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目錄:

第71章 楊巨源

第72章 武元衡

第73章 崔護

第74章 常建

第75章 張籍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第71章 楊巨源

詩人名片

楊巨源(755—約833)

字號:字景山

籍貫:河中(今山西永濟)人。

作品風格:蒼渾勁健、清婉柔美

個人簡介:貞元五年(789)進士及第,歷任秘書郎、太常博士、虞部員外郎、鳳翔少尹等。長慶四年(824),辭官。他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賈島等人交好。《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城東早春①

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②,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③,出門俱是看花人。

【注】

①城:指京城長安。

②詩家:詩人。清景:清麗的美景。

③上林:即上林苑,是皇帝的御花園,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建於秦代,漢武帝時擴充,為漢宮苑。這裡以此代指京城長安。

這首詩大概作於楊巨源在京任職時期,詩人在詩中描寫了早春景色,表達他對春季熱愛之情。

“詩家清景在新春”,寫詩人在城東遊玩時對所見早春景象的讚美。這句的意思是,詩家們所喜愛的清麗景色,正在早春之中。言外之意就是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人的詩情。“清”字,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明麗,也表明春色才剛剛顯露,還沒能引人注意,體現了一種清幽的環境美。

第二句緊承首句,對早春環境作具體描寫。“綠柳才黃半未勻”,這句對柳的描寫極為細膩,如果籠統地說春天柳綠,也就引不起讀者的注意,詩文也就流於平淡了,而詩人抓住“半未勻”這個細節,使人好像看到了柳枝上剛剛冒出的嫩黃柳葉,那麼清新悅目。這不僅突顯了“早”字,而且把早春柳樹的嫩柔姿態生動逼真地表現了出來。早春時節,乍暖還寒,百花還沒有開放,而只有柳枝上的新葉,提前展露,充滿無限生機,這樣清新的美景怎麼不讓人喜悅呢?

接著詩人轉筆設想春季花團錦繡的景色,用芳香濃豔的花色反襯早春的清麗。繁花似錦,遊人密集,花熱鬧地開放著,人喧鬧地賞花,到處是一片喧譁,而這樣的景象,已顯尋常。而不為人察覺的早春新綠,清新可人,更讓詩人喜愛。

這首七言絕句,格調明快清新,充滿情趣,詩人感覺敏銳,善於捕捉和描繪典型環境,讓人耳目一新。

後人點評

趙□《因話錄》說他“詩韻不為新語,體律務實。”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第72章 武元衡

詩人名片

武元衡(758—815)

字號:字伯蒼

籍貫: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

作品風格:瑰奇豔麗

個人簡介:建中四年(783)及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等。元和二年(807),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十月封臨淮郡公,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元和八年(813)年復任宰相。因主張削藩,為藩鎮忌恨。元和十年(815),被淄青藩帥李師道遣刺客暗殺。《臨淮集》十卷,《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贈道者

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

若到越溪逢越女①,紅蓮池裡白蓮開。

【注】

①越溪:指西施浣紗的地方。越女:指西施。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形象,流露了詩人的傾慕之情。

“麻衣如雪一枝梅”,“麻衣如雪”,出自《詩經·曹風·蜉蝣》,這裡借用來表現女子衣服的潔白。形容完女子的衣裳之後,詩人又用高潔的白梅來比喻女子的姿態。“笑掩微妝入夢來”,其中“微妝”,指淡妝。“笑掩”,描繪了女子含羞微笑的動作。這樣一個一身雪白衣裙,掩面含笑的美麗女子姍姍而來,進入了詩人的夢中。

詩人從甜蜜的夢中醒來,不禁心潮盪漾,難以平靜,他還在回憶著夢中的女子,詩人彷彿看到那個女子走到了越溪邊,走進了一群穿著紅衣的浣紗女中間,好像紅色蓮花中突然綻放了一朵潔白的蓮花,風姿綽約,清新華美。詩人把女子形象地比喻成了白蓮,白蓮和美麗的女子相互映照,更顯出了女子的優美。

