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朝晖:新冠病毒不会跟病人长期共存,“复阳”原因很复杂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呼吸重症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在1月18日被国家卫健委指派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在抵达武汉后的第三天,就在自己笔记里写下“有创通气”和“增派呼吸重症人手”两个工作要点,这成为后来整个抗疫医疗重症抢救中的关键一笔。

回顾过往两个月的重症救治,童朝晖近日就救治策略,病毒等注意事项,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以下为童朝晖的口述:

出院病人核酸复查呈阳性,但未发现有传染性


病人出院后又出现复查核酸呈阳性的情况,大家都在问:这个病毒是否会长期在体内与人共存?

首先,我觉得“复阳”这个词并不准确,我个人认为,可能这一部分患者,本来就是阳性。他可能出院时候那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不是真正的阴性。

出现“复阳”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出院病人的核酸检测时间。出院前的核酸检测,应该在出院前3天内复查,但大约有10%以上的病人,在出院前三天以上复查核酸,有的在出院前7天左右就复查核酸,之后就不再复查了。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又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人,在医院里又住上了几天,没有及时出院隔离,他周围住着的都是病人,甚至是新近感染的病人,这就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有偏差。

另一方面,试剂盒稳定性、采样方法的规范性还需加强。同时咽拭子的保存、转运及温度控制,还有实验室是否能保证检测质量同质化,这些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

第三点就是病人自身情况。病毒的清除延缓很可能跟个人的本身免疫力、年龄和基础疾病三方面要素相关。我见过患者核酸呈阳性长达两个月的案例,患者八十多岁,一直阳性,所以一直没敢出院,现在病情还挺重。年纪大、有基础疾病的人可能对新冠病毒的清除比较慢。

另外,一些用激素时间较长、量比较大的病人,由于激素抑制免疫,他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就差了,会出现延迟。关于这一点,国际上在其他病毒肺炎已有多中心研究证实。

童朝晖:新冠病毒不会跟病人长期共存,“复阳”原因很复杂

童朝晖 图 / 受访者提供


核酸检测阳性,指的是该次测验在取样部位处发现了病毒的核酸。但是核酸来自“活病毒”还是“死病毒”,需要对病毒进行培养才能确认。核酸检测阳性不能判断病毒的浓度和活性,更不能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诊疗方案的更新里,后来就增加了出院以后再观察两周。

我认为“病毒在人体内长期共存”的提法不对,只是在病毒清除的时间上,每个个体有差异。SARS、甲流、禽流感、MERS、埃博拉,都没有说长期共存,病毒肯定最终还是能清除的。

SARS当时要求住21天才可以出院,即便核酸两次阴性也让你住21天出院,当时我们也挺不理解,病人都好了、都阴性了,为什么不让出院,非要住到21天?现在想来,可能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就是有些病毒,存在清除延迟的现象。

按照病毒感染后免疫特点,感染后 5 天即可产生 IgM 抗体,10天后产生 IgG 抗体并维持较长时间。一般都会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钟南山院士指出,对“出院后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在 P3 实验室进行培养,没有一个培养出活病毒,可能就是核酸片段的残余,不应该有传染性。香港玛嘉烈医院传染病中心对10多例出院后复查阳性病人的样本在P3实验室培养病毒,也没有培养出活病毒。

童朝晖:新冠病毒不会跟病人长期共存,“复阳”原因很复杂

童朝晖在病房内查看患者情况 图 / 受访者提供


“关口前移”才能有效救治


在危重症的救治上,从我们来到武汉,就发现需要关口前移。很多病人在高流量给氧或者上了无创呼吸机,但还是处在一个缺氧状态,并没有达到一个有效的氧疗和治疗。

有一天,随卫健委几位领导去向中央指导组汇报工作。我当时就说,新冠肺炎跟SARS不一样,SARS主要是青壮年多发,多无基础疾病,且主要受累器官是肺,而我们发现新冠肺炎这个病,重症危重症病人年龄多为60岁以上,而且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这个病毒会攻击心、肺、肾等多个器官。对我们临床医生来讲,如果一个器官衰竭,我们有办法挽救,如果一个病人三个器官衰竭,很难挽救,何况是老年人基础疾病多。

