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玩轉手風琴:晚年生活 樂在琴中

全媒體記者 李晨翀

在包南社區一間普通的居民房裡,每天都會傳出悠揚悅耳的手風琴聲,《鴿子》《花兒與少年》《誰不說俺家鄉好》……熟悉的旋律、略帶滄桑的琴音將人思緒帶回到從前,勾人慾探究竟。走進房間,你會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揹著十幾斤重的手風琴,坐在陽臺上,一遍遍地彈奏著經典老歌,那熟練的指法、投入的神情,搖曳的身姿,都讓人陶醉。她就是71歲的鄭美蘭。

說起心愛的手風琴,平時不善言辭的鄭美蘭立馬精神起來,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她告訴記者,手風琴,曾是一代人乃至整個國家的共同記憶。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幾乎每一場文藝演出都會出現充當伴奏樂器的紅漆黑白鍵手風琴;週末,許多孩子揹著手風琴去青少年宮;文藝團體、街坊里巷,甚至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彈手風琴的年輕身影。不過,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學手風琴的孩子就漸漸少了。

“我從小就喜歡文藝,上學時一直擔任班上的文藝委員。記得我上小學時,很想學手風琴,但當時一臺手風琴要三四百元,而我們一家每個月收入還不到40元,就算全家人不吃不喝,也要攢上好幾年才能買得起一臺手風琴。我只好望‘琴’興嘆……”鄭美蘭有些無奈地回憶道。而她真正接觸手風琴,還是在退休以後。

2004年,從我市某機關單位退休後,鄭美蘭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的書房裡放著一把破舊的手風琴。朋友告訴她,這是自己的孫女學琴時淘汰下來的手風琴。鄭美蘭聽後,眼前一亮,便央求朋友把這臺手風琴送給她。沒想到,朋友十分爽快地答應了。

如獲至寶的鄭美蘭從那時起便重新燃起了兒時學琴的夢想。每天忙完家務活,她就自個兒揹著琴開始摸索。慢慢地,鄭美蘭熟悉了每一個鍵,每一個音,但是不懂指法,不會識譜。在朋友的介紹下,她找到了一位手風琴老師,進行基礎知識學習。

“手風琴的按鍵很多,音色變化極度豐富,手指要與風箱巧妙結合,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出來。一臺手風琴就能撐起一個小型樂隊,年輕人學起來都比較難,你能行嗎?”面對老師的質疑,鄭美蘭用自己實實在在的努力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她不僅上課時認真聽講,回家後也會每天揹著手風琴,按老師教的練習。

手風琴的左手區域所要按的貝司按鈕,因為看不到全憑手來摸,必須下功夫練習。更讓鄭美蘭頭疼的是雙手的配合,左臂要對風箱引導,她經常是顧了左手操作,就忘了右手按鍵,一首小曲子要想雙手配合好,需要反覆練習許多天。手風琴很重,個子瘦小的她經常練得胳膊、脖子都很痠痛,但她卻不以為然,她說:“彈手風琴既鍛鍊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特別是當我能完整彈一首曲子時,感到特別開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經過16年的刻苦練習,鄭美蘭能夠熟練演奏百餘首曲子。老人還說只要有樂譜,不管會不會,她都能演奏出優美旋律。

在鄭美蘭看來,一臺手風琴就像是一支樂隊。“它聲音宏大,音色變化豐富,手指與風箱的巧妙結合能夠演奏出多種不同風格的樂曲,這是許多樂器無法比擬的,也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鄭美蘭說,彈奏手風琴讓她找到了生活的樂趣,讓她的晚年生活變得充實,人也變得更開朗自信了。所以,有生之年她要堅持彈琴,直到彈不動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