者,他們其實是中國的老朋友了。在之前中國人將少數民族根據其相對於中原地區的方位分為東胡,西戎,北狄以及南蠻,而今天要介紹的烏桓就是東胡的後人。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東胡人復原圖

之所以他們後來更名為烏桓是因為其民族歷史上的悲慘遭遇,在兩漢之際,中國北方最為強盛的遊牧民族就是匈奴,他們依靠強大的武力對周邊的民族進行了驅趕。冒頓單于在位時,匈奴對東胡發動了進攻,當時的東胡人根本無力抵抗,其勢力範圍幾乎全部被匈奴侵佔,剩下的部落只得一路向東北方向逃竄。其中的一些部落逃到了現今內蒙古科爾沁旗以北,在大興安嶺山脈南端的烏桓山附近,並在當地安家立業,其族人也便以烏桓為名了。

但是當時的烏桓山附近生活條件十分惡劣,氣候過於寒冷導致他們很難在那裡長久的生存。不過為了生存,他們還要將僅有的毛皮,牛羊等物資供奉給匈奴人以顯示自己的臣服,這無疑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了。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烏桓人遷居到寒冷的大興安嶺地區

但是在漢武帝在位時期,西漢政府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位雄才偉略的君主也終於下定了與匈奴決戰的決心。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的優秀表現下,西漢軍隊大敗匈奴軍隊,其東部的領土大多都被漢朝奪回,霍去病更是立下了封狼居胥的不世奇功,這也讓烏桓人看到了迴歸故土的希望。

漢武帝也知道烏桓人的善戰以及他們身上的戰略價值,他下令將生活在烏桓山附近的烏桓人全部遷徙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的城塞之外。這樣的安排既可以讓他們充當緩衝的角色,避免匈奴與西漢政府發生直接的摩擦,也可以讓他們監視匈奴人的一舉一動,以便東漢政府及時作出準備來進行調整。此事在《後漢書·烏桓傳》中有如下記載:

"烏桓自為冒頓所破,眾遂孤弱,常臣伏匈奴,歲輸牛、馬、羊皮,過時不具,輒沒其妻子。及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其大人歲一朝見,於是始置護烏桓校尉,秩二千石,擁節監領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霍去病擊敗匈奴人給了烏桓人內遷的機會

而漢武帝對於烏桓人其實也不是特別放心,雖然他們和匈奴人之間有著血海深仇。為了防止他們與匈奴人暗通,危害中國的邊境,漢武帝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安插了一名烏桓校尉,來監視他們的行動,至此烏桓民族正式成為了中原政權的近鄰。

勇武剽悍的馬上民族

在遷居到塞外之後,烏桓人並沒有因為接近了漢族人民而更改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依舊過著追逐水草而生的遊牧生活,以肉類和乳酪作為主要的食物,他們還有一種植物類的主食就是東蘠,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沙蓬。這種植物在現在主要被用作飼料,不過在兩漢之際,其卻是烏桓人重要的食物來源,只需要將其種子磨成粉,其就可以像麵粉一樣被用來製作主食了。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狩獵是烏桓人的主要食物來源

而烏桓人的民族性格也在這種遊牧生活中被逐漸錘鍊出來,當時烏桓人居住的房屋是名為穹廬的氈帳,其房門永遠都要向著太陽昇起的方向,這表現了這個民族對於光明的嚮往。而其族中的男性成員,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要學習狩獵的技巧,他們不斷要練就一身精準的射術,並且自小就要練習騎馬。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學會自己製作弓箭和貼身的短兵器,這讓烏桓一族中的每個男性成員都是十分出色的戰士,這一點與其他的遊牧民族是十分類似的。

而且烏桓人還有用決鬥來解決爭端的習慣,每當有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他們就會大打出手。和現在我們認為的打架鬥毆不同,當時的烏桓人都是以性命相搏的,動輒就會有人在這種爭鬥之中死去。而烏桓人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因此他們對於這樣的行為並不會產生太大的牴觸情緒。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烏桓人大多弓馬嫻熟