這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女子的神韻,後兩句寫的是女子形態,層次清晰,描繪細膩。前兩句是詩人在夢中的所見,而後兩句是詩人的想象。因而整首詩都蒙著一層如夢似幻的美麗。詩人成功運用了比喻手法,先後把女子比喻成“梅”、“白蓮”形象生動,讓人印象深刻。整首詩的意境優美,充滿了詩人對女子的追慕的感情。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第73章 崔護

詩人名片

崔護

字號:字殷功

籍貫: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

作品風格:精練婉麗

個人簡介:崔護貞元十二年(796)進士及第。大和三年(829)任京兆尹,後又任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全唐詩》存詩六首。

題都城南莊①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②。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③。

【注】

①都:都城長安。

②人面:指詩中姑娘的面容。第三句中的“人面”也指的是這位姑娘。

③笑:古人以花開為笑。

人面桃花

據傳崔護舉進士下第,在清明日,獨自遊都城南,看到一個很大的莊園,花木叢生,寂靜好像沒有人。便向前敲門,敲了很長時間後,終於有個女子開門請進。女子美麗動人,崔護以言挑之,女子不說話,崔護便辭去。等到第二年清明,崔護忽然想念這位女子,便又去了那個莊園,只見大門緊鎖,他便在門上寫下了這首詩。是否有此事,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這對理解詩文有所幫助,故概述。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寫詩人遇到美女的過程,詩人抓住了女子開門的一瞬,所看到的美女的容貌。門漸漸打開,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出現在了詩人面前,兩人含情脈脈、還未言語時的情景彷彿就在眼前。“人面”和“桃花”相映成輝,襯得女子更加美麗動人。這開門間最動人的一幕,喚起了讀者對詩人這次豔遇前後情景的美好聯想。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兩句寫詩人再次尋女不遇。又是一個柳綠花紅、陽光明媚的春季,門戶依舊,可是,那美麗的女子面容卻不知道哪裡去了,只有桃花依然在春風中含情帶笑。這盛開的桃花不禁又引起詩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引發了詩人物是人非的感傷。“依舊”二字,流露出了詩人無限悵惘之感。

這首七言絕句,以“人面”、“桃花”貫串全詩,通過“去年”和“今日”不同情景的對比,把詩人兩次經歷中的不同感想,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雖然這首詩寫一次豔遇,還帶有一點奇幻色彩,但是,其中表達出來的感情很有典型性,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經歷:偶遇到美好事物,當時沒有抓住,而自己在去有意追尋的時候,卻又失去了。所以,這首詩成為了廣為人們傳誦的名篇。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第74章 常建

詩人名片

常建(708—約765)

作品風格:靈慧雅秀、輕雋幽玄

個人簡介: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曾任盱眙尉,仕宦不得意,辭官隱居武昌樊山(即山西)。其詩題材多為山水寺院。有《常建詩集》一卷,《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宿王昌齡隱居①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②。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③。

餘亦謝時去④,西山鸞鶴群⑤。

【注】

①王昌齡:盛唐時著名詩人,字少伯,和常建是同榜進士。隱居:指隱居之處。

②隱處:隱居的地方。

③藥院:指種芍藥的庭院。滋:生。

④謝時:擺脫世俗之累。

⑤鸞鶴群:和仙人的禽鳥為伍。

宿王昌齡隱居

王昌齡和常建是同榜進士,王昌齡曾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常建曾任職盱眙(今江蘇盱眙)尉,和石門山隔淮河而望。常建辭官返武昌樊山時,大概渡淮淮河就近去石門山一遊,並夜宿王昌齡隱居處。這首詩就是寫詩人夜宿時所見思。

首聯寫王昌齡隱居之處。“清溪”水從石門山深處流出,見不到源頭。王昌齡隱居的地方就在石門山上,遠望去只看見一片白雲。“白雲”在古代被用作是隱者居所的標誌,代表著隱者的是高潔超凡。而詩人沒有寫層層白雲而是隻見一朵雲彩,這就更顯隱者的清高。

