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以下文章來源於C1區 ,作者Dora


《見字如面》《一本好書》《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忠實粉絲及終身學習者的第一文化中心。我們以多元的文化視角,智趣的表達方式,引發思考,盡享價值盛宴。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最近一檔一直被稱為綜藝界的清流的《見字如面》節目,上新了。


在新一季的開篇,“藝文志”主題裡的選信大膽、犀利,有銳度。就直接拿出版界、國際影壇界、流行音樂界開刀,發出最直接有力的批評。


幾乎每一封信,都讓人想大力鼓掌叫好。


“終於有人把我想批評的事放在臺面上說了”,是每一個對藝文心懷堅守的人在看完這期節目的共鳴。


其中來自音樂人李宗盛的一封信,就毫不保留地“炮轟”了華語樂壇之當代怪現狀。


01

當週杰倫唱起了《學貓叫》


去年,周杰倫在巴黎演唱會的點歌環節抽中了一對夫婦,問要不要來一首像《簡單愛》這樣的甜蜜之歌。


沒想到,這對夫妻直接說,我們就是要聽你唱《學貓叫》。


周杰倫雖然尷尬,但礙於起鬨的粉絲,他只好勉強哼唱了幾句。


叱吒華語樂壇二十年的周董,無數金曲加起來竟然還抵不過一首極其口水的抖音神曲。要說華語樂壇的諷刺事件,這怎麼也算得上是2019年的TOP1了。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世道真的變了,流量當道,才是如今市場的真相。


就在前幾天某音樂盛典公佈的榜單裡,流量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


最受歡迎內地男歌手榜單的前三名,分別是張雲雷、張藝興和肖戰。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沒有對以上藝人不敬的意思,但老實說,這真的與音樂人的實質有點相去甚遠。


與其說是“最受歡迎男歌手”,倒不如說是“最受歡迎男藝人”來得確切。


華語音樂,真的落寞了。


這樣的問題,並不是沒人發現,但能夠敢於指出的人卻少之又少。


而李宗盛,就在2016年的金曲國際論壇裡站了出來,把如今華語音樂行業的亂象吐槽得體無完膚。


在他看來,做音樂的人為了錢,早就可以出賣審美,哪怕明知道這首歌很爛,但只要能賺錢,就可以無底線去做。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沒有人對審美負責,就意味著大眾聽到的只有垃圾。用李宗盛的話說:


這些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豬。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遠是這個樣子。這是有前因後果的。各位的審美、你們的精神面貌、你們對音樂的修養、對文字、對人性的感受,就是在決定整個華語音樂的樣子,而聽眾是無辜的。


“餵豬吃食”或許聽來有些言重,但接著往下看你會發現李宗盛先生其實已經相當剋制了。


華語音樂裡的餵豬吃食


“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你的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


如果以上的歌曲,你看到歌詞就能夠唱出來,說明你也是受到洗腦神曲荼毒的那一位。


或許你會想,這無非就是口水歌而已,聽個樂呵罷了,有何不可?


但你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口水歌正在被批量生產,而你的音樂品味正在被這樣的“神曲”製造機改變。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曾有媒體曝光這樣的“音樂”公司,他們以流水線生產的方式製作歌詞,從寫歌到上線,甚至只需要4個小時。


實時監測熱點歌詞的系統、人均年產出100首歌的曲庫,寫歌在此已經不是寫歌,靈感在此也早已不是靈感,你需要的只是拼貼、營銷、售賣和流量。


這些通過大數據測算出來的熱門歌曲,需要的只是用戶群和商業價值,其餘與音樂相關的,皆不在他們的考慮範疇。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諷刺的是,這些歌曲往往是稱霸抖音熱榜的那一些。


旋律簡單、朗朗上口、節奏感強、歌詞重複無意義等,幾乎成了所有神曲的通用標籤。


你甚至不需要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者和這首歌的名字,隨口就可以來一句“輕輕貼近你的耳朵,撒浪嘿喲。”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用不到兩百兆MP3小心翼翼挑選曲目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短視頻的出現,讓音樂成為了一劑毫無營養的亢奮劑,只要能在最短時間裡刺激我們的記憶點與多巴胺,就足夠了。


算法餵養著我們的喜好,給啥吃啥,吃啥愛啥,說是豬,真的不過分。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你可能會說,李宗盛的信明明寫在2016年,那時抖音尚未流行,所謂的“豬食”究竟為何呢?


