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一體,靈肉一體 —-宇宙真粒子論連載

三、物質與精神——密不可分的物之一體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 —-宇宙真粒子論連載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 —-宇宙真粒子論連載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 —-宇宙真粒子論連載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 —-宇宙真粒子論連載


心物一體,靈肉一體 —-宇宙真粒子論連載


歷史上有很多“唯心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他們都是頗具影響的世界級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堅持自己的發現,進行著艱苦的思考,在物質與精神孰先孰後的認知中絞盡腦汁,在唯心唯物的風口中互相攻訐,但最終又不了了之。其實——物質與精神本身是一體的,是不能絕對分開的。本講的新心物一體觀是解讀這一問題的鑰匙。

新心物一體觀

在粒子宇宙觀和物質進化觀建立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行關於意識與存在、物質與精神關係的深入探究,這一探究可以打通曆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壁壘,從而更深刻地認識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為了與舊心物一體觀點相區別,我們把這一探究闡明的觀點稱為新心物一體觀。

一般說來,唯物觀認為: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存在第一,意識第二,因此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反映論,闡明認識的方式。唯心觀認為:意識第一,存在第二,意識決定存在,因此有神創世界說,闡明世界從哪裡來。這兩種觀點,自古就有爭論,而且在特殊時期還水火不容。所以,搞清其中的癥結對統一思想認識,建設和諧人類共有精神家園很有積極意義。

實際上,如果我們通過細心地考察,可以發現,心物是一體的。在意識進入高級階段後,物之存在激發心之意識,意識功能反映物之存在。

意識指人的大腦功能,認識能力。存在決定意識,也既自然界的物質存在決定了人的意識功能、認識能力,是意識的基礎。沒有存在,就沒有意識。

這裡的關鍵,是要正確理解“存在”的含義。傳統的存在觀也即客觀實在只侷限於所謂的物質世界(客觀世界),並把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對立起來,這樣就很難實現主客的統一,很難接近世界的真相。粒子宇宙觀和物質進化觀為我們打開了主客之間的通道。根據物質進化觀和粒子宇宙觀,我們可以推出“存在”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以質體來體現的客觀存在,如所有的顯形物質;二、以性能來體現的客觀存在,如所有的現象規律。如上兩點都屬於客觀實在,兩者兼於一身。這種客觀實在既包括物質的形體,也包括物質的運動及其特性;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性能)的;既包括自然物質運動,也包括社會以及思維運動;三、以人來體現的客觀實在。人是一種客觀存在,同時又是主觀載體,是主觀實在、存在的前提,是意識的生產者,是通過思維器官、思維活動產生思維結果的主體。意識是思維器官的功能,既是一種客觀存在,又是主觀的寓所。兩者兼於一身,反映著物質世界的高級性。

在這裡,人是存在與意識的最完美的結合體,是自然物質運動的最高花朵,是自然物質進化運動高級階段的產物。他的特性,一是具有複雜高級精密的體質結構包括各類器官和神經的完美協調的共處一室,共同完成著生命的傑作;二是具有高超神奇的靈性、感受性、表達性,能動性,也即意識。它和肉體生命互為一體,將生命提升到一個超凡脫俗的高度,並自覺擔負起反思其祖、反思自然、反思自身為宇宙開靈賦美的重擔。不僅觀照出以質體來體現或以性能來體現的所有客觀實在(傳統的客觀實在只承認質體,不承認性能,所以只好將意識與存在對立起來),而且也觀照出人本身——大腦思維功能及其思維成就。這是一種感恩和報恩,是物質進化運動進程中的最輝煌最驕傲的事件,也是人類最快樂最幸福最偉大的壯舉。在這個進程中,人的大腦及其物質的神經同時也是思維意識的機體(載體)。思維意識的活動,是這一機體的功能。就像物質與運動一樣,兩者異名同謂,實為一體,不可分割。機體和功能的存在是同步的,是相互依存的。

但是,大腦的思維功能也即意識究竟是怎樣意識到它之外的一切和它本身的呢?當然是應當先有這之外的一切和它本身。從這個角度說,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映存在。這是正確的。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本意。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