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燕雲十六州?不是北宋不努力,是契丹太強大

閒扯北宋歷史的另一面(5)趙光義

公元976年,是個複雜的年份。前半截還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開寶九年,後半截就成了宋太宗趙光義的太平興國元年。這一年,同時還是北漢(後漢)劉繼元的廣運三年,契丹遼景宗保寧八年。後兩者,從後周開始的就是中原政權的心病。而契丹人創建的遼國,更是長期的軍事威脅。中原政權的不安全感,源自燕雲十六州的易手。

燕雲十六州,說簡單點,是包括今天北京在內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最靠南的部分直到現在的河北省的河間和任丘地區,應該說比較靠南了。從地理形勢上,北方遊牧民族站在蒙古高原往南看,南下的首個障礙就是燕雲地區的山地。反過來說這片山區,也是中原政權抵抗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侵擾的天然屏障。如此重要的戰略地區,出事出在兒皇帝石敬瑭那。

誰的燕雲十六州?不是北宋不努力,是契丹太強大

混亂的五代


公元 932年,後唐明宗李嗣源派遣他的女婿石敬瑭出任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晚唐到五代時期,河東是重鎮,出鎮河東的都是皇帝信得過的能人,可往往能人背後有人能,河東老是出事。

五代時期的後代君主,對手握重兵的高官大將都不放心,從而鬧出互相征戰的么蛾子,後唐也是這個路數。後唐末帝李從珂,看石敬瑭不順眼,想讓這位河東節度使動動地方。石敬瑭歷經五代戰亂的主,明白丟了地盤就是丟命的節奏,立馬決定老子反了。公元936年,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當時的力量還不足以對抗。為求自保,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石敬瑭開出巨大支票: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同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後唐。十一月契丹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同時石敬瑭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時年石敬瑭45歲,遼太宗耶律德光34歲。上陣父子兵,契丹這忙不幫不行了。公元937年1月後唐滅亡,石敬瑭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自此,燕雲十六州歸屬了遼國契丹人。

由於的戰略價值巨大,後代的中原政權一直惦記著怎麼拿回燕雲十六州。比如一代雄主後周世宗柴榮,曾御駕親征,結果身體不爭氣,一場大病後草草收場。宋太祖趙匡胤,出於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規劃,雖不打算武力攻佔燕雲十六州,但考慮了另一個方式弄回來:花錢買。趙老大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每年節餘存入此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這些是我們漢人站在中原政權的角度來看的。站在契丹人角度,燕雲十六州是遼國出兵,幫助石敬瑭打仗得來的。當時是石敬瑭上趕著求契丹出兵,主動將這個地區獻出來的。契丹得到這片土地是合理合法天經地義的。所以後來北宋出兵的時候,契丹人覺得也很冤,跟北宋本來是睦鄰友邦沒有過沖突,現在北宋一味表現出大國沙文主義,自己才是保家衛國的一方,要打敗北宋帝國主義野心狼。

誰的燕雲十六州?不是北宋不努力,是契丹太強大

燕雲地區

戰爭開始於公元979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宋太宗親征,討伐......不是契丹,而是契丹的小跟班-北漢。按照宋太祖趙匡胤和趙普定下的先南後北的戰略,南方基本平定了以後,就輪到北方了,當然也得先易後難。北漢是個割據小政權,是後漢的殘餘,似乎應該征伐。另外契丹也太強大,先打人家,趙光義也沒底。

北宋出兵,還真把契丹人嚇了一跳。因為那時候,遼國不但是北漢的保護國,和北宋也是友好鄰邦。宋遼兩國經常互派使節,恭賀個元旦,吃個喜酒什麼的。所以當聽說北宋出兵,契丹趕緊派人來問:“何名而伐?”趙二的回答在契丹看來有點二,但漢人很久沒這麼硬氣了:“河東朔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舊,不然則戰。”

說大話一向容易,比如現在的鍵盤俠們,真辦起來可就是另外一個事了。趙光義知道遼國的實力,所以在征伐北漢這事上,一點不敢馬虎,殺雞用牛刀。他徵發舉國之力御駕親征小小的北漢,實際是提防北漢背後強大的契丹。

征討北漢是趙光義的高光業績。北漢扛不住北宋軍隊的晝夜攻城,末帝劉繼元最終獻城投降。趙光義不光征服了他哥趙匡胤都沒能打下的北漢,還打敗了救援北漢的契丹援軍,這可不得了。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契丹一度才是東北亞地區最強的軍事大國。五代時期,中原政權能在契丹身上佔到便宜的,除了一代戰神唐莊宗李存勖,還真沒第二個。何況在這次戰役裡,北宋擊敗的契丹援軍也不是善茬。契丹人深知北漢是燕雲十六州的側翼,幫助北漢不只是老大保護小弟的信譽問題,還有保障燕雲十六州側翼安全的問題。契丹派出的是南院宰相耶律沙為主帥,冀王耶律敵烈為監軍的主力部隊。結果在白馬嶺一戰中,宋軍前鋒部隊在大將郭進的帶領下大敗遼軍。遼軍主將耶律沙的兒子、監軍冀王耶律敵烈父子等多位大將被宋軍砍了。後續援軍在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帶領下到來,一看形勢難以收拾,直接收攏敗兵撤退了。

誰的燕雲十六州?不是北宋不努力,是契丹太強大

契丹很強大

北漢一戰,給趙光義打了雞血:一、契丹不過爾爾;二、我要證明我能行,我會創建我哥沒有實現的功業。另外契丹援助北漢,正給了趙光義跟契丹翻臉的理由。(打雞血:年輕人不知道的,附贈百度百科)當年六月,趙光義藉著征服北漢的熱乎勁,不顧師老兵疲諸將反對,揮師向東討伐契丹。