中間這兩聯寫了詩人夜宿王昌齡隱居處的所見所感。王昌齡所居之地,指有一座小小的茅屋,可見王昌齡隱居生活的清貧。茅屋四周種著松樹,鮮花,藥草,由此可見,王昌齡雖然身居幽僻的地方,但是,卻不孤獨,熱愛生活,陶醉於大自然中。常建夜宿此地,抬頭明月透過鬆林,灑下輕柔的光輝,好似脈脈含情。那明月還不知道今夜茅屋中換了主人,依然多情地灑下月光來陪伴主人。“君”指王昌齡。“猶為君”既暗指王昌齡不在,又突出表現了隱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本是孤獨的,但抬頭見到窗外隱約的花影,別有一番情趣。在院中散步,發現王昌齡養的藥草長得很茂盛,卻滋養了青苔。這表明主人不在已經很久,也細微地流露出一種惋惜和期盼的感情。

最後一聯寫詩人歸隱的志向。表示與“鸞鶴”為伴,隱逸終生。這裡“亦”字,用得很妙。其實,當時王昌齡已經不再隱居,登上了仕途之路。這“亦”字是常建故意說學王昌齡歸隱,藉以婉轉地點明規勸王昌齡堅持初衷歸隱的主旨。

詩人筆調簡潔明快,描寫了一個清幽的夜景,然而夜色中美麗的景色,都是為詩人最後勸諷王昌齡蓄勢,景中寄託著詩人深沉的情感。主旨含蓄,情感表達曲折委婉,發人思考。

後人點評

宋人劉辰翁:清深沉冥,不類色相,景同意別。(《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卷四)

題破山寺後禪院①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②,但餘鐘磬音③。

【注】

①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郴州刺史倪德光施捨宅院改建成的。

②萬籟:自然界一切的聲音。籟,能發出聲音的孔。

③磬(qìng):古代一種打擊樂器,通常由玉、石製成。寺廟裡用鐘磬作為誦經、齋供時的信號。

題破山寺後禪院

這是一首山水詩,寫詩人清晨遊寺後禪院時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幽美的山景和古樸的寺廟,抒發了詩人隱逸興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清晨登上破山,進入興福寺,此時,旭日冉冉升起,陽光灑落在山林間。詩人沒有說“深林”,而是說“高林”這個充滿禪意的詞語,暗頌禪院。烘托了充滿禪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後,詩人穿過寺中竹林間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看到講經誦佛的禪房就在花木深處。“竹徑”、“禪房”都是高潔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靜的氣氛。這是一個多麼高潔幽美的環境啊,這不禁令詩人心情舒暢,陶醉其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人抬頭仰望寺後的青山在陽光照射下,越發生機勃勃,鳥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歌唱。走到水潭邊,只見潭水清澈,倒影著周圍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著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塵雜念頓時消失殆盡。“悅”和“空”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直接表達。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詩人此刻靜靜地站在潭邊,周圍的所有聲音彷彿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鐘聲,發出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空靈純淨的境界。詩人欣賞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卻塵世的意境,都表現遁世絕俗的情趣。

這是一首五律詩,其重點用樸素的語言,巧取意象,創造出了禪院中禪意的幽靜氛圍。語言平實樸素。寄情於景,景中含情,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後人點評

劉辰翁形容其詩“情景沉冥,不類著色”(《唐詩品彙》)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第75章 張籍

詩人名片

張籍(約766—約830)

字號:字文昌

籍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作品風格:深秀古質

個人簡介:貞元十五年(799)舉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秘書郎、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官終國子司業,後人又稱其張水部、張司業。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最擅長寫樂府詩。其詩多反映社會環境和人民的疾苦。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有《張司業集》八卷,《全唐詩》編其詩五卷。

節婦吟①

張籍

君知妾有夫②,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③。

妾家高樓連苑起④,良人執戟明光裡⑤。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⑥。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注】

