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白衣戰士”三地同心戰疫

<table> 肇慶“白衣戰士”三地同心戰疫

肇慶援助湖北醫療隊員們為自己加油鼓勁。 受訪者供圖

/<table><table> 肇慶“白衣戰士”三地同心戰疫

肇慶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在荊州松滋市搶救重症患者。受訪者供圖

/<table><table> 肇慶“白衣戰士”三地同心戰疫

患者向肇慶援助湖北醫療隊員表達謝意。受訪者供圖

/<table><table>
肇慶“白衣戰士”三地同心戰疫

梁國儀在為入院病人採集咽拭子樣本。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供圖

/<table>

3月26日,是肇慶援助湖北醫療隊員們回肇第7天。正在隔離地休整的他們每天瞭解疫情消息,堅持鍛鍊身體。“我們有經驗、熟悉流程,只要組織需要,可以隨時重返戰疫一線。”隊員們再次請纓。

在1月下旬,面對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肇慶醫護人員就選擇挺身而出,64名“戰士”毅然北上,馳援湖北。上萬名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奮戰在戰疫一線,守護肇慶……在武漢、荊州、肇慶三地,他們用同樣的堅守履行著“白衣天使”的責任與擔當。

南方日報記者 劉亮

並肩作戰

記住每個護目鏡後面的眼睛

3月20日早上6時,肇慶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吳偉聰的鬧鐘聲響起,他連忙起床收拾行囊。隨著一個個患者出院,松滋清零,荊州清零,武漢方艙醫院相繼清零關艙,肇慶援助湖北醫療隊完成了它的使命,隊員當天啟程歸家。

各方人士前來送別、武漢公安為返航車隊開路、武漢鐵騎鳴笛送別……包括肇慶隊在內的廣東醫療隊員們受到了武漢當地最高禮遇的送別。在去往高鐵站的車上,吳偉聰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朋友》和《我和我的祖國》,隊員們也跟著合唱起來。

“熱心志願者徐先生多次為醫療隊送來生活必需品,得知肇慶醫療隊要離開,特地趕來送別,最後晚到了,我沒能和他合影,只能遠遠和他揮手告別。這是離開武漢時小小的遺憾。我們相約待疫情結束後,摘下口罩,再次相聚。”吳偉聰說。

40個日日夜夜,960小時的共克時艱,歡聲與汗水,在肇慶隊員的心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出征的時候沒哭過,辛苦的時候沒哭過,但是離開的時候,許多肇慶醫療隊隊員們卻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

“我們都是生死之交,每一個人都可以信賴,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靠。”肇慶支援湖北第二批醫療隊隊長廖梅嫣表示,在松滋市奮戰的日日夜夜裡,她深切感受到什麼叫做“萬眾一心”。“整座城市,從上到下,從醫護人員到普通百姓,都堅守在自己崗位上。”

40個晝夜的共同戰鬥,廖梅嫣記得每一個戰友的名字,即使她幾乎沒有見過他們摘下口罩的樣子,可她記得每個人護目鏡後的眼睛。“啟程返肇,既有開心也有不捨。”回想在松滋與當地醫護人員並肩作戰的一個多月,廖梅嫣忍不住紅了眼圈。

“我們和廣東醫療隊其他成員約定了,下一年春暖花開時,要相約回武漢賞櫻花。”肇慶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何建文說。

這一個多月,肇慶醫療隊員們的付出,湖北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武漢東西湖區的志願者給隊員們送了櫻花標本相框,酒店送了生日蛋糕和長壽麵,志願者給隊員們剪頭髮;離別時,荊州市民和民警向醫療隊揮手問候,路上的司機頻頻響起喇叭以表敬意……“武漢當地工作人員邀請我們待疫情結束,再來武漢相聚,到時他們當導遊,帶我們好好看看武漢的風景。”何建文說。

“在武漢的這些天最大的收穫便是從原本的20歲變成21歲,這是第一次在外地過生日。”1999年出生的羅虔浩是肇慶市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裡面年紀最小的醫護人員,在武漢的40天裡,羅虔浩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坐高鐵,第一次吃武漢正宗的鴨脖子和熱乾麵。

“我買了武漢即食熱乾麵回來,本想帶給家人嚐嚐,但後來發現行李放不下,就分給大家吃了。”羅虔浩笑著說,“不過武漢發的紀念品和榮譽證書,是我能帶回來的最好的‘特產’。”

初入方艙

病房裡的起舞和看不見的創傷

“感謝你們,感謝肇慶”是醫療隊員們從患者口中聽到最多的話語。40天救治時間,在讓患者們重獲健康的同時,隊員們也度過了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

按照安排,肇慶第一批、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工作地點在武漢方艙醫院。

2月9日,首批援助醫療隊到達武漢。2月12日8時,首批醫療隊隊員莫星枝進入方艙醫院,成為首位參與湖北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肇慶醫生。他本以為醫院裡的患者會無精打采,等他走進自己負責的C廳病區時,被眼前的場景震撼——音樂聲響起,患者在休息區跳起了舞。“在他們臉上看不到疾病帶來的陰霾,我原本緊張的心也瞬間放鬆了。”

