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疫”線站好最後一班“崗”

香城都市報訊(記者夏鹹芳 通訊員李琳 劉志)

“您好,請大家排隊時間隔一米距離……”“請您配合我們測量體溫”“您是來院複檢的,請跟我來……”3月23日,在醫院門診大樓前送陪檢處,已經進入“七日退休倒計時”的周武雲,和2名同事一起,忙碌地為來院就診的患者測量體溫並耐心指導他們前往對應科室就醫,對前來複檢的新冠肺炎治癒患者,實行一對一送陪檢。

至此,周武雲和同事們已在醫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上,堅持了整整58天時間。

面對疫情 她誓與病患共進退

周武雲是市第一人民醫院支助中心負責人。今年3月31日,是她正式退休的日子。

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原本可以申請“轉崗”享清福的她,卻毅然選擇臨危受命,與同事們一起披袍上陣,放棄休假,衝上醫院“抗疫戰場”,共同戰“疫”,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責任與擔當。

針對臨時轉崗到支助中心的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較高、吃苦耐勞等特點,周武雲將後勤支助系統逐一分析分解,確定職責到崗到人,形成程序化、模式化,極大地縮短了人員崗前培訓時間,提高了後勤保障服務效率,同時,周武雲及支助中心同事爭分奪秒,迅速開展專業服務,確保疑似病例陪送陪檢一對一,認真落實配合重症轉科轉院、各類標本收集及報告單送達等工作,高標準嚴要求的完成本職工作。面對親友們敬佩而又不解的目光,周武雲說:“我是醫院的一份子,更是土生土長的咸寧人,我誓與咸寧病患共進退!”

面對危險 她衝鋒在前勇擔當

疫情就是命令,考驗著醫護人員的堅韌;防控就是責任,守護著市民的健康。隔離病區內,一線人員衝鋒在前,與疫魔直接進行生死較量。隔離病區外,周武雲和支助中心的同事們,則牢牢地堅守在醫院送陪檢的“陣地”上,築起抗“疫”的第一道防線,實行24小時輪流值班制,幫助一線同事們儘量減少壓力。

除嚴格操作流程,對每一個進入醫院的病患測量體溫外,每當有發熱患者前來看診,支助中心陪診人員總是衝鋒在前,一對一引導陪護他們看診,幫助病人送標本到檢驗科,檢驗結果出來後,陪檢中心人員還將檢驗結果親手送到醫生手中,患者只需安心在醫院指定區域等待結果即可,最大限度避免了患者與患者、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交叉感染。

這個看似平凡的崗位,實則繁瑣而充滿風險。為儘量節約防護物資,周武雲和支助中心的同事們在穿戴好防護服、口罩、橡膠手套等防護設備後,都儘量少喝水或不喝水,以此減少上廁所的次數。特別是在陪檢過程中,周武雲和同事們不得不來回穿梭在患者和檢驗科、放射科等科室之間,往往六個小時下來,大家都是汗流浹背,口渴難耐,體力不支。但即便是這樣,整個支助中心在周武雲的帶領下,無一人中途退出。

周武雲說:“即使明知靠近發熱病人有感染的危險,但守在送陪檢的崗位上,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必須義無反顧衝鋒在前,服務好每一個就診患者。”

面對患者 她關愛有加勝親人

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七十多行動不便的老爹爹至今還記得,因為需做胸部CT協助醫生診斷病情,自己必須到放射科接受拍片檢查。由於疫情期間,醫院通道有所變動,自己必須下輪椅走臺階才能到達放射科。正在擔心之際,讓他沒想到的是,周武雲卻主動過來攙扶著他走到發射科,直至檢查完畢再原路將他送回科室。一趟下來,衣服都溼透了。

當老爹爹深受感動地問周武雲:“你不怕嗎?”周武雲卻溫和地說:“我們也害怕的,近距離接觸的確有很大風險,但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我們就必須義無反顧,這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68歲的李婆婆兒子在廣東,丈夫在酒店隔離,剩下婆婆一人獨自來院排查CT疑似,由於走得匆忙,她忘記帶身份證及充電器,此時已臨近中午,周武雲見狀連忙去食堂為其買了一份午餐,同時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為婆婆買來充電器。為讓婆婆安心在院隔離住院治療,周武雲託人打聽到婆婆丈夫及兒子的狀況,並電話告知,為其解決了後顧之憂,增強了婆婆戰勝炎症的決心和信心。

就這樣,58天來,周武雲一直堅守在醫院送陪檢處,與同事們一起懷揣著醫者仁心的使命與責任感,熱心、誠心和耐心地對待患者的訴求,做到了陪送陪檢工作零投訴,零遺漏,支助人員零感染,圓滿完成組織交辦的各項任務,為自己36年的臨床護理經歷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