①節婦:指有節操的女子,尤其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吟:一種詩體名。

②妾:古代婦女對自己謙稱。

③羅:質軟有稀孔的一類絲織品。襦:短衣、短襖。

④苑:帝王和貴族遊玩、打獵的園林。

⑤良人:丈夫。戟(jǐ):一種古代的兵器,該兵器結合戈和矛的形狀,具有勾和刺雙重功能。明光:明光殿,這裡指皇宮。

⑥事:服事、侍奉。擬:打算。

節婦吟

中唐時,藩鎮割據,各藩鎮之間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官吏或文人,擴大自己的政治集團。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身兼數職,其權勢讓人望而生畏。張籍是韓愈弟子,和韓愈一樣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割據。這首詩便是為拒絕李師道的引誘而寫作品。詩人表現上寫男女情事,實際委婉地拒絕了李師道的請求。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開篇兩句說,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要贈我明珠示情。這不是君子所為,語氣含有婉辭和中帶微辭,含有責備意味。這裡的“君”,暗指李師道,“妾”是自比,直接指明李師道別有用心。

緊接著詩句一轉,詩人說道“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意思是感謝你一片心意,雖然你的行為不合禮法,但還是把明珠記在了衣服上。詩人好像對李師道心懷感激之情。

然而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寫到自己家裡很是富裕。“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意思是我家裡的高樓和皇帝林苑相連,我的丈夫是執戟守衛明光殿的武士。古代常常把君臣的關係寫成夫婦關係。詩中暗喻自己是朝廷的大臣。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緊接兩句表現矛盾心情。開始是安慰對方,感謝對方一片心意,後一句又強烈地表明自己心志,誓與丈夫同生共死。情感激烈。

最後兩句表示婉拒,“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眼含熱淚送還了明珠,後悔相逢太晚,情誼深沉,言詞委婉,但表意堅決。

這首詩行文跌宕起伏,細膩生動地刻畫了詩人矛盾的心理。言辭合乎情理,表達委婉含蓄。

後人點評

白居易賦詩頌張籍:“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張籍古樂府詩》)

猛虎行①

張籍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②,長向村家取黃犢。

五陵年少不敢射③,空來林下看行跡。

【注】

①《猛虎行》:樂府古題,屬《相和歌·平調曲》。

②窟:老虎洞穴。

③五陵年少:泛指豪俠少年。武陵,指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分別是長陵、陽陵、安陵、茂陵、平陵。當時富豪權貴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後人在詩文中常用五陵代指富豪子弟居住的長安。

這是一首寓言詩,詩人借寫猛虎禍害村民的情況,比喻社會中猖獗的惡勢力,啟發人們認識現實。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開篇點出猛虎居住的地方,表現猛虎猖獗的樣子。猛虎本來出沒於幽暗的深山密林之中,而這裡的猛虎竟然在白日裡繞村而行,比喻惡勢力依仗權勢,為所欲為。這兩句統攝全文,下文具體描寫猛虎的兇惡殘暴、膽大妄為的行動。

“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天到傍晚,猛虎獨自在大道上抓捕食物,山中的麋鹿動物都不敢發出半點聲音。這不禁讓人們想到一些惡勢力包圍城池大肆殺戮,城中百姓日日戰戰兢兢、忍氣吞聲。

“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這比喻了社會上惡勢力相互勾結,官官相護,利用裙帶關係,形成大集團,稱霸一方的社會現象。

猛虎肆虐,危害百姓,受害最嚴重的當屬最靠近虎穴的山村,“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黃牛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猛虎經常吃掉小黃牛,這給百姓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農人很難耕地,那麼,收穫之事就更不用提了。這比喻惡霸不僅劫奪財貨,而且還要斷絕百姓的生路,這是何等的殘暴。

“猛虎”禍害如此之大,使百姓不得安寧,民不聊生。那麼為什麼不剷除猛虎呢?可惜“五陵年少不敢射,空來林下看行跡。”寫了猛虎作惡多端,就連善於騎射的武陵豪俠都不敢招惹老虎,只是來林下看看它們的行蹤。這實際上是諷刺朝廷養虎遺患,故作姿態,掩人耳目,沒有實質性的作用。“空來看行跡”,具有強烈的嘲諷意味。