但是為了儘量減少傷亡,還是要有人對這類的事情加以制約,因此在每個部落中,都會有一位"大人"來專門處理這類事情。這裡的大人被我打上了引號只是希望說明這就是那個職位的特定稱謂,而不是廣義上的官員。而當選大人的條件也十分簡單,那就是要有足夠的力量和武藝來分開搏命的兩人,然後再進行爭端的調節。

當時的烏桓人雖然沒有明文制定的法律,但是已經有了一些不成文的刑罰。當時烏桓部落之間會締結約定,如果有人違背了約定,就會被處死,而犯下其他罪過的人也會受到流放的懲罰。與中國的流放不同的是,烏桓人並不是將他們流放到偏遠的部落,而是直接流放到無人區,這其實也可以被視作一種變相的死刑了。此事在《後漢書·烏桓傳》中有如下記載:

"其約法:違大人言者,罪至死;若相賊殺者,令部落自相報,不止,詣大人告之,聽出馬、牛、羊以贖死;其自殺父兄則無罪;若亡畔為大人所捕者,邑落不得受之,皆徙逐於雍狂之地,沙漠之中。其土多蝮蛇,在於令西南,烏孫東北焉。"

這位大人的影響並不僅僅體現在類似於法官的職能之上,其還是其部落的象徵,早期的烏桓人沒有固定的姓氏,許多人就會用自己部落的大人的名字來當做自己的姓氏,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能看到烏桓人尚武好戰的一面。

女尊男卑的社會秩序

在剛剛遷居到西漢邊境的時候,烏桓人還是以部落聚居的形式生活的,我們知道在全球各地的部落制社會中,往往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會保持相對原始的母系氏族社會,烏桓人也不例外。

這一點雖然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典籍中不會有明確的描述,但是從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上我們就能明顯地看出來。前面我們提到烏桓人在平日的生活了經常會用武力手段來解決內部爭端,而當時在烏桓人的家庭內部也有人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那時經常有烏桓人殺死自己的父兄,但是卻沒有人殺死自己的母親。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烏桓人之間經常發生爭鬥

我們知道魏晉時期的名士阮籍說過人殺死自己的父親尚可理解,因為那是禽獸一樣的行為,而殺死自己的母親就是禽獸不如了,這是極為樸素的孝道理念。但是烏桓人殺父不殺母的理由卻並非如此,而是因為母親一方的族系是可靠的,並且其家族也聚居在一起,因此殺死母親將會遭到報復,而殺死父親則不會,這種社會形態就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特徵。

而當時的烏桓人在結婚的時候男方也是要前往女方的家中的,並且在婚後男方也要向奴僕一樣為女方的家庭服務,他們要幫助女方的家庭完成日常的雜務。而且丈夫每天早上都要向自己的妻子行禮,這樣的行為與當時的中國文化是十分不同的。這些習俗也都能體現出烏桓人女尊男卑的特點。此事在《後漢書·烏桓傳》中有如下記載:

"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後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幣。婿隨妻還家,妻家無尊卑,旦旦拜之。"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烏桓女人靠採集沙蓬的種子來為族人提供食物

前面說過在烏桓人的部落之中會推舉一名大人來解決糾紛,但是其功能也僅限於此了。因為按照他們的慣例,所有的事情都是要由女人來謀劃的,男人們只需要按照女人的決定來行動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慣例也有例外,那就是在發生戰爭的時候,男人就會成為決策者,因為他們對於戰事更加熟悉,這樣的決策方式也是十分科學的。

而烏桓一族的女性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除了其身後有龐大的家族為其撐腰之外,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 第一是當時的烏桓女性也是重要的生產者,我們知道遊牧民族雖然不事耕種,但是依然會有狩獵者和採集者的分工,而女性就是部落中的二代採集者。他們採集的沙蓬種子是烏桓人十分重要的食物來源,這也能促使她們得到人們的尊重。
  • 另一方面烏桓女性的手工製品是其與漢人貿易收入的主要來源。前面提到烏桓男性雖然也會從事手工業生產,但是他們製造的物品大多是弓箭等武器,這些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很少會被拿來當商品販賣。而女性編制的毛皮衣物則是他們與中原貿易的重要商品,這就意味著女性也是部落中重要的經濟來源,這也可以幫助她們贏得男性的尊重。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烏桓人的家庭集會