莫星枝負責的基本上都是輕症患者,平時治療以口服藥為主,隊員們日常工作壓力並不大。6小時穿著防護服工作,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

“一開始N95口罩勒得耳朵很痛,到最後麻木了,反而不痛了。”肇慶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李紅花表示,除了戴N95口罩外,他們還會再戴一個醫用外科口罩,並且塞住防護面罩的空隙。“工作幾小時後就會呼吸困難,到最後我一坐下來休息反而感覺胸悶,只有不停走動、工作才會舒服些。”

肇慶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則奔赴荊州松滋,與廣東省、海南省醫療同行一起接管當地醫院重症中心。這裡,醫療隊員們每天都要面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和死神賽跑。

2月16日晚上8時30分,一位74歲的患者突然出現指脈氧下降,病情加重。作為值班醫生的王豔麗決定給老人上無創呼吸機。在準備呼吸機的過程裡,她立即為病人開放氣道,雙手托起病人下頜,予以面罩球囊輔助通氣。

“注意飛沫!”一旁的醫生驚呼提醒,她才發現自己沒顧得上戴醫用面屏。這麼近距離,一旦老人因不適而嗆出痰液飛沫,噴到身上,她會陷入危險境地。“那一瞬間只顧得病人了。”

17日晚,副隊長陳以明查房時發現一重症患者病情危重,馬上予以鎖骨下深靜脈置管擴容,並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手套,他操作起來手腳不靈活,面屏和起霧的護目鏡又影響了他的視線。為減少霧氣的影響,他屏住呼吸,15秒內“一針見血”,順利完成穿刺,病人病情才趨穩。

18日凌晨2時到8時,王豔麗再次值夜班。這晚,兩位重症病人相繼出現病情惡化。短短六小時,她不斷來回在重症區兩邊跑。

醫療隊員們不僅要救治患者,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

負責疑似病區工作的廖梅嫣曾碰到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女孩。“她常常整夜睡不著,我們就和她聊天,天馬行空什麼都聊。”廖梅嫣表示,在大家的努力下,數天後,女孩的情緒有了明顯好轉,“後來我去查房,她眼睛眯得彎彎地笑著跟我打招呼,我真的太驚喜了。”

在武漢的方艙醫院,肇慶市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懷集縣人民醫院醫生高廣香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一名60歲左右的患者接到消息,他的父親因新冠肺炎去世了,自己卻無法送終。該患者主動找到高廣香訴說心事。“我不停安撫他的情緒,陪他聊天,和他一起渡過難關。不少患者心理壓力很大,和家人朋友隔離,缺乏安全感,我們不僅要醫治他們肉體上的病痛,也要關心他們心裡的創傷,相互扶持。”

堅守崗位

戰疫仍是進行時

在大批醫護人員北上湖北抗擊疫情的同時,更多的醫護人員堅守在肇慶,守護這座城市的健康和安全。

“我們隨時準備著,一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就能馬上參與戰鬥。”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趙柏良說。即便3月5日肇慶市收治確診病例實現“動態清零”,該院感染科全體醫護人員依然隨時待命。

此時,距離他們參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已有2個多月時間。“同志們,我們終於兌現了我們的承諾,但戰鬥還沒結束,我們還要在崗位繼續堅持一段時間。”回憶起這2個多月的戰疫時光,趙柏良充滿感慨。

1月20日,廣東省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肇慶市唯一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馬上取消了感染科全體人員的春節假期。與此同時,該院2小時內完成感染科其他病人轉移安置,騰出20多間負壓病房,配齊藥品、設備、耗材等物品。

同時,肇慶市組建了由感染科、重症醫學科、呼吸內科、心理專科、兒科、中醫科、院感科及麻醉科等多位專業醫生護士組成的“專家團隊”,救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1月23日,肇慶報告出現首例確診病例。接下來的1個多月時間裡,肇慶市確診病例逐漸增多。專家組一邊收治確診患者,一邊總結治療方法。

“我們使用了抗病毒藥物,同時針對患者症狀進行對症治療,並用了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藥,配合中藥進行治療。”趙柏良說:“從結果看,治療效果不錯,患者恢復得也很快。”

當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醫護人員在一線和新冠肺炎正面“交鋒”時,全市醫護人員春節假期行動起來,構建起一張疫情防控醫療網。

3天時間不到,端州區婦幼保健院、高要區人民醫院、四會市中醫院等多家醫院新建獨立發熱門診和隔離留觀區,劃分清潔區、半汙染區和汙染區,使就診發熱病人與普通病人能有效分流,最大限度降低院內感染髮生率。