這首七言古詩,刻畫鮮明,真實生動,寓意深刻,發人深思。

沒蕃故人①

張籍

前年戍月支②,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注】

①沒:失蹤。蕃(bō):指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

②戍:指出徵。月(ròu)支:又稱月氏,漢西域國名。這裡借指吐蕃。

沒蕃故人

這首五律詩是詩人為悼念一位在戰場上生死不明的友人而作。詩人在詩中描繪了的悲慘環境,同時也表達詩人對陣亡將士的沉痛哀悼。

“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開篇兩句開門見山,簡潔地概括了戰爭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最後的結果。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自從那場戰爭之後,吐蕃和大唐就斷絕了往來,詩人的朋友也參加了那場戰爭,生死未卜。“斷消息”,一語雙關,既指兩個政權之間斷了往來,也指詩人和朋友之間失去了聯繫。“長別離”三字,表達了詩人對和朋友別離的無限痛苦心情。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描繪戰爭結束後,戰場上悲慘的景象。殘破的軍帳和戰旗任風撕扯著,雖然,詩人只是描寫軍殘旗,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刀槍血流成河,屍體橫七豎八遍佈戰場,到處都是血跡。而在這樣無人煙的地方,只有一匹馬回來找尋它的主人。“一匹馬”的到來襯托了這裡死寂的悽慘場景。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此時,詩人又想起了他的朋友,想要祭奠,又心一絲希望,希望朋友還活著,無限的悲痛之情,在此時的希望中體現了出來。

全詩語言質樸,感情悲苦,同時詩人藉此也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之情。

後人點評

唐人張為: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張籍“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詩人主客圖》)

秋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①。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②。

【注】

①意萬重:形容想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②行人:捎信的人。開封:把封好的信又拆開。

這首詩通過寫向家裡寄書信這個片段,細膩真實地表達了在外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洛陽城裡見秋風”,第一句點出了遊子所在地點和當時的季節,遊子作客洛陽,天氣已經轉涼,瑟瑟的秋風不時吹起。秋風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但是,春風可以吹綠大地,那麼,秋風也能吹落樹葉,把世界染成秋天蕭條的秋色。雖然風無形,但它的影響卻處處可見。漂泊他鄉的遊子,見到這樣淒涼蕭瑟的秋景,不免產生孤寂的愁緒,進而勾起他對家鄉和親人的綿綿思念情懷。這平淡的“見”字,卻蘊含深刻,使人產生無限的聯想,勾起種種情感。起句平實,卻含蘊深沉悠遠。

“欲作家書意萬重”,心中思念親人,而又不能回家,就只好寫家書寄託自己的思念之情。這就這就給本來已經很強烈的思鄉情又籠上了一層失落的傷感,情緒也一時難以平靜,思緒也變得複雜煩亂起來。“欲”字,用得非常妙,生動地展現了寫家書時的情景:詩人提筆欲寫,心中又是千頭萬緒,種種思念之情奔湧而來,有很多的話要說,有很多的思念要表達,但一時不知從何下筆,不知道怎樣表達,愁思苦相,猶豫不決。“意萬重”這三個抽象的字眼,也因“欲”字這一蓄筆,變得形象具體了。

詩人接下來沒有說寫書信的具體過程,直接跳到將要發送家書的場景。“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因為“意萬重”,所以,擔心書信內容沒有寫全,又因為“行人”即將出發,所以,匆忙之間又無暇細想。這生動地刻畫了遊人的矛盾心情,這也自然流露出了遊人深沉的思鄉情,最後,書信已經封上了,似乎這個片段就到此結束,但當捎信人就要走的時候,遊子卻突然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真切地刻畫了遊子當時的心理。其實,詩人這個舉動是自我安慰,但這表明了遊子對這封信的重視程度,擔心會落下內容,也許只是隻言片語,也會使遊子心情鬱悶,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的思念是多麼的深切。也許遊子真的落下內容,也許是遊子太重視而引起過度敏感,書信已經檢查好多遍了,根本沒有落下的東西。這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遐想空間,韻味悠遠深沉。

這首去七絕詩截取生活中尋常的畫面,寫出了廣大遊子的真實感受,非常具有典型性。語言樸素自然,感情真摯樸實、深沉厚重,結尾耐人咀嚼。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二. 楊巨源 武元衡 崔護 常建 張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