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說來我國民間的神仙文化也是由來已久,即便時至今日,我們也能從鄉村爺爺奶奶們的嘴巴里,聽到一個神乎其神的傳說故事。

就我個人的閱讀積累來說,最開始的神話傳說,大抵源自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確實太過渺小,而大自然又太過強大和神秘,於是,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漸漸以一些自然現象為藍本,人類社會便出現了各種神話。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就我國古代社會而言,人類文明漸漸發展,社會從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一些神話傳說也被統治者利用,用來論證“君權神授”,以此鞏固中央集權。在我看來對於篤信鬼神一事,古代統治階級無疑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百姓有樣學樣,一些神仙方術向民間滲透,這也為我國神仙文化的流傳和發展提供了繁衍的土壤。

而在我國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時期,社會時局動盪,“讖緯迷信”十分流行,王莽和漢光帝劉秀,都以“圖讖”來論證自己掌權的合理性,對於這一局面,桓譚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勢。

“圖讖”,說的通俗些,就是類似方士、巫師製造且用於宣揚迷信的所謂“預言”。在桓譚所處的時期,王莽統治時,為了討好王莽,許多人都藉助“圖讖”,也就是編造一些褒揚王莽的迷信預言來取悅王莽,關鍵是王莽還挺吃這一套。於是一時間,讖緯迷信成瘋,唯獨桓譚一人沉默不語,不為所動。

後來到了劉秀掌權時期,劉秀很明顯是想利用“圖讖”來鞏固自己的君權,桓譚冒死進言勸阻,最後惹得劉秀大怒,差點就要處死桓譚。但桓譚即便磕頭磕破了腦袋,也依舊堅持反對讖緯迷信,最後在貶職後,鬱鬱而終。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桓譚雕塑


桓譚的堅持是可貴的,他一生都在與讖緯迷信戰鬥,頗有一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他看穿人們迷信讖緯的背後更多是對自然災害的恐懼,而他為了證明形死神即滅,以燭火喻神形的觀點亦十分精彩。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桓譚所處的時期“讖緯迷信”興盛的原因,再來細細品味一下桓譚的“人死如燈滅”。

1、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讖緯迷信”興盛的原因

(1)統治者刻意利用“讖緯迷信”鞏固自己權位

對於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讖緯迷信”的興盛,在我看來,主要表現就在於掌權者的帶頭作用。就桓譚在朝的時期,王莽和劉秀都利用過“讖緯迷信”鞏固自己的權利。我們先來說說王莽。

在我看來,王莽利用“讖緯迷信”也屬於偶然中的必然,他作為一個臣子,發展到最後已經達到了架空君主權利的地步了,從“假皇帝”變成“真皇帝”只缺一個說辭,而比較好操作的“讖緯迷信”,也就是所謂的類似根據天災編造一個新君將起的預言,並不困難。而歷史證明,王莽也確實利用“讖緯迷信”登上了帝位。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王莽的成功上位,無疑與“讖緯迷信”脫不開干係,以至於他在上位以後的一段時間,常常利用“讖緯迷信”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朝中一些拍須溜馬的人,自然就投其所好,編造各種迷信色彩濃郁的預言,以至於讓“讖緯迷信”在朝野風靡一時。

但是,王莽落下了帷幕,劉秀登基後,新君依舊是利用“讖緯迷信”來鞏固自己的王權,桓譚多次上書勸誡劉秀,圖讖都是騙人的,但是劉秀也不為所動。

毫無疑問,王莽也好,劉秀也罷,他們作為掌權者做的好不好這個暫且不議,但兩代掌權者都在利用“讖緯迷信”鞏固自己的王權。也就是說,在桓譚時期,掌權者對於“讖緯迷信”的態度十分鮮明:利用加維護,這便勢必讓“讖緯迷信”風靡一時。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劉秀


(2)地方豪強以“讖緯迷信”作為追逐權利的思想後盾

漢朝初期的修養生息政策確確實實讓國家的實力有了起色,但是也讓地方豪強積累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有的富豪甚至達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錢財是有了,那麼下一步要追逐的,就是權利了。

到了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社會紛亂的局面顯露,這時,中央權利並不穩定,因為地方豪強的勢力漸漸變大,中央也難以控制地方。自己越來越強,頂頭上司越來越弱,一些地方豪強自然動了覬覦皇權的念頭。

但是,就我看來,我國古代社會中,從夏商周到秦漢,歷代君主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大多都利用了“意志之天”,雖然表達形式有差別,多少都在說,自己為天選中的“命定之人”。這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臣下以及百姓的一種束縛,畢竟只有君主才是“上天選中的人”。但是,在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地方豪強有“養士”的喜好。其中一些“方術士”為了取悅地方豪強,便編造預言,利用“讖緯迷信”為那些覬覦皇權的豪強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持。

方面,方術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更改方士內容;另一方面,讖主要是方士化儒家造作的圖錄隱語,而緯本身,就是用方士的一些神學理論來解釋附會經書,“讖緯迷信”有了經書做後盾,權威性大大提升,這也增加了其在人們心裡的可信度。追逐名利的豪強們,便開始以“讖緯迷信”作為追逐權利的思想後盾,就我看來這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讖緯迷信”的興盛。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2、桓譚與讖緯迷信的戰鬥:讖緯很荒謬,形死神也滅

