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植根民間的泗州戲 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解說】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早些年間本是蘇北海州一帶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傳入泗州地區後,吸收了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了具有另一番韻味的泗州戲。近日,安徽宿州埇橋區文化廣場上,埇橋區文化館戲劇社的馬傑正在為當地的戲迷們演出傳統的泗州戲劇目。

【同期】宿州市埇橋區文化館戲曲社演員 馬傑

這個泗州戲就是我們安徽的四大劇種之一,我們地方(上),有個名字叫“拉魂腔”,反正得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很受我們當地的觀眾喜愛,太喜愛了,也(是)咱們第一批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解說】泗州戲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因其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繫,深受老百姓喜愛。而說起馬傑學唱戲,還要從馬傑孝敬他的母親說起。

【同期】宿州市埇橋區文化館戲曲社演員 馬傑

就是我母親47歲生的我,我母親特別喜(愛)泗州戲,我為了孝敬媽媽,我才到山東去學的這個“柳琴”,就是這個泗州戲。但是我在學習之中,雖然是受了很多的苦,但是我從中一點點發現,這個戲曲當中,有很多這個關於道德、孝道,一些一些教育人(的道理),就是太深了,所以我就慢慢地真的喜歡它了。

【解說】馬傑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17歲時隻身來到山東學習泗州戲,而師父的嚴厲也讓他一度產生了放棄的想法,後經師兄勸導,才懂得了師父教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

【同期】宿州市埇橋區文化館戲曲社演員 馬傑

說句心裡話,就是戲曲這一行太辛苦了,那比如我在山東學習的時候,那第一年去學,就是彈這個柳琴,有時候天一冷了,有節奏跟不上的,那師父就是走到(跟前),就是扇你一耳光,揍的掉眼淚說實際話。雖然說當時捱打,心裡也很委屈,那畢竟是十來歲啊,但是現在一想起來呢,取得了成績之後,我還是從內心感謝我的老師。

【解說】在文化館的排練廳裡,十幾位演員因共同的愛好聚在了一起,他們或排練、或討論……但這些演員中,年齡最小的也有50多歲了,這讓他們對於地方小劇種的傳承很是擔憂。

【同期】宿州市埇橋區文化館戲曲社社長 楊松

在我們這個地區,有四種地方劇種,都面臨同樣一個問題,就是在傳承方面的問題。觀眾都是老年人,年輕人沒有;演員也都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沒有,就是面臨人才流失、斷層的問題。在傳承這方面,我們正在努力做這方面的工作,爭取和希望把祖國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心願,也是我們的決心。

劉鴻鶴 安徽宿州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