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初春的草原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在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的村道上,几个老汉晒着太阳,孩童们嬉戏玩耍,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3月23日,阳光正好,记者来到金滩村,探寻这个昔日贫困村的脱贫致富路,感受如今全村人民的幸福生活。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金滩村位于海晏县东北部,共有258户877人。由于地处半农半牧的浅山地区,地理条件差,气候异常等因素,农业收入低,曾经的金滩村是省定贫困村,2015年底,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贫困人口94人。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想要脱贫,产业先行。为了改变金滩村落后的面貌,2010年,村两委结合村情民意,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绿源种植养殖合作社,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合作社发展一直停滞不前。2015年,省扶贫开发局作为联点帮扶单位对金滩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下派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开展精准扶贫,并投入117万元扶贫资金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合作社也因此成立了农机站,将老百姓的耕地实行托管经营,合作社负责从种植到收割及出售的所有环节,村民年底得到分红。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原来全家人一年的收入还没有现在我一个人的收入高,如今家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58岁的王贵虎是村里的种植能手,2015年他将自家的28亩耕地托管到合作社,老两口便在村上开起了小商店。王贵虎还是合作社的种植管理员,负责部分片区。仅去年一年,他家的土地托管分红就过万元,再加上参与土地管理的工资、自己育肥牛羊赚的钱、儿子媳妇在外打工等来源,年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元。王贵虎多元化的增收底气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这几年经济效益给全村老百姓带来了许多实惠,乡亲们都大力支持村集体产业发展。”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家门口挣钱的愿望。据村支部书记蔡得全介绍,为了给村里创收,村集体成立了金滩乡绿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约耕地4700亩,外加两个牛羊育肥养殖小区和一个养鸡场的租赁收费。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1万元,还被评为省级专业示范合作社,全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57.83元,脱贫户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88317元。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因病致贫的徐贵福一家2015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房户的他2016年正好赶上异地搬迁政策住进了新房。几年来,徐贵福利用产业到户资金、小额贷款、互助资金等扶贫帮扶资金搞起了大雁养殖,去年,人均收入高达8.8万元,成为全村贫困群众中收入最高的一户。“这么好的生活条件,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是千年遇一回的好事。”在徐贵福看来,自家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得益于精准扶贫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离不开村三委的引导帮助。“如今党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想干、能干、肯干的人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如今有更多的利好政策支持个体户发展,大伙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徐贵福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家的日子越变越好。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在帮扶单位、县乡村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金滩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庄环境整治一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2016年,金滩村提前摘下贫困的“帽子”,昔日人们眼里的落后村,如今变成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丽乡村。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今年71岁的李成海老两口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衣着干净整齐,精神饱满,眼里透着盈盈笑意。“现在我吃的是‘国家粮’。”李大爷乐开了花。据了解,2015年申请贫困户时的李大爷两口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近两年,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老两口享受上了低保、养老、高龄补贴、残疾人补助及惠农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4800元。看着现在的生活质量,经历过苦日子的李成海由衷地说:“现在人人都参与了医保,看病就医大部分医疗费都能报销,如果是大病还有大病补助,再也不怕生不起病了!”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更好地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我们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农作物精深加工。”蔡得全满怀信心。

村民陈俊昌难掩心中的喜悦:“如今家乡的巨大变化使我觉得像是一场梦,国家政策实话好,干部们隔三差五来到家里,嘘寒问暖,随时了解我们存在的实际困难,给我们讲相关惠农政策,引导鼓励大伙积极投入农牧业生产生活。”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省扶贫开发局派驻金滩村的第一书记安蕾告诉记者,今年在做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宣讲的同时,更要注重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引导群众因地制宜的选择产业。这几年,村里通过土地托管,群众得到了很好的收益。今年他们将通过种植黑青稞、蓝青稞试验田,青稞油菜的深加工等特色项目,延伸产业链,让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多元。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道路两旁一排排大瓦房农居整齐划一,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基础设施齐全,乡村公路环绕乡间,村庄面貌大变样,一辆辆小汽车穿梭来往,增收渠道越来越宽,群众腰包越来越厚,老人生活悠闲惬意,自豪感不断增强,精神面貌越来越好,幸福指数日日攀升,这一切昭示着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走基层】昔日贫困村有了“高颜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县城买了房,尽情享受着楼房的“温暖”,还在村里的房子里安装上了监控设备,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近年来,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春风吹拂下,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经济收入的改变,使广大群众信心倍增,也为更多的群众授以致富“金钥匙”。

来源/海北州祁连山报社海北新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