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在音樂教父李宗盛的歌裡,藏著百態人生和欲說還休的情意,但卻從來沒有一首歌是寫給父親的,就連做客節目,都鮮少會提到父親。

箇中因由,李宗盛在新歌《新寫的舊歌》裡給出了答案:“我從未將他寫進我的歌,然而天曉得這意味些什麼。”熟悉李宗盛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他與父親半生的矛盾糾結。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歌曲開始,李宗盛寫到了印象中的父親:“對比憂心忡忡的母親,更像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道破了與父親多年來的關係,疏離得像個陌生人。

兜兜轉轉,歌曲最後,李宗盛以“爸,請你從此安心,待在我的歌。”化解了多年的父子矛盾,最終與逝世的父親和解。

李宗盛與父親是很多中國式父子關係的縮影。從小成績不好,還愛上了音樂,成了父親眼中不務正業的人,再加上李宗盛的堅持,兩人隔閡越來越深。

朋友到李宗盛家做客,看到父子倆永遠都是一個在樓上,一個在樓下,始終沒有對話,只有母親會在飯點喊一句“阿宗,吃飯了。”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直到李宗盛日後成為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父親依舊對他的音樂不置可否。雖然李宗盛最終用一首歌與父親和解,但那份遺憾卻永遠都無法抹去。

一首幾分鐘的歌,卻寫盡了幾十年的心路歷程,一個從未得到過肯定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博得父親的認同,他的心裡永遠都會有一個黑洞,即便日後成了更好的自己,也無法做到肯定自我,永遠都將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為什麼有的父母會否定孩子

李宗盛父親在他小時候艱難地經營一家瓦斯行,日子過得很艱難,所以從艱辛的生活中體會到:唯有知識才能走出貧窮。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但李宗盛偏是成績差,還愛上了音樂,這種行為激發了父親內心對貧窮的恐懼,潛意識中覺得這樣下去,李宗盛將和他一樣終身為貧窮所困,所以才要求李宗盛好好學習並放棄音樂,父親否定李宗盛的部分,其實是不能接受那個一直掙扎在貧窮線上的自己。

人對現狀的無可奈何和對過失的懊惱,會催化出對他人的否定,從而希冀在否定他人的同時抬高自我價值,填補缺憾。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 父母否定孩子的部分,往往是他們對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父母不允許孩子脆弱,其實正是來源於內心的脆弱。

小川經常受到高年級男生的欺凌,但卻從來都不敢告訴父母,特別是父親,每次不僅不會安慰小川,還會大聲地指責他懦弱無能“你為什麼當時不打回去?!”小川害怕又不敢傾訴,經常做噩夢,最後患上了厭學症。

究其原因,小川父親小時候也受過霸凌,人的本性會選擇掩蓋或者暫時封存自己不堪的過往,但當這種脆弱繼續延續到自己孩子身上,當事人便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和無奈,最後將通過否定孩子的行為來掩蓋脆弱曾經對自己造成的創傷。

  • 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潛意識中是對親子關係的過度依賴和迷戀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自我意識不斷加強,會不斷降低對父母的依賴,這將讓控制慾較強的父母感到恐慌,因此將通過不斷地否定和打壓孩子,來保障孩子對自己的依賴性,從而維繫自己與孩子間的親密聯結。

我們潛意識中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我們的語言和行為卻在不斷地否定孩子,孩子從開始不接納自己到最後全盤否定自我,在這種否定文化中成長起來的父母,最終又將這種否定行為繼續延續到孩子身上,形成中國式教育特色:打壓式教育。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歸其本因,正是因為父母無法做到認同自己,所以才無法從根本上認同孩子,習慣性否定孩子的父母,在批判孩子之前,首先應該審視自身問題,認識到這種批判文化帶給孩子的危害,坦然地接受與孩子的成熟分離,只有真正地接納自我,才能做到客觀地接納孩子。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很難覺得自己幸福

