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文件一銀元38斤,曾經準備用來重新造紙,現今成了珍貴文物

這批文件一銀元38斤,曾經準備用來重新造紙,現今成了珍貴文物

中國古代有句俗語,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其實這裡面很有道理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證實、驗證過,而不是人云亦云,造成主觀判斷錯誤,而做出某些錯誤或傷害到別人的事,如果把這句話用在歷史中,是指經過證實、考究的事物等等。

這批文件一銀元38斤,曾經準備用來重新造紙,現今成了珍貴文物

而曾經就有西方某些學者把,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句話用來“反擊”我國,認為我國大夏朝很有可能不存在,但不得不說還真沒有多少能用來證明的東西,雖然我國人民對國家歷史悠久從未有懷疑,但沒有充足的史料、遺蹟、文物作為佐證,成為它國學者反擊的理由。

而在我國曆史上,也曾有過這麼一件類似的事情,明知道卻無能為力,比如清名內閣大庫檔案事件,是清朝初期政府為了編纂明史,就派出大量人員蒐集,明朝期間發生過的事件編纂成書,同時清朝遷都京城後,也把清朝編纂的史籍一同收錄到內閣大庫檔案中,在古代封建時期不可避免的產出大量史冊,到了後期簡直堆積如山,清朝的內庫本身是明朝文淵閣改建的。

這批文件一銀元38斤,曾經準備用來重新造紙,現今成了珍貴文物

由於年代久遠,內閣已經滲漏坍塌房梁甚至出現腐朽,很難再重新修繕,面對越來越多的資料書籍,只能在新的書籍塞進庫房前銷燬舊的書籍,尤其清朝後期國庫空虛,就連修補內閣都撥不出銀兩,有官員就想把內閣中的資料全部銷燬,但皇帝並未同意最後只銷毀了部分,宣統年間更是沒人願意管理內閣了。

這批文件一銀元38斤,曾經準備用來重新造紙,現今成了珍貴文物

清政府統治滅亡後,當時的歷史研究部門負責接收內閣的文件,恰巧被學者羅振玉發現這批文件的珍貴,就把這批文件送到國子監博物館收藏,但博物館並沒有財力接收保管這批資料,做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法~~變賣內閣檔案,當時是按斤算的,15萬斤換到了4000塊銀元,文物販子接受後發現,並不像曾經那樣只要出自宮廷,總會發現些有價值的東西,文物販子打算拿來重新造紙。

這批文件一銀元38斤,曾經準備用來重新造紙,現今成了珍貴文物

學者羅振玉聽聞消息,變賣了家財還借了不少錢,才把這批檔案收回手中,卻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保管這批檔案,就把檔案轉手資深收藏家李盛鐸,這批檔案才真正得以“安穩”起來,但因為一事這批檔案還是流落國外,蔣當年兵敗不得不逃時,竟然沒有忘記把整批文件一塊擄走,如今臺灣故宮博物館就收藏了這批檔案,整理編輯後是如今研究明清歷史重要資料。

這批文件一銀元38斤,曾經準備用來重新造紙,現今成了珍貴文物

雖然想查閱必須去臺北,但是不減它的珍貴,這批資料如今被稱為中國四大文化遺產之一。當年這批資料幾經週轉,仍然不可避免遭到損失,最危險也是最不值錢時,15萬斤只換4000銀元,相當於一銀元38斤,怪不得當初沒人願意管,幸運的是這批珍貴無比的資料保存下來了,不會再出現像大夏朝的情況,有資料可以作證中國歷史的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