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随着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行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疫情的反思也在大规模地展开。言说者的视角多种多样,展示了思维方式上的丰富性。从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这次疫情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结果,它提示我们重新重视生态价值。

原文 :《传染病也是一种生态灾难》

作者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治河

图片 |网络

它已经悬在我们的头顶

视域 |“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谈到生态灾难,人们往往仅仅想到“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想到沙尘暴和山呼海啸,殊不知,传染病也是一种生态灾难。著名《崩溃》一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就曾指出:“由于当前的人类社会过着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种方法,世界的环境问题都必须在今天的儿童和青年的有生之年得到解决。”被誉为与《寂静的春天》的作者卡逊齐名的“20世纪最有洞见者”克里福·柯布先生也曾警告说:一次足以摧毁文明的世界危机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威胁。事实上,它已经悬在我们的头顶。2019年10月他在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高校演讲时更是强调,生态灾难很有可能以大规模传染病的形式出现。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不仅灾难本身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灾难所导致的“次生性伤害”往往危害更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不把敬意留给这些提醒者。

视域 |“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其实,早在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就已向全人类发出了“只剩12-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的警告,但该警告一直被我们许多人当成了耳边风,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是在“吓唬”甚至“忽悠”人类。作为生态危机的提醒者,这些心怀悲悯情怀的思想家显然不是在露己扬才,而是子规啼血般地警示我们危险的存在,希望人类未雨绸缪。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他们意在提示我们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古老智慧,希望我们有预见性地走向未来。

将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人类要想走出危机,要想活下去,规避毁灭的命运,就必须进行彻底反思。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充分意识到:环保是最大的民生,生态文明才是最大的文明。因为金项链可以不戴、宝马可以不开、iphone 可以不用,但空气你不能不吸,水你不能不喝,食物你不能不吃。

为什么要把此次疫情当作生态危机来看待?

视域 |“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因为正像瑞典环保少女桑伯格所说:“如果不把危机当作危机来对待,我们就不能解决它。”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肺炎或病毒来看待,你就会只用医学的办法对待它,将主要精力用在发明新型疫苗上。下次再来一个,就再发明一种疫苗,从而陷入短视思维,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恶性循环。结果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不仅自己陷入极大的被动,也给更多的生命带来更多的伤害。

视域 |“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而将疫情当作一种生态危机来看待,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思路,一种有机的系统的思路。这是一种综合性的高瞻远瞩的视野。从这样一种视野出发,你就不会把疫情仅仅看作是医学问题,它也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哲学问题、文化问题、伦理问题、心理问题。一如“所有的去处,都跟来路有关”,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将个体看作宇宙的合生,疫情的爆发也被看作是多因一果的结果。因此问题的解决自然也需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入手,将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在许多问题上要回归常识

为了避免生态灾难的再次发生,政治上,我们要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灾难意识”,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哲学上,我们要彻底摒除傲慢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意识。意识到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宇宙开放过程的一部分,“与恒星、微风、岩石、土壤、植物、动物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休戚与共,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

视域 |“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伦理上,我们要大力推重共情心,弘扬感同身受、人溺己溺的民胞物与意识;经济上,需要深刻反思现有的以“城进农退”和大城市化为特征的城市化模式,大力发展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发展低碳的风能太阳能,鼓励有机农业,基本实现食物本地化;社会建设上,积极培育地方社区有机共同体;大力扶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强社会的生态韧性;医学上,大力发展“治未病”的传统医学,鼓励中西医学互补并茂;教育上,改革现有的学科设置,以生态文明为中心,鼓励跨学科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相应地,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培养拥有生态智慧的心中有理想、手上有本事的生态人,不至于“一遇大事就呆若木鸡”(甘地语);科学认识上,要把科学请下神坛,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根本目的来反思科学(江晓原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过程哲学巨擘怀特海的说法:“最终的检验手段永远是广泛的反复的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在许多问题上要回归常识。当然这丝毫不排除科学的作用,在怀特海看来,“专门学科的作用是修正常识,而哲学则是将想象和常识结合起来以形成对专门家的制约,同时扩大他们的想象力。”

视域 |“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希望这次疫情能够促使我们猛醒,痛下决心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低碳消费,绿色出行,有机饮食,这既是救地球,更是一种自救。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99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回顾 | 2019地球火殇:熄灭了火之后,能否迎来涅槃之时?

文化 | 传染病如何影响人类世界?

外刊 | 地球正在变成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温室”

视域 |“只剩11-22年,地球将陷入危机”,这不是在“吓唬”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