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幸災樂禍”現象的心理學解讀


目前全球各國都紛紛陷入疫情的災難之中。然而在很多人驚恐不安、痛不欲生的時刻,另外的一些人卻是喜上眉梢、鼓掌相慶的時分。我們來看幾則米國確認人數突破十萬時,中國網上的跟帖:

“米國第一!這個世界第一一定要拿穩,看好你們,加油!”

“看到米國的今天不知道為什麼心情特別好!好久沒這麼心情好了!”

“真不該幸災樂禍。但我就是感覺舒適怎麼辦啊?”

“小編太給力了!數字更新很及時啊!我每天要看數據幾十次啊!半夜三更不看幾次都睡不著啊……”

…….

從理性上看,疫情是人類共同的災難,“幸災樂禍”不是“政治正確”的。但是,從很多人真實的心理上,這種現象又是真實存在的。前幾個月,在中國經歷新冠肺炎的災難打擊時,西方很多人一樣是隔岸觀火、說三道四、心花怒放的。可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現象。

“幸災樂禍”這一心理,專業的心理學是如何解釋的呢?

中國心理學者張繼軍先生(利益心理學創立者,著有《砝碼與天平——利益心理學的數學模型》(美國學術出版社出版)這樣給出答案:

“每個人都是為‘利益’而活著的。人與人的關係,既可能是利益共同體,也可能是利益競爭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人獲得了利益,可能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利益。而他人失去了利益,往往代表著你獲得了利益。所以‘幸災樂禍’是自古掩藏在人類心理基因中的一種本能。”

“如果對方是對手或者敵人,‘幸災樂禍’的表現則會更加顯著。比如在古代皇子間的皇位爭奪中,就特別明顯,這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就有很深刻的體現。”

《砝碼與天平——利益心理學的數學模型》書中,在“利益變化性定律”中,有這樣的論述:

利益因立場而變:對我有利的事,則對敵人為不利;對敵人有害的事,對我則為利益。“親者痛”的事,則“仇者快”。他人的禍,可能是當事者的樂,人們管這種心理稱為:“幸災樂禍”。這些都是利益因立場不同而不同的辯證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