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農機顯身手 四川什邡春耕更有“科技範”

近日,四川省德陽什邡市馬祖鎮馬祖村的農田裡一派繁忙景象。東方紅輪式拖拉機在翻耕作業,機器所到之處,原本結實的土地深翻後變得鬆軟均勻。眼下正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一大批農業機械和智能農機在什邡市的田間地頭大顯身手,成為這個春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智能农机显身手 四川什邡春耕更有“科技范”

“以前人工耕種需要半天時間,現在用機械化操作,大概只需一二十分鐘時間,這塊田就能耕種起來,效率提升幾倍甚至十倍。”什邡市益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小波說。王小波是馬祖村高科技種糧帶頭人,他創立的益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秸稈還田機、土地深翻機、精細播種機、自動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等一整套現代化農機,今年有近1600畝土地需要平整、續種。2017年和2019年相繼實現了小麥、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減少了90%的人工投入,使農業生產真正實現規模化、精細化。“基本上種的水稻小麥,機收、烘乾,全部都是機械化操作,節約成本和時間。”

而在禾豐鎮的什邡市澤遠種植專業合作社,隨著兩條機械化育苗生產線輸送帶的勻速轉動,機器自動完成育苗基質裝盤、壓實、消毒、精量播種、覆土等一系列工序,工人將一盤盤適合機械化栽插的標準化秧盤搬運下線。“我們只需要幾個或十個人,能夠育秧3000畝左右。傳統大田育秧3000畝水稻苗需要半個月,而機械化育苗不到一週就能完成,培育出來的秧苗均勻、健壯,在省時省力的同時,成活率也大大提高。”什邡市澤遠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黎登澤說。

智能农机显身手 四川什邡春耕更有“科技范”

除了機耕機播、機械育秧,機械化植保也火力全開,為全市春季農業生產“保駕護航”。據悉,今年什邡市機耕作業面積將達到35萬畝,其中,耕作和植保的機械化率實現100%,播種和栽插的機械化率也達到40%,全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9%。“目前什邡市的春耕生產已經緊張有序地開展,現在正在加強農業機械化購置補貼工作,使育插秧水平進一步提高,保證春耕生產正常有序地進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什邡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股工作人員曾維華說。(李傑 肖宇 記者 戚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