1月29日,高要區人民醫院南岸分院被指定為新冠肺炎防控後備醫院,當天該院533名醫護人員主動請戰上一線。

基層衛健工作者和醫護人員的參與和付出讓疫情防控防護網越織越密、越織越細,延伸到社區、覆蓋到村。

1月23日晚,廣寧縣衛健局局長駱繼文獲悉16名主要疫情發生地人員入住當地酒店後,親自勸說他們前往醫院體檢和隔離留觀。檢驗結果顯示,其中一人為確診患者。因管控及時,再無其他人員感染,成功阻隔疫情蔓延。

疫情還未結束,如今,全市仍有一大批醫護人員奮戰在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大批基層醫務人員和疾控人員衝鋒在肇慶抗疫第一線,對他們來說,戰鬥仍是進行時。

■醫療日記

懷集縣人民醫院主管護師李珍霞:我見證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休艙

3月7日,李珍霞所在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隊所有醫護人員就像過年一樣,心情特別舒暢,身上的防護服也不像往日那樣悶熱。

李珍霞是懷集縣人民醫院一名主管護師,也是一名肇慶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隊員。3月7日下午3時,正好是李珍霞值班,她見證了最後一位患者走出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醫院大門徐徐關閉。

“當天下午1時許,我來到方艙醫院時,60多位患者已經收拾好他們的行李。整個方艙就像年貨市場,熱鬧非凡,患者們紛紛和我們醫護人員拍照,紀念這一時刻,我的心情也被歡樂的氣氛感染。”李珍霞回憶說。

按照安排,他們要將每位出院或轉院的患者帶到指定位置。其中,出院的患者交由社區車輛轉運,他們還要到集中隔離點再觀察一段時間。“針對轉院的患者,我們會耐心向他們解釋,告訴他們轉院是為了集中醫療資源,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回想在這裡的經歷,李珍霞說感覺就像睡了一覺、做了一場夢一樣,夢醒後所有患者都治癒了。“還記得2月15日,我第一次進入方艙醫院,這裡ABC三個艙1600多張床位全部住滿患者。面對這麼多的患者,我也一度焦慮、彷徨。”李珍霞說,2月20日前,每天出院的患者不超10人,剛空出的床位很快就有新的患者住上。那段時間是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

慶幸的是,在所有人的一起努力下,疫情形勢越來越好——2月20日後,出院的治癒者逐漸增多,從每天二三十人到五六十人,隨著出院的患者數量多過確診患者,方艙醫院空出來的床位越來越多了;3月1日,132人同時治癒出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C艙閉門;3月6日A艙閉門;3月7日,全艙患者清零。

轉移所有患者後,偌大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沒有一位患者,只剩下一張張擺放整齊的病床。李珍霞回憶說,“雖然他們都不在這裡,但是回看每一個角落,我眼前好像都能看到大家一起奮戰過的痕跡。心願樹上還留著患者寫下的激勵自己的語句,牆上張貼的漫畫……都變成了這段特殊經歷的‘紀念品’,我們用手機拍下這些漫畫和句子,留作紀念。”

一線救治背後的專業力量:曾經一天採集240份咽拭子樣本

“頭向後仰,放鬆,說‘啊——’。”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咽拭子樣本採集隊成員梁國儀熟練地將1根聚丙烯纖維頭的塑料杆拭子輕輕插入患者鼻道內鼻顎處,停留片刻後緩慢轉動取出,再浸入一含3毫升採樣液的管子中,尾部棄去,旋緊管蓋,再用兩層密封袋密封消毒後送檢。一個標準的咽拭子樣本採集操作就完成了。

患者每一個張嘴的動作,都意味著可能產生大量攜帶病毒的飛沫,若他們咽部不適,出現打噴嚏、咳嗽,甚至嘔吐動作,其產生的飛沫更是直衝採樣人員面部,風險程度更高。“剛開始大家也會害怕,但經過多次的採樣操作後,大家都練出了快且準的功夫了。”梁國儀說。

據悉,咽拭子標本採集隊平均每人每天要為40名住院患者進行採樣,隊員最多試過一天採集240份樣本。採樣任務繁重,為減少防護用品消耗,節約時間,她們儘量少喝水,減少上廁所的次數,接連工作5個小時不停歇。

為應對新冠肺炎,除組建咽拭子樣本採集隊外,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設置多個隔離留置區,從血液科、婦產科、眼科等多個科室抽調精幹力量組成醫護團隊,對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確診康復出院患者進行隔離觀察。

“我們要保障患者在隔離排查新冠肺炎的同時,不耽誤其他疾病救治。”隔離留置四區負責人胡學軍不分白天黑夜堅守在病區,每個病人都親自查看,跟醫生交流討論指導治療方案。“有任何問題,隨時給我電話,不要怕打擾我休息,一切以病人為重。”

在他們努力下,肝膿腫導致的發熱,腸套疊、膽囊炎,HIV感染導致的卡氏肺孢子蟲肺炎,立克次體感染導致的不明原因發熱,一個個發熱背後的“幕後黑手”被隔離留置團隊一一揪出。患者得到核酸檢測陰性結果的同時,也獲悉明確的病因,及時被轉去專科接受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