契丹那邊還真心虛。面對北宋大軍來勢洶洶,再加上耶律沙大敗於前,契丹高層首先想到的不是燕雲十六州的防禦問題,而是漠北總部的安全。遼景宗召集大臣開會的初步結果是預備放棄幽州,退守長城一線。契丹高層幸好也有明白人,耶律休哥-一個文官站出來否定這一想法,認為既然要戰,就應死守幽州,援兵也應趕赴幽州里應外合。好了,援兵就是你了,既然你這麼勇,契丹高層找到帶兵的了。耶律休哥也還真不含糊,帶領三萬精兵救援幽州。

契丹在幽州這邊也有高人。韓德讓,時任幽州留守。雖然後代瞭解他,更多是因為他跟契丹太后蕭燕燕女士的男女關係問題,但這哥們還真不是個吃軟飯的。在周邊其他州縣基本都懾於宋軍強大實力,紛紛投降的時候,韓德讓帶著那點兵力死抗著幾十萬宋軍半個多月。

事情如耶律休哥設想,遼國援軍,北宋軍隊,以及拼死衝出一搏的幽州守軍,在高粱河一場惡戰。從白天打到晚上,天黑又打到天明,麻將能打16圈的功夫,結果宋軍先挺不住了,或者說趙光義先挺不住了。面臨契丹軍隊的最後一拼,趙光義撤退了。畢竟他不像他哥趙匡胤,是在刀口上混過日子的。趙光義一跑,宋軍崩盤,一場大敗。

誰的燕雲十六州?不是北宋不努力,是契丹太強大

高粱河是趙光義的麥城

《宋史》記載很簡單,說宋軍敗了。看這段得翻《遼史》,人家沒有可避諱的,尤其對趙光義,說他是悄默聲地丟下軍隊,自個坐驢車跑路的,得多狼狽。

後世總非議宋朝兵弱,沒有對外開拓,連燕雲十六州也沒奪回來。應該說北宋確實竭力嘗試過。以趙光義率領開國的一批將領潘美、曹彬等,加上早期的精兵都打成這樣,後代確實沒什麼轍了。

《宋史》記載很簡單,說宋軍敗了。看這段得翻《遼史》,人家大書特書,尤其對趙光義,說他是悄默聲的丟下軍隊,自個坐驢車跑路的,這得多狼狽。此次戰爭以後,兩個原來互相互不侵犯、互相尊重主權,時常互派使節的友好鄰邦,撕下了麵皮開始了不斷的邊境衝突,互有勝負。

公元983年,遼景宗病逝,其子耶律降緒當時才十二歲繼位,就是後來的遼聖宗。這時候的契丹,是主少國疑了。趙光義準備趁你病,要你命。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趙光義經過了7年的準備,再次發動北伐,歷史上稱之為“雍熙北伐”。

這一次趙光義沒有親征。宋軍分三路出發。東路軍用大將曹彬和米信為主副帥作為主力,緩慢進軍,吸引遼軍主力以達到讓中路和西路軍長驅直入的效果。中路軍用田重進為主帥,西路軍用潘美和楊業。三路都是久經沙場的大將帶領,最後會師進攻遼國的南京,就是現在的北京。

遼國雖然主少,但明白人還在。前面我們說的蕭燕燕女士,已經登上前臺,這個女人可不一般。加上她的忠臣、支柱、情人和姘頭,韓德讓先生已經掌握大權。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那幾個能打的也都在。而且這回,人家契丹御駕親征了。太后蕭燕燕帶著15歲的小皇帝遼聖宗,親自率兵屯駐在駝羅口,就是今天北京南口。

誰的燕雲十六州?不是北宋不努力,是契丹太強大

蕭太后是個傑出女政治家

這回宋軍敗得更徹底。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曹彬帶領的東路軍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市西南)遇到名將耶律休哥,結果一場慘敗, 死傷數萬血流成河。趙光義的三路開進計劃已經破產,中路軍田重進只能回撤。遼軍又乘勝南下,一直進到《水滸》裡常提到的大名府以北。

在歷史上產生的最大影響是西路軍。因為副將楊業和主將潘美、監軍王侁產生分歧,孤軍迎戰,戰敗被俘,絕食而死。一門英烈的楊家將,就是打這會通過小說評書,成為老百姓的喜聞樂見的故事。潘美作為北宋一代名開國將,在民間成了潘仁美,背了一千年的鍋。

這次雍熙北伐北宋失敗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既有趙光義如同委員長一般的越級瞎指揮,也有前線將領的個別失誤。加之對手也確實不是菜鳥,鼎盛時期的契丹還是很有實力的。戰役的影響非常深遠,宋朝國力大損,自此之後宋軍產生恐遼症。歷朝歷代,都是開國的君主和武將們,還比較有血性、有能力,越往後就逐漸弓馬廢弛了。當宋太祖、宋太宗都沒辦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指望後代就更不可能。此後雙方攻守易位,宋朝對於遼國的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禦。

誰的燕雲十六州?不是北宋不努力,是契丹太強大

兩廂對比,趙二還真不如人家一個娘們

對於北宋,這是他們最後一次接近燕雲十六州了。等到他們再次站到幽州,是通過和北方的女真人合作了。公元1123年,宋徽宗宣和五年,當北宋把旗幟插上幽州的光輝剎那,殊不知那是王朝迴光返照的時刻。四年以後的1127年,北宋就沒了。下次中原人得到這片地頭,得等到朱元璋先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