所謂“豬食”絕對不是網絡歌曲,你可以愛《我們不一樣》,也可以喜歡《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甚至最近掀起東北蒸汽波熱潮的《野狼Disco》,不也是一曲唱出三四線城市浪漫的土味情歌嗎?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它可以技術粗糙,可以下里巴人,可以百無禁忌,但只要它是真誠的,就絕非李宗盛口裡的豬食。


真正的豬食,是投機取巧,是虛榮浮誇,是明知這個是豬食我還要硬塞到你嘴裡。這才是華語生態圈的弊病所在。


這個錯是出在音樂人身上,而不是聽眾本身。


02

華語樂壇的黃金年代


如果把時間倒推20年呢?華語音樂圈的生態,遠比現在要多元、真誠得多。


1999年初,朴樹的名字憑藉專輯《我去2000年》被大眾所看見,一首寫給千禧年的《New Boy》如今已成現代年輕人的懷舊必備。


2000年,一個總戴著鴨舌帽的害羞男生,以一張同名專輯《Jay》出道,許多人沒有想到他竟然靠著那另類的歌詞曲風與含糊不清的吐字橫掃了華語音樂圈的無數獎項。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同年,一位來自新加坡瘦瘦的短髮女生,以首張同名專輯《孫燕姿》獲得臺灣地區年度專輯銷售冠軍,僅在臺灣就售出唱片30萬餘張。


香港呢?一位跳槽到英皇的歌手,因為一首《K歌之王》徹底把自己的名字唱響。


2001年,香港的Twins和臺灣的S.H.E先後出道……


你可以喜歡學霸型的高顏值帥哥王力宏,也可以愛酷酷不愛多說話的周杰倫,或者是長得不那麼偶像可是會唱R&B的陶喆……


音樂的市場,不是隻有一種模式。


陶喆就曾說:“周天王?好音樂。王力宏?好音樂。為什麼不可以有更多,我也很喜歡他們的音樂,這個市場不是我的,是屬於大家的。”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2004年金曲獎,王菲憑藉《將愛》拿下最佳國人女演唱獎的時候,與她同時競爭的是蔡依林的《看我72變》、梁靜茹的《美麗人生》、蔡健雅的《陌生人》以及戴佩妮的《NO PENN,NO GAIN》。


女性們特色各異,而不是AKB48般的整齊劃一。


上臺領獎的王菲只說了一句話,我會唱歌,這我知道,所以對於金曲獎評委對我的肯定,我也給予充分的肯定。


唱歌和音樂,是那時最重要也最中肯的評判標準。


那時的華語樂壇,神仙打架,百花齊放。


那時的華語樂壇,只有音樂,沒有神曲。


音樂是真誠的音樂,做音樂的人是真誠的人。


03

聽歌的錯,還是音樂人的錯?


遙想當年的金曲獎,簡直是華語樂壇的編年史。


但放到今日,卻鮮少有人問津。


現在提到流行音樂,更像是一種粉絲行為。聽眾再也沒有捧著一張熱乎乎的新專輯的快樂,只剩下微博熱搜、刷歌打榜。


用李宗盛的話說:現在流行音樂工業標榜的是潮、是年輕、是衝動、是小鮮肉。


現在整個流行音樂工業就是一個粉絲工業,不是嗎?承認吧。你沒有粉絲,就沒辦法從粉絲身上獲利,你就再見了。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行業的確改變了。或許我們大可以把鍋甩給網絡,說是互聯網撼動了傳統音樂唱片的壟斷地位,樂壇走向衰落是時代發展裡不可避免的結果。


但華語樂壇的斷層與神曲的不斷興起,究竟是誰的錯呢?


在李宗盛看來,做這行的人錯了,太多不相干的人進來攪和,純粹已經越來越少。


他寫道:


“在我的信仰當中,每一顆心靈都需要不同的歌來滿足,所以《小蘋果》也沒問題。問題在於這件事出了偏差,是大家都看到了《小蘋果》能掙錢,所有的人都來做《小蘋果》。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音樂行業,就像一個大的資金池,大家都把錢花在做神曲,花在立人設,而不是去做真正的音樂內容。完全迎合市場,迴避審美,這就是它惡性循環的根源。”


史航就在二現場說道,過去歌手是作者,產品是我的歌,唱片公司是我的單位。


但現在不是了,現在作者是唱片公司,產品是歌手,專輯只是附贈品。


專輯賣不了錢,只能賣人設。


李宗盛:罵的越狠,愛的越深


你可能會說,音樂嘛,喜不喜歡最重要。


我們站在聽眾的角度大可以這麼說,但站在市場的角度,要是隻為了滿足受眾淺層次“喜歡”的需求,那市場環境只會永遠陷入李宗盛的擔憂之中。


沒錯,這確實是最好的娛樂時代。旋律唾手可得,大數據準確“捕捉”你的喜好,這些我們在千禧年到來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逐漸變為現實。


更沒想到的是2020年,這個似乎存在於科幻小說的年份,卻成了五音不全的偶像收割場,商人刻意製造爆點的戰場。


《見字如面》對該信的選取,確實有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勇氣。在大家假裝歌舞昇平、歲月靜好的樂壇環境裡,它擊破了這層表面的和平。


