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只有站樁,輕、重如何從試力中認知?

站樁,靜立不動,專心感受空氣,設假想敵,以養觸覺靈敏,知意中敵用力之輕重。

試力,動而行緩,綿長不絕,於筋舒意遠中感力之輕重愈深。

練拳,不只有站樁,不是炫耀會多少架子、動作,就懂拳了。

懂不懂拳,要看有沒有理解、體認拳的實質,如輕重、緩急、長短、起伏等等,這些均為構成物質的要素,可謂拳的實質。

體認勝過理解,方為真懂拳,現在是信息社會,誰都能照搬他人觀點說兩句。

練試力,知輕重;很難從外形上模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推手為雙人試力,搭手輕為搭虛點,搭手重為實點,世人多知輕而不知重,知重而不知輕,鮮見二者兼備者。

所謂輕、重,指的是我和意中敵小臂相搭接觸的力量大小,有本身鬆緊因素在內,但主要是關注在敵我接觸的力量反應上。

單人試力,由於沒有真實的對手,一般人很難體驗到小臂皮膚上的輕重感覺,這就需要先感受試力一推一拉的空氣阻力,需要皮膚對空氣的敏銳感應。

簡單舉例:身形側身45度對前方,前後腳丁八步站立,兩手分前後、前(左)手齊於肩胸位,後(右)手略低置於腹前,腿微曲,整體含蓄待發。

蹬後腿,身體前催,前後手有一定的阻力感,想著有人推著你,你要克服阻力向前,回拉時亦然,也有同樣阻力,需要克服回拉,前、後行跡轉折處不許力有中斷,力如抽絲、綿綿不絕。

力量、速度,都要均勻、舒緩。

這種克服阻力的試力,可謂搭手知輕重的重,我隨時都要克服阻力。

試力中的小臂、手,想的是用力之重,逆阻力而行。

這種逆阻力練法,開始可以體認較輕,隨功力日深而漸重,最後有極大的阻力,需要用相應大的力量克服之,以達到增力的目的。

一般人練到這就完了,不知道試力還有伸手感應用力之輕。

有重無輕,勢必在實戰中,易被人順勢借力而被動。

有重無輕,不符合宇宙大道的矛盾辯證。

體認輕,要順著假想阻力走,別頂著。

比如丁八步站立式如前,前推的時候,要想著有力量在前面拉扯著我,我順著拉扯勁兒前行;圓轉回行的時候,有前面的力頂著我,我抵抗式的回行。

順著拉勁前行,頂著推力後撤;不跟意中外力較勁;這就是試力用力之輕的練法。

養成這種搭手輕的習慣,推手、斷手時,對方借不著我的勁兒。

以上兩種試力有關輕、重的練法,都很重要,可以任意轉換,輕、重隨意。

很多人不練試力,不知道為什麼而試,更不知輕、重怎麼練,可惜了。

以至於推手、斷手一味地跟人頂牛較勁,還覺得挺能耐。

站樁知輕重,只是練拳邁出的第一步,需要試力的進一步體認,逆力而行還是順力而為,裡面有大學問。

圖為我的授業師父,國際大成拳研究會會長、中國大成拳總會名譽主席和振威先生。

練拳不只有站樁,輕、重如何從試力中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