姜文曾在做客《十三邀》中提到自己最失敗的事:便是與母親的關係。

姜文說了兩件小事,一次是他考上中戲,高興地拿著通知書告訴母親時,母親卻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說: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洗呢,姜文只好沮喪地去洗衣服。

另一次是他出名後,拿著賺到的第一筆錢給母親買房,母親卻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去住。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姜文因為母親喜歡看王志文演的戲,所以努力去考中戲、演戲,但直到母親3月份離世,都未曾給過他一句肯定,最後,姜文無奈地說道“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

在很多親子關係中,孩子的所有努力不過是為了能讓父母覺得高興,從而在父母的態度中獲取對自己的認可。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孩子與社會的連接,最先是從與父母的互動開始的,父母的態度將決定孩子對自身的認知和定義,被父母肯定的部分將成為孩子自我意識建立的開始;而被父母否定的部分,將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要麼像姜文那樣,一直在努力滿足母親的期待,希望能讓母親高興;要麼像李宗盛那樣,與父親越來越疏遠,站到父親的對立面。

心理學研究指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原始需求,如果這些需求未得到滿足,便會持續地生活在因需求被剝奪而導致匱乏的狀態中,這樣的匱乏是一種內在能量上的黑洞,渴望著被填滿。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渴望未被填滿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以下特徵:

  • 自卑,會不斷地放大自己的缺點,在不能自我滿足中拷責自我。
  • 無法建立安全感,未被肯定信任過的孩子,很難做到自我信任或者信任他人
  • 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未被親密以待,很難做到親密待人。
  • 罹患抑鬱,當長時間努力依舊得不到肯定,或者達到一定高度後,因為未建立自我意識,便會失去奮鬥的目標,從而懷疑自我,罹患抑鬱。
  • 陷入不斷比較的怪圈,無法正視自我價值。

從小沒被肯定過的孩子,人格基礎將被鋪上灰暗的底色,從而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對待外界的態度,因為自我價值感的缺失,成年後將會陷入人際關係障礙、無法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等諸多社交問題中去,這些心理缺憾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去肯定孩子

張以慶導演曾拍攝過一部名為《幼兒園》的紀錄片,在幼兒園實地拍攝三年,拍下了五千多個鏡頭,深刻全面地展現了孩子們的心理狀態。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影片開始,有一段字幕“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

孩子的行為往往折射出父母的教育態度,這種態度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將作用在孩子日後與他人的社交關係中去。

得到過肯定的孩子,內心大多充滿善意,具備嘗試新事物的勇氣;而長期被否定的孩子,則會變得消沉,認為自己做多錯多,索性不做,於是父母越否定,孩子越是會活成父母否定的樣子,所以,要想讓孩子變得更好,首先要學會肯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認同,正確地認識自我價值,增強進取的信心。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肯定孩子,首先要允許孩子脆弱。

那些從小便被父母否定、被迫收起脆弱的孩子,表面上是變得堅強了,實際上不過暫時隱藏了情緒而已,一旦遇到情緒的爆發點,那些被壓抑的情緒便會被激發出來,以犯罪或者自我毀滅的方式去達成釋放。

肯定孩子,其次是要客觀地對待孩子的進步。

在父母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原生自卑,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陷入自我否定中去。所以,客觀地對待孩子的進步並肯定其行為,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基礎。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只有父母接納了孩子,孩子才能學會接納自己,正確地認識自身價值,那些來自父母的信任,將會內化成孩子的成長動力,溫暖而又充滿力量,柔韌而又堅毅,困境時,不至於陷入抑鬱;成功時,也能坦然地肯定自我,這份內心的自信,將會成為孩子日後面對生活的最大底氣。

父母的評價是孩子一生中面對的第一場考驗,如果你肯定他,那麼他就會建立積極自信的人格,如果你不斷的打壓他,那麼他內心始終會有一個自卑和缺愛的黑洞,終其一生,都未必填的滿。

對孩子要求高當然是好事,但是,也別忘了,及時去肯定和誇獎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