一首歌,除了是作品,也是產品。但如果音樂人只把它視為產品,而非作品,那真正動人的音樂就總會消失。


如果李宗盛也受困於數據與市場的誘惑,那可能再也不會有在KTV邊唱《山丘》邊感嘆人生流淚的我們。


人類太健忘,一邊對未來充滿期待,一邊忘記來時的路。好在這一期的《見字如面》提醒了我們在堅守什麼,我們為何而歌。


別忘了,兩千多年就有人這麼說過: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嶽躍利演繹《李宗盛致金曲國際論壇》


附:信件原文


《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豬》

李宗盛致金曲國際論壇

2016年6月22日


今天在場的都是華語音樂圈人,還有媒體的人,是把這個行業整成這個樣子的人。為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是大家一起搞的。我們將來要怎麼弄,希望跟大家交換一下經驗。


我是一個做音樂的人,我只在意音樂對這個時代到底有多少意義。你的音樂節有沒有辦成、有沒有賺錢,那是你的事。唱片公司要倒了,也不關我的事。按照我自己的經驗,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是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不多。這個行業的血管已經有了,平臺也有了,大佬們的資金也都進來了。這個行業的門檻這麼低,每個人都能玩,但真正有意義的內容在哪裡?


各位的審美,是決定我們這個時代音樂面貌的基本因素。那我問你:有這麼一首歌,難聽到會死,你明明覺得它很爛,可是它會讓你掙很多錢,你會不去宣傳推廣嗎?會不去想辦法兜攏所有的關係讓它值錢嗎?你作為音樂人的審美,跟你作為生意人的審美,這兩者之間是怎樣平衡的呢?


這是我們熱愛的行業,我們成就了它現在的樣子。我不敢罵人,其實我今天已經是非常剋制了。有一個流行音樂學校叫我去講課。我上臺大概沉默了三十秒,然後說:對不起,我必須跟你們講,今天現場的這兩百位同學中,大概有一百九十九位,將來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那個校長當場就傻了。


音樂是一個被低估的行業。人人都覺得自己能玩,門檻很低。可它成功的門檻卻很高。人才真的不多,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也不多。在每一個行業中,金字塔最頂端的,都是天生就該幹這個的。你不用去找他,但你一定會看到他。他的歌一定跟別人不一樣,一定夠亮。


所以通常我不會去看選秀節目。不要誤會,我沒有看不起這些節目,但人家本來就是一個媒體,做一個很紅的節目,賺了滿盆滿缽,已經夠偉大了。你憑什麼要求一個媒體負擔起振興華語音樂的責任?不可能!振興華語音樂的責任是音樂人的,不是媒體的。


音樂的力量在哪裡?是大家一起和稀泥一起掙錢嗎?華語音樂到目前為止是沒有辦法輸出的,不管我在紐約林肯中心或是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做演唱會,來的都是華人。韓國那個騎馬的鳥叔似乎變成了國際事件,可大家真的是在欣賞他的音樂嗎?你覺得西方是在欣賞他的音樂嗎?不,他們只會說:那個韓國兄弟太好玩兒了。


我是一個老派的人,所以還是要問我們到底是在做什麼。我在唱片公司的時候跟媒體聊,我說這些消費者,這些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豬。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遠是這個樣子。這是有前因後果的。各位的審美、你們的精神面貌、你們對音樂的修養、對文字、對人性的感受,就是在決定整個華語音樂的樣子,而聽眾是無辜的。


心智成熟的人,或者是比較上了歲數的人,是整個流行音樂工業刻意遺棄的一群人。流行音樂工業所標榜的是潮、是年輕、是衝動、是小鮮肉。現在整個流行音樂工業就是一個粉絲工業,不是嗎?承認吧。你沒有粉絲、沒辦法從粉絲身上獲利,你就再見了。


我熱愛這個行業,我太看重這個行業。我看到太多不相干的人來攪和,就覺得非常不開心。在我的信仰當中,每一顆心靈都需要不同的歌來滿足,所以《小蘋果》也沒問題。問題在於這件事出了偏差,是大家都看到了《小蘋果》能掙錢,所有的人都來做《小蘋果》。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我最在意的,都是有沒有好內容這件事。現在大部分的錢都沒有去做內容,沒有人在意內容是什麼,最後只要可以掙錢、只要有商業模式就可以了。可是弔詭的是,內容是錢沒辦法買到的。誰出多少錢,一個案子補助多少錢,就會有好的產出嗎?不,不可能,白花了,主事者沒腦筋,以為好東西給錢就出來了,那也太容易了吧?你給你小孩很多錢,他就能上名牌大學嗎?


好的內容是全民審美的結果,它不是哪個專案補助多少錢就能行的。但是錢,如果有,還是請照發,沒關係的啦。


✒️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