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武曌二後的“廢立之爭,太精彩了”!

王皇后、武曌二後的“廢立之爭,太精彩了”!

高宗時,關隴集團的人士在把持政權的時候,對於皇位問題的處理,是頗具深心的。針對皇位問題,他們所做的第一件要事,是定立了燕王忠來做太子。

王皇后無子,故太子問題甚難解決,也正因此,故太子問題方須早行解決。蓋此問題若經久懸則夜長夢多,終必成為紛爭的導火線。而紛爭一起,則朝臣又必將如貞觀十七年太子承乾與魏王泰廢立之爭時的情形,分為黨派。黨派紛爭的結果,由長孫無忌領導著的關隴集團的勢力,不一定就能得到勝利,萬一失敗,則其權勢也一定要隨之瓦解。為保持權勢計,他們當然會看清這個問題實是面臨著的最迫切的問題。

他們一眼掃射下去,燕王忠便成了那目光中的奇貨。原來燕王忠是高宗的長子,他的生母劉氏是微賤的後宮。就名義來說,正宮王皇后既然無子,則其他諸庶子自應以長幼為尊卑,那麼燕王忠之建儲當然是合法的。就實利來講,燕王忠的母親既系微賤的後宮,當然無動搖王皇后地位之可能;複次,燕王忠既以微賤的庶子得他們的贊助而登儲貳,其母亦自知感激。如此,照他們推想做這樣安排,設或高宗駕崩,他們的權勢至少還可以繼續維持一代。

最初,是王皇后的舅舅中書令柳奭向王皇后遊說,說明了他的用意,王皇后當即表示同意。進一步,柳奭再向尚書右僕射褚遂良、侍中韓瑗疏通,他們也表示贊助。再進一步,由褚遂良、韓瑗向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僕射于志寧活動,結果也完全成功。更進一步,他們聯合起來向高宗固請,庸懦的高宗本沒有什麼主見,看