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這是搜狐文化第52期書單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2020年“地球一小時”官方海報

過量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目前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提倡於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六,全球家庭及商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表明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2020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定在3月28日20:30,“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願你我在生活中付諸更多行動,一起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美]威廉·諾德豪斯 《氣候賭場:全球變暖的風險、不確定性與經濟學》 梁小民譯 東方出版中心 2019年9月

全球變暖已成既定事實,這將對人類生存造成哪些負面的影響?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這本書中,他指出人類已進入“氣候賭場” ,正在搖動全球變暖的骰子,但仍有時間轉身走出賭場,改變暗淡的前景。諾德豪斯分析了當今最重要的環境問題,結合福利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國家與區域政治政策,為應對氣候變化建言,但無論提出何種舉措,都有賴於全人類達成更多的共識和更強的執行力。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美]克雷格·羅奇 《電的科學史:從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到馬斯克的特斯拉汽車》 胡小銳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4月

我們每天要按動幾十次電源開關,對電燈、手機、電腦等電器設備的使用習以為常,以至於很少思考電是從哪裡來的,它如何進入人類社會與我們朝夕相伴,又會如何揮動魔法棒變出一個神奇的未來世界。在本書中,你將與眾多名人不期而遇,從雷雨天做風箏實驗的富蘭克林,到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發明鎢絲燈的愛迪生,再到生產特斯拉電動車的馬斯克,他們共同構建起一段跨越兩個多世紀的電的傳奇歷程。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英]伊懋可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4年12月

河南的簡稱“豫”暗示數千年前中原地區曾有成群出沒的大象,可如今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大象幾無立錐之地,它們為何會一步步“退卻”?本書為西方史學家伊懋可對中國4000年來環境史變遷的研究,他討論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壞、戰爭、水利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勾畫出中國環境史的“一幅總圖”,並考察環境觀念、情感、知識和“天人感應”思想及其影響,給出瞭如何理解中國環境史的一種文化視角。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美]伊麗莎白·科爾伯特 《大滅絕時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 葉盛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年5月

自生命誕生的32億年來,地球上共發生了五次物種大滅絕,而《紐約客》記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在親歷全球生態變化後,藉由本書向讀者宣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了!在日益支離破碎的亞馬孫雨林中,在迅速變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圍海域裡,甚至在你家的後院裡——生物的滅絕無處不在。讀完全書十三個故事,也許你就會像科學家一樣漸漸意識到:當前這一輪大滅絕,源頭就在人類自己身上。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美]約翰·R.麥克尼爾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李芬芳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7月

人類自從400萬年前出現之後,便不斷改變著地球環境。到了20世紀,在這世界環境史上相當揮霍而奇特的100年裡,我們改變生態系統的程度、規模與速度均為史上首見,麥克尼爾將這一新變化稱為“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在本書中,他把全球空間作為一個整體,探索人類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改造,並調用國家檔案、國際文件和調研報告等大量文獻資料,為讀者勾勒出一幅20世紀環境變遷的宏大而生動的畫卷。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奧]馬庫斯·艾斯爾/格拉爾德·曼斯貝格/保羅·施萊希納 《人類的足跡:衛星視角下的大地》 後浪 2019年8月

借你一雙“慧眼”,從數十萬米的高空俯瞰大地,讓你看看衛星視角下人類生存環境的急速變化——有動人心魄的美,你會看到冰川上的人跡、沙漠中的綠洲、雄偉的建築輪廓;也有滿目瘡痍的罪,你會看到在各個大洲,人類為開墾與採礦而不斷佔用土地的情形不斷上演。圖片能夠直觀展現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作者期望以這種方式讓公眾在意識到自身改變自然的能力後,也相應地承擔起對未來應負的責任。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英]詹姆斯·拉伍洛克 《蓋婭時代:地球傳記》 肖顯靜、範祥東譯 商務印書館 2017年7月

蓋婭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母。在英國環境科學家詹姆斯·拉伍洛克眼裡,地球本身就是現實中的“蓋婭”,“正如人體是由細胞構成一樣,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有機體”,他相信,活著的有機體為它們的存在創造了最適宜的環境,也因此創造了這個超個體蓋婭,亦即地球,而氧氣濃度、雲的構成、海水含鹽量等,都是生物進程控制的結果。“蓋婭”學說不單是一種關於地球的理論,也為我們個人如何與地球相處指明瞭道路。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法]帕特里克·德韋弗/布翁克里斯蒂亞尼《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新經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年6月

你真的瞭解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嗎?我們以時間和空間為座標,定位200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呈現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翻開這本書有如坐上時光機,親身經歷這顆星球令人驚歎的階段:氧氣曾經是一種毒氣?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人類?巴黎是用貨幣蟲的骨骼建造的?垃圾將匯聚成第七大陸?在這個生態環境屢遭破壞,PM2.5爆棚的時代,讓我們回味地球之美,才能期待一個可以變得更好的未來。

地球一小時:此刻熄燈,為地球發聲 | 知書

[美]羅伯特·黑森 《千面地球》 王祖哲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4月

在美國礦物學會主席羅伯特·黑森筆下,地球46億年的演變就是一幕幕“換臉”的故事——佈滿隕石坑的蜂窩地球、岩漿流淌的熔化地球、汪洋無岸的藍色地球……直到今天生機勃勃的生命地球。黑森提出了“礦物由生物創造”的理論,這種礦物-生物共同進化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地球是太陽系中礦物種類最豐富的星球,也讓我們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他們不只是被動的產物,而是充滿適應和創造力,因為有了生命,地球才變得與眾不同。

(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