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春秋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等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在春秋历史的大舞台上竞相登场,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激动人心的时代大戏。同时春秋时代也是一个美人如云的时代,西施,郑旦,毛嫱,夏姬,骊姬,赵姬,齐姜,庄姜,文姜,宣姜等众多绝代佳人使得原本只有灰色烽烟的乱世春秋纷呈异彩,绚人眼目,令人难以忘怀。

齐僖公之女——美人宣姜,一位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就是春秋异彩中十分靓丽的一笔。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文姜作为春秋大国齐国国君的女儿出生高贵自然是不用多说的,仅仅是从门第出身这一条,文姜就成为了当时众多王孙公子梦寐以求的对象,谁不想攀高枝呢?何况是齐国的高枝!然而,文姜不仅家庭条件好,自身的条件也是一流的,无可挑剔的!《诗经•郑风•有女同车》里这样描述她: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也许正是由于高贵的出身,绝代的容颜使得她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优越感,继而养成了自由不受约束的奔放性格。在那个无论男女婚姻都要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春秋时代,她特立独行的坚持自主择偶,公然像一名郑国公子表白,求婚。在人们惊讶之余,引来的是无数王孙公子羡慕嫉妒的纷纷议论,郑国公子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得到像文姜这样出身高贵,容貌绝美的一代佳人的青睐?然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位郑国公子竟然公然否认了文姜的表白,拒绝了她的求婚!只撂给了文姜一句话:“你太优秀,我配不上你!”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这一句话不要紧,直接就引起了春秋时代一次巨大的舆论风潮。出身高贵,容貌绝美的齐国公主竟然被公然拒婚,当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恶果,此言一出,风传天下,文姜几乎沦为了天下人的笑柄,成了父母教育未婚女子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面典型。文姜虽然性格奔放,但作为齐国公主,她又怎能忍受得了被自己心爱的人公然侮辱的耻辱呢?在饱受屈辱之后,在巨大的舆论风潮中,文姜一病不起,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只因齐僖公延请名医,精心护理才使得文姜保住了一条命。这次大病好了之后,其将变得更加奔放自由,不受束缚,她为了治愈求婚失败的创伤,竟然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后来的齐襄公)相恋相爱。这一场不被世人认可的畸形恋又将文姜推上了风口浪尖,为了掩盖齐国王族的丑闻,齐僖公不得不想方设法尽快将齐姜嫁出去。正在齐僖公为文姜的婚事闹心之际,鲁国国君鲁桓公向齐僖公求娶文姜,于是齐僖公顺水推舟,把自己这个不省心的女儿嫁给了鲁桓公。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鲁国是春秋时期最正统的礼仪之邦,由于受礼仪文化的熏陶,文姜自由奔放,不受束缚的性格有所收敛,安分守己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十八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国君之位向周王室提出了迎娶周氏公主的要求。当时的周王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子,但其地位远远不如齐国国君,无论出于何种考虑与齐国结亲,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周天子欣然同意了齐国国君齐襄公的求亲。根据当时的风俗,诸侯成婚大典需要周公的后人来主持,而鲁桓公正是那个最适合的人选。由于夫君的关系文姜终于得以和鲁桓公一道,踏上阔别已久的家乡,见到朝思暮想的情郎兼兄长。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故地重游,故人重逢,在失去了礼仪制度的束缚之后,文姜被压抑了许久的奔放感情再次泛滥,而此时的齐国国君齐襄公竟然也抛开人伦纲常,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朝欢暮乐,抵死缠绵。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文姜和自己哥哥齐襄公的丑事终究还是被鲁桓公发现了。面对强势的齐国与不可招惹的齐国国君,鲁桓公决定带文姜归国,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就此息事宁人。这个作法已经够窝囊的了,没打没闹的只是领着自己的老婆灰溜溜的回家了,你们还要怎样啊!可是不行,文姜不想走,齐襄公也不舍得自己的情人妹妹走。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个斩草除根永绝后患。齐襄公这次动了杀心!为了除掉碍眼的鲁桓公,齐襄公安排了一场鸿门宴。酒席宴上把鲁桓公灌得大醉,又安排自己的心腹公子彭生将鲁桓公抱上车,让彭生趁机折断鲁桓公的肋骨,鲁桓公就此一命呜呼!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直到齐襄公死后,文姜才恋恋不舍的回到了鲁国,并在鲁国终老余生。回望文姜的一生,是真真正正潇潇洒洒轰轰烈烈的一生。她不受礼教的束缚,自由奔放,随心所欲的追求自我的真爱,尽管她曾因此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受天下人的不耻和唾骂,但无论如何她活的真实,活得快乐!

美人文姜:春秋时代随心所欲地奔放女郎。


参考《史记》《中国民间故事选》《诗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