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发的卷首语两篇

(最近几年,撰写的卷首语见于多家教育杂志,包括《语文天地》《教育实践与研究》《作文》《语文教学通讯》等,其中《河北教育》是较多的。)

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发的卷首语两篇


探究是老师成长的第一发展力

我们的世界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如此丰富,如此多变;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问题层出不穷,矛盾相互扭结;也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令人难以把握,难以适应。“道可道,非常道”,“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什么是世界的唯一?什么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发展之“常”? 对这些问题的提问,用在我们教师发展上则是什么是我们老师的第一发展力?第一推动力?我认为是探究。

真正的探究,是一种不懈的生命长旅,是耗尽心力的一种不息奋斗。探究之“探”,即认准方向,用足力气,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即意志坚定,坚持不懈;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即心里有火,烈烈燃烧。“究”,即在“探”的过程中揣摩、研究;即我们民族智慧中的“格物”,“穷至事物之理”,穷尽和我相关的事物之道。“究”是分析,是综合,是对事物千丝万缕、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梳理和掌握。“探”了就明,就亮,就开阔;“究”了就深,就入,就精准。探究是一种深情,一种对万物、自己所做之事的深情;探究是一种爱,爱的越深,探究的越深;爱的越烈,探究的越烈。探究的越彻底,收获就越大、越自信、越满足;探究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认认真真的品格;一种求深求透、质疑、批判、全面、思辨的品格。探究更多包含着责任的承担,职业道德的坚守,所以,真正的探究者往往负重前行,往往不惜自身,敢于牺牲;往往“恒兀兀以穷年,焚膏油以继晷”;往往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探究制浅,克浮,医躁,驭傲,能使自己的人生走向真正的丰富和澄明。探究是生命的辽阔之路,深刻之路,创造之路,也即生命的正路,健康之路。真正的探究者,往往遇事能气定神闲,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往往能仪容丰赡,使人望之而“山高水长”;往往怀瑾握瑜,乱杂中表现出山脉般的镇定;往往手握金钥匙,解决困难有四两拨千斤的高妙。

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发的卷首语两篇


作为老师,探究什么?探究自然,以使自己丰富;探究社会,以使自己深刻;探究知识,以使自己丰厚;探究教与学的规律,以使自己智慧;探究教与学的方法,以使自己巧妙;探究差异,因材施教;探究源头,扎根固本;探究心灵,建构心智;探究自己,走向高尚;探究他人,走向默契;探究活动,走向灵动等等。天下万物,均需“探”,均需“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其“致知”,达其明慧,达其新颖的创造;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更高效;才能使我们自身更鲜亮,更具生命的光芒。

探究需要理想,理想是探究之母。没有理想就没有探究,探究是理想支配下的理性行动。有理想才有探究的动力,我们说,人没有理想追求只能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只能叽叽歪歪、一生无功;只能如无舵的小舟,或随波逐流,或搁浅触礁。强者与弱者、奋起和沉沦之间其实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差别,一切坚定的探究者都为理想而奋起,一切软弱的混世派都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沉沦。因此,理想为探究的基础。探究需要学习,一切深刻的探究,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不学习,就不会有探究的视野,就找不到探究的方向,就会一叶障目;不学习,思维会钝滞、思想会老化、情感会消沉,进而失去探究的热情,进取的热情;不学习,会因封闭而自大,会因狭隘而自傲,会因陈旧而固执,会因短视而停步。探究需要意志,真正的探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也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万通筋骨贴”。由于其艰难所以需要时间,也需要定力,需要意志,需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需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探究,就要见山开山,见水架桥,就要孜孜不倦,就要奋斗不息,就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就要茫茫人海我要见。探究需要方法,需要问题意识。问题是探究之始,精微的探究要在“无”处见出“有”,“有”出见出“异”,尺水能兴波,淡处有至味。而一切的探究,不管多么困难,多么复杂,它总有规律可循,有路径可达,因此,探究既要科学,又要艺术。没有科学的探索是盲目,不讲艺术的探究是蛮干。科学追求的是规律,是大道;艺术追求的是方法,是巧技。而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就是成熟、智慧的探究。

记得有人说过,真正的生成是思考的问题,必须经过文字的表述。从教近40年来,集我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探究是老师成长的第一发展力,第一推动力。而探究的最终形式是写作。而要想成为优秀、卓越的教师,那么,就探究吧!

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发的卷首语两篇


反思是一种优秀品质

——《论语》夜读之五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陶志琼指出:“教师拥有反思品质,就意味着有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可能,就意味着其有追求智慧境界的倾向。”反思是一种优秀品质,它对我们行为的检视、矫正有着积极的作用。当我们有了反思的意识,也就打通了个人修养、学识上升的通道。反思,也是一种促使自身健康成长的生命智慧。深于解剖,严于克己,刮骨疗毒,从来就是刚毅的智者对自身的要求。所以《论语》中便有上面的说法:

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人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教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从句子的内容看,它有两个层次,一是说每天要进行多次的反省,二是说反省的具体内容;首先为人思谋事情尽不尽力。“人”在这里是一种泛称,应指一切的人,凡是遇到的人,不管是亲戚朋友,单位同事,你给人家做事就要尽心尽力,是不是尽心尽力就要每天进行多次的反省。

尽心尽力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尽心尽力、忠心不二便有责任在、担当在、坦诚在。谋事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也是一种光明的人格特质。“心无私隐谓之忠”,做事为人达到此则是一种大境界、高境界。其次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古人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是有内外之分,但不管内外,对于他们都要讲诚信。不能虚假,不能矫饰,更不能玩阴的,弄邪的。“信”是状态,是追求,是筋骨,是人格。“人无信则不立”,人无信则拘囚,信是通达人际关系的桥梁,是事业发展的翅膀。再次专指学生的学习。这里的学生我感到不应单单指在校的或者在私塾中跟老师学习的学生,也应包括社会上跟老师学习的手艺的人。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其某种手艺的精工更需要反复地“复习”。能够把老师传授的不管是知识,还是手艺,认真地加以温习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知识在反复中得以巩固;技术在反复中才能精工。大凡“运斤成风”的巨匠,莫不如此!

写到这里我好奇,强调“日三省”,为什么仅仅强调这三项内容呢?其实如果我们把它联系起来看就清楚了。这三点是“忠”“信”“学”,这都是孔子特别强调的,我们说儒学就是成人之学,也可以说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它追求的是一般人进阶为“君子”的学问。君子首先的品质就是“忠信”,而要想进阶为讲忠信的君子,其“学”又是其基础,而“省”则是关键。

不省不知错,不省不知差距,不省不知发愤,不省不能超越。反省是人格修炼之始

反思对我们老师的思想进步,修养提升、学业的进阶十分重要,但我们每天应做哪样的反省呢?试模仿其言说如下:

吾(师)日三省吾身:德能为师乎?身正为范乎?教而尽力乎?行为懈怠乎?学问有进乎?方法求新乎?态度和蔼乎?引导精准乎?知行结合乎?智慧增长乎?

2020年3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