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桓譚(前23~50年),字君山,東漢哲學家、經學家和音樂家,沛國相縣(今安徽濉[suī]溪縣西北)人。

桓譚聰穎異常,遍習儒家經典,還精通音律。他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擔任郎官,時值西漢末年。當時的長安,學者雲集,桓譚得以有機會與眾多學者進行深入的交流辯論,這對於桓譚思想體系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桓譚雖然精通儒家經典,但是並不以儒家經典為滿足,還經常利用一切機會廣泛學習其他各種知識,比如他熟讀《離騷》,還精通天文。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桓譚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卻無意於仕途,長期擔任郎官之類的小官。在王莽篡權後,他一度出任掌樂大夫。王莽銳意於變革,朝野一片狂躁,桓譚卻十分冷靜,並不過多參與這些活動。王莽倒臺以後,更始政權控制長安,桓譚被任命為太中大夫。光武皇帝劉秀即位以後,經過大司空宋弘的推薦,桓譚被任命為議郎、給事中,在首都洛陽供職。議郎雖然是小官,但是卻有更多參政議政的機會。桓譚曾經多次向光武帝提出自己的意見,包括任用賢人,設法禁奸,重農抑商,統一法度。光武帝並沒有給予太多的重視。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桓譚畫像

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政局動盪,政治風雲詭譎多變。在政治鬥爭中,各種政治勢力紛紛假借天命為自己造勢,於是各種讖緯開始流行。所謂“讖”,是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政治性預言。所謂“緯”,是假託孔子之名解釋經書的書。當初王莽就是憑藉天書當上了攝皇帝,後來也是靠著天書當上了真皇帝。光武帝劉秀在奪權的過程中,也曾經利用讖緯來籠絡人心。當時天下群雄逐鹿,割據四川的公孫述憑藉一條讖語“八厶(‘公’)子系(孫的正體字‘孫’),十二為期”自立為帝,引起光武帝劉秀的高度警覺,他親自給公孫述寫信進行辯論,指出公孫述對天意的理解是錯誤的,真正的“公孫皇”帝指的是自己。在日常政務中,光武帝經常根據讖緯來處理朝政。甚至一度因為讖語中的一句“王梁主衛作玄武”而任命王梁為大司空。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光武帝對讖緯的痴迷,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不滿。光武帝讓一個叫尹敏的人去整理讖緯,尹敏認為讖緯都是一些荒誕不經的東西,都是一群不逞之徒的編造。光武帝聽不進去,堅持讓尹敏去整理讖緯。後來有一次,光武帝讀讖緯,發現裡面有一句“君無口(‘尹’),為漢輔”是以前沒有過的。於是光武帝就問尹敏,這句話我以前怎麼沒有讀過呢?尹敏非常坦誠地說,這句話是我加上去的,因為看到別人因為讖緯而謀得高位,我也想試試。光武帝雖說沒有處罰尹敏,可是也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桓譚有著很深的學術素養,對於讖緯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寫了《抑讖重賞疏》,勸諫光武帝。他說:儒家的傳統,“鹹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孔子難言天道性命,子貢等人不得而聞,後世俗儒豈能通之!“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他指出,讖緯的預言“雖有時合”,然如同占卜一樣只是一種偶然性,不足為信。他希望光武帝聽取意見,“屏(摒棄)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義”。他深信自己的觀點正確,有益於正道,“合人心而得事理”。(《後漢書》第960頁)桓譚還向光武帝建議,在進行統一戰爭時,應當重賞將士,使其盡心效力,不可聽任他們勒索百姓,虜掠財物,使兵民各生狐疑,而不得早日安平。對於他的這篇奏議,光武帝劉秀就更為不悅了。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後來有一次朝廷開會討論“靈臺”的建設問題,光武帝故意問桓譚:“我打算依據讖緯來決定靈臺的位置,如何?”桓譚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說道:“臣不讀讖。”光武帝追問他為什麼不讀讖。桓譚就講了讖緯如何荒誕不經。光武帝聞言大怒,說:“桓譚非聖無法,拉出去斬了!”嚇得桓譚趕緊磕頭求饒,腦袋都磕破了。過了好久,光武帝才消了怒氣。桓譚因此被貶為六安郡丞,鬱鬱不樂,還沒走到六安就病死在途中,時年七十多歲。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52:桓譚及其《新論》

桓譚著有《新論》二十九篇,王充稱道他的著作是“訟世間事,辨昭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論衡·超奇》)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有所影響。《新論》早已經散佚。現傳《新論·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內。《新論》以清人嚴可均輯本較好。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了朱謙之先生的《新輯本桓譚新論》,是目前最好的校本。桓譚另有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今存《仙賦》、《陳時政疏》、《抑讖重賞疏》等文(見《藝文類聚》及本傳)。《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五卷,也已散佚。 \u0016/\u001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