当时就提了要“关口前移”,因为这些病人病死率高,应该积极抢救,插管时间往前提。并且不只是要关注重症危重症,还要关注轻症病人,要密切观察轻症中的高危人群,并提出了相应的预警指标和干预措施。我们前期发现危重症的医生、护士严重不足,所以提了要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骨干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尤其是要抽调危重症和呼吸危重症专业医生护士来支援。其实“提前插管”这个提法也不准确,在ICU工作的医护人员都知道,如果按照平常,可能该插都插了,这回过分依赖经鼻高流量和无创通气,前面缺氧时间长,进行插管有创时间实际上是延迟了。

童朝晖:新冠病毒不会跟病人长期共存,“复阳”原因很复杂

童朝晖 图 / 受访者提供


我本人就是呼吸与危重专业的医生。在国内,北京朝阳医院率先开展无创通气治疗,在急、慢性呼吸衰竭方面有很多临床应用和研究,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无创通气在慢阻肺的治疗中效果不错。但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呼吸支持治疗,已有很多国际多中心研究证明,无创通气并不能降低ARDS的病死率和插管率。世卫组织颁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里面也没推荐无创通气。

我不是说无创不好,就是你真正做无创,必须床边有人盯着,看着这些重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各项指标都得有人长期在这儿盯着,一变化一不行就随时插管,(现在的条件下)做得到吗?做不到。

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时机错过了,拖久了缺氧时间长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那时你再给病人插管就不行了。而且无创本身就很难改善ARDS的预后,这也是有多中心研究证据。

一开始插管时间延迟,或者无创成为主导,可能有观念、理念问题,对这种急性重度ARDS的诊疗认识上有偏差。另外也有当时具体的环境、条件限制,缺少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做这件事情,可能还有一定的害怕恐惧。

我们后来去医院培训,一直强调,插管比无创对医护更安全,可能插的那会儿有风险,但是插上以后,有创呼吸机是闭路循环,高流量供氧和无创反而还有外漏,以及飞沫。现在防护条件很好,防护好了,插的时候也没有多大风险。

我们在重症关口前移的时候,也把轻症关口前移,关注高危人群、有简明清晰的预警指标,治疗干预,强调中西医结合,早期中药干预,把这些都一条一条写出来,医护工作者就有了明确的操作依据。

童朝晖:新冠病毒不会跟病人长期共存,“复阳”原因很复杂

童朝晖在病房内查看患者情况 图 / 受访者提供


治疗和恢复期间好好吸氧,不建议早做康复运动


新冠病人的恢复期很关键,很多病人在恢复期,感觉快要好了,会容易大意。比如他躺在床上不吸氧,氧饱和度会在95%以上,他就觉得自己好了,但那是静止平卧状态。如果吃饭或上厕所不吸氧了,氧饱和度就会一下子掉到70多,有些病人就是在上厕所时猝死的,类似情况还不少。

我每到一个医院都要说,你们恢复的时候不要掉以轻心,吃饭上厕所也一定要吸氧,或者就在床边别去厕所。

SARS里就有类似情况,一位主治医师,36岁,我印象特别深,都基本好了,因为上厕所猝死。就是因为肺的损伤没有完全康复,肺纤维化吸收需要较长时间、肺功能的改善需要时间,上厕所一走过去就低氧,就像你在高原上面,你不动还行,你一动就不行了,一个道理。

新冠病毒对心肌有损坏,SARS只是低氧,心脏没有问题,新冠是既低氧,心肌也有问题,所以不少病人在最后阶段出现猝死。

一些病情快恢复的病人,哪怕快出院了,我都说你吸着氧,老实待着,上厕所不能离开氧。现在有一些人在没有接触过病人、不了解新冠肺炎的特点的情况下,就写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康复指导,那是不合适的。

这些人不是慢阻肺,呼吸肌肉力量也够,也没有呼吸肌疲劳,不急于尽早进行康复锻炼。新冠肺炎后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吸收较慢,根据SARS的随访观察,一些重症病人的肺纤维化吸收较慢,得一年以上,而肺的弥散功能恢复的更慢,因此氧的交换能力差,静止状态下还好,一活动低氧就明显。即使后期进行康复也要先评价病人的胸部CT和肺功能。进行康复时也要监测病人的心率、氧饱和度等指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