在我們的印象中,遊牧民族都是依靠強悍的武力立足的,在這樣的社會中一般都會形成武力崇拜,能夠上陣殺敵的男性一般也會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在烏桓人中卻是女子地位更加尊崇,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烏桓人在剛剛遷居到中原附近的時候社會構成形式還是部落制,其文化水平也相對落後。在這種相對較小,比較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中,母系社會可以更好地維持部落內部的凝聚力。

而隨著烏桓人被限制了聚居的範圍,其部落之間的聯繫也逐漸增加,部落的規模也逐漸增大。其社會形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他們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統一的領導人,這是因為他們要應付規模更大的戰爭,也是可以理解的。

敬少不尊老,好戰民族的另一面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社會中,生產力是任何一種社會形式都在積極追求的東西。我們的華夏文明是十分傳統的農耕文明,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強調經驗的傳承,因此中國人一直有著敬老的傳統,這樣的傳統也逐漸演變成了中國的祖先崇拜,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底色之一。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而遊牧民族與我們不同,相比於經驗,他們會更加強調技藝和體能。因為遊牧民族是追逐水草而生的民族,他們生活的區域十分不固定,這就讓所謂的經驗積累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因此年老體弱之人在烏桓人中並不像漢族的老年人那樣受到人們的尊重。前面提到烏桓人在成親之後,丈夫每天要向自己的妻子行禮,而對於妻子的父母則不需要行禮,這與中國的傳統是十分不同的。此事在《後漢書·烏桓傳》中有如下記載:

"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貴少而賤老,其性悍塞。"

與此同時烏桓人對於年輕人十分敬重,有著突出戰鬥能力或者狩獵技巧的人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才是烏桓人最重要的力量來源,無論是狩獵還是戰爭都要依靠這些人。這種敬重從他們的葬禮上也可以看出來。如果是年輕的烏桓人在戰爭中戰死,那麼他將收穫崇高的禮遇,人們會表示出十分哀痛的情感,而老年人的葬禮就會顯得十分簡樸而平靜了。

而他們與中華文化的差異也讓烏桓人在當時被視作不開化的民族,但是我們知道任何文明的特點都是根源於其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因此現在看來,烏桓人只不過是和我們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罷了,我們要正確地認知其文明的特性,並給予其平等的對待。

保持母系社會的部落民族,淺談烏桓人在兩漢時期的社會形態

對遊牧民族而言,年輕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結語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遊牧民族成為了我們的鄰居,但是他們的生產方式註定了他們要經常通過劫掠漢人的方式來滿足生存需要,因此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他們都是凶神惡煞一般的存在,對於他們的瞭解也大多侷限於其軍事行動以及戰鬥能力,對於他們平日裡的生活方式缺少關注。

而在兩漢時期生活的烏桓人也是這樣,我們只知道他們曾經在征服匈奴的過程中幫助過我們,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曾經協助袁紹及其後人與曹操進行了戰鬥,對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卻知之甚少,其實在深入瞭解之後,我們就能看出其相對原始但淳樸的生活方式。

烏桓人在兩漢年間依舊保持了母系社會的組織形態,這意味著其生產力依然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不過他們崇尚武勇的一面在他們的習俗中也有直觀的體現,無論是他們注重年輕人的價值取向還是通過武力來解決爭端的問題都能看出其剽悍的戰鬥意志,而這也是烏桓人能夠在戰鬥中表現出強大戰鬥力的根本原因。希望大家在對烏桓有一定了解之後,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這位我們曾經的鄰居。


參考文獻

1《後漢書·烏桓傳》

2《後漢書·南匈奴傳》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來自本號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