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樣的原因,讓楚漢之際產生了一個麻木昏睡的社會?

​是怎樣的原因,讓楚漢之際產生了一個麻木昏睡的社會?

六國遺民的復國思想,秦代用民的過於積極,是秦亡的兩個主要原因。

各地起兵叛秦的多是烏合之眾。例如陳勝起兵的基本隊伍就是發遣屯戍漁陽的人,彭越起兵時所領的不過是些強盜與流浪少年、黥布也是強盜頭目,酈商是流氓頭目。《史記》中常常講到這些人到各處“略人”“略地”或“徇地”。所謂“略人”云云就是到各處招募流氓的意思。這些初起的都是流氓集團。在起事的人中,只有項羽、劉邦兩人的兵比較可用。兩人起事的地方(沛與會稽)都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舊地。楚在戰國末期是秦以外最強的國家。各國在亡國的前夕抵抗的能力已經消滅。

​是怎樣的原因,讓楚漢之際產生了一個麻木昏睡的社會?

《楚漢傳奇》項羽

緣故雖然不很明顯,但秦的獎勵戰殺與大規模坑殺降卒恐怕是使列國的青年與壯丁日益減少以致抵抗力幾乎消滅的重大原因。所以五國最後吞併時,秦國反倒不覺特別費力。只有楚國情形不同。李信當初率二十萬人攻楚,為楚所敗。後來老將王翦用六十萬兵才把楚國解決。

可見楚國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六國雖都有散兵遊勇,恐怕只有楚國餘的退伍士卒比較盛多,因為《史記》與《戰國策》中都沒有亡國時楚國軍隊為秦國大批屠殺的記載。在以前二三十年間,秦國的兵力多用在北方,無暇顧到楚國,在別國大受痛創時楚國的元氣仍得保全。所以楚國雖亡,可能的實力還是很大。“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意義雖不清楚,必有事實上的根據。當時的人恐怕都覺得只有楚國將來或有翻身的能力,甚或將秦推倒。所以北方起事的軍隊都不值章邯所領的秦兵一擊,只有楚軍可與秦兵一拼。

​是怎樣的原因,讓楚漢之際產生了一個麻木昏睡的社會?

太史公將這種情形描寫得極為透徹活現: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鉅鹿之戰雖有善戰的項羽為將,但若無比較強悍的兵,也決難與歷來有勝無敗的秦軍相抗。這次戰爭的結果極為重要。當時秦國最大的一支軍隊由章邯率領,駐在鉅鹿附近的棘原,與項羽有過幾次小接觸,都不利。但兩方大軍若背水一戰,勝負正不可知。所以項羽雖已擊破鉅鹿的秦兵,對這支大軍能否應付還是問題。章邯若能敗項羽,秦朝的壽命或能延長下去也未可知。

​是怎樣的原因,讓楚漢之際產生了一個麻木昏睡的社會?

《楚漢傳奇》章邯

章邯與項羽的相拒是歷史上一個緊要的關頭。但最後的結局卻是出乎意外的荒謬可笑。因為後方有趙高作祟,章邯於是不經大戰就帶二十萬的勁旅向項羽投降,併為諸軍的前導向西攻秦。然而項羽對這支強大的秦軍終不敢信任,於是乘夜把它全部坑殺。這是戰國以來最末次的大批坑殺降卒。這支軍隊代表當時秦國實力的主體,從此秦的命運不卜可知。

同時這支軍隊又可說是最後的一支國家軍隊,代表戰國時代所遺留下來徵兵制度下有訓練、有組織的正式軍隊。從此以後,這類的軍隊在中國歷史上就完全絕跡。各地起事的人雖都打著六國的旗號,實際他們誰都不代表,只代表他們自己。軍隊並不屬於任何國家或任何地方,只屬於他們自己。此後的軍隊都是個人的軍隊。軍隊的品格、紀律、戰鬥力等等都靠主帥一人。主帥若肯忠於國家,他的軍隊臨時就是國家的軍隊。主帥若要反抗圍家,十有八九他的軍隊是犧牲國家而擁護主帥的。列國並立時所激盪而生的國家主義到統一之後漸漸衰弱。用六國的名義推翻秦朝,可說是舊日國家主義的迴光返照。

​是怎樣的原因,讓楚漢之際產生了一個麻木昏睡的社會?

《楚漢傳奇》劉邦

在這次的大混亂中,舊的愛國思想就壽終正寢。漢代雖常有內亂,但絕不是由地方愛國思想所推動的內亂。愛國思想本由列國競爭所產生,天下一統之後愛國思想既然源泉枯竭,當然要趨於消滅。同時將當初狹義的愛國觀念崇高化,推廣於天下一統的大帝國,在理論上當然是可以辦到,但實際只有極少數想象力較大、信仰心較深、知識較廣的人或者能瞭解這種大而無外的理想,大多數人對這種觀念根本不產生興趣。愛國觀念中消極的成分較積極的成分濃厚得多。

愛國志士與其說是愛本國,不如說是恨別國。恨惡別國,輕視別國,是愛國觀念的必需條件;要不然,愛國觀念就必漸漸衰弱以至於消滅。秦代與楚漢之際就是中國歷史上這種大轉變的時期。愛國的觀念消滅,愛天下的觀念流產,人民漸多不願入伍,結果就產生了一個麻木昏睡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