桓譚就是處在那麼一個舉國上下迷信讖緯的年代,不管周圍的人是“裝睡”也好,還是真的沉迷於讖緯迷信也罷,桓譚不僅不沉迷其中,而且也不“裝睡”。他洞穿讖緯迷信的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繼而十分直接地批評讖緯很荒謬,而且還進一步用燭火比喻“身體”與“靈魂”的關係,打破“靈魂不死”的迷信。

(1)桓譚:人們迷信讖緯,更多是在恐懼自然災異

我們先來看看耿直的桓譚是如何批判“讖緯迷信”的。

在《新論》中,我們可以從不少地方看到桓譚對“讖緯迷信”的批評,他非常直接地指明,一些所謂的讖緯,看上去是那麼回事,但是更多是牽強附會的胡編亂造。有的人為了提升自己編造讖緯的可信度,就藉著孔丘的名義編故事,甚至還有人直接把孔丘神化,這在桓譚看來簡直荒謬。

至於為什麼會神化孔丘,我認為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要知道,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天災不斷,類似蝗災、旱災、瘟疫之類的,也不是說十分罕見的事情。再加上中央政權不穩定,朝內政治權利鬥爭錯綜複雜,百姓自然是不好過的。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現實太慘淡,那麼就找些精神慰藉,於是一時間一些迷信傳說便在民間流傳。而中央政權不穩定,地方豪強虎視眈眈,民間迷信盛行,正好可以好好利用一把。於是在一些方士術的推波助瀾下,一些權貴豪強便開始利用起讖緯迷信,一方面給自己爭權舉動一些個精神支持,一方面,也能讓自己頗具以下亂上特色的爭權行動看起來有些個“名正言順”的味道。

當然,地方豪強能夠看到“讖緯迷信”的力量,中央的掌權者也能看到。其實,地方豪強也好,中央掌權者也罷,他們在用“讖緯迷信”獲得心理安慰的同時,更多也在收服民心。

而我們從桓譚的言行中不難發現,他看到了這一點,一眼洞穿“讖緯迷信”盛行的背後,其實是老百姓對於災異的恐懼。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於是,桓譚不僅直接告訴人們,相信那些所謂神化孔丘的讖緯是十分荒謬的事情,並且進一步告訴百姓,面對災異不要過度害怕,災異並非什麼罕見的事情。於此,桓譚指明:

災異變怪者,天下所常有,無世而不然。逢明主賢臣,智士仁人,則修德善政、省職慎行以應之,故咎殃消亡而禍轉為福焉。

桓譚十分理性,他不僅指出災異這種現象在人類社會並不罕見,還指出要客觀理性對待,面對災異,人們應當做的不是胡亂迷信鬼神,而是提高自己的警惕心,改善當前應有的應對措施。這種理性,在那個災異四起、讖緯迷信盛行的年代,十分難得。

(2)桓譚以燭火喻形神:形死神即滅

在將孔丘神化的背後,無疑隱藏著當時“靈魂不死”迷信,對於這種迷信,桓譚也給予了批評和反駁,他還舉了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

桓譚將人的身體和靈魂比作了蠟燭和火,如果蠟燭燒盡了,沒了,那麼燭火也會隨之熄滅。因此,我們不難分析,桓譚此舉是在反駁靈魂不死的說法,蠟燭代表身體,燭火代表靈魂,蠟燭燒盡,則是說身體已經衰老死亡,那麼居住在身體裡面的靈魂,就會和燭火一樣,熄滅掉了。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就我分析來看,桓譚以燭火喻形神更多是在論證形體和靈魂的關係,也就是說,離開了形體,靈魂就將不復存在。而且我們通過品析桓譚的議論,還能進一步體會到,火雖然可以再次燃起,但是以前的蠟燭燒完了,新的火勢必不是在那根燒完的蠟燭上的,所以新的火與舊的火不同。火可以再燃,但燒盡的燭火卻無法再燃,以此,桓譚便以相對巧妙的辦法進一步論證了人終有老死的一天。

而桓譚的以燭火喻形神的學說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而由其學說演變而來的“人死如燈滅”更是後世反對靈魂不死這一迷信的重要理論思想。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3、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桓譚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更像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大自然的輪廓雖然在人的面前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清晰。但是時至今日,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依舊還屬冰山一角,更別說是桓譚那個時期了。

但是,在我看來尤為可貴的是,桓譚能夠在讖緯迷信盛行的年代清醒地意識到君主利用讖緯迷信鞏固自己權位,地方豪強利用讖緯迷信為自己追名逐利提供名正言順的說辭和精神支撐,最終大抵是有權勢的人說服老百姓聽話的一種手段。而老百姓之所以能夠被讖緯迷信說服,更多是畏懼來自大自然的“災異”。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就我看來,桓譚可以透過社會現象,看到引起這些現象的本質,他一語中的,告誡百姓不要害怕災異,並指明災異在歷史上也並非罕見的事情,冷靜面對,調整應對措施當為上策。同時,因為讖緯迷信出現了神化孔丘等現象,這也衍生出了類似“靈魂不死”的說法,他便進一步以燭火喻形神,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身體與靈魂是共生共存的存在,而他的觀點,更是為後世無神論的“人死如燈滅”這一說法奠定了基礎。由此,桓譚的理性和深刻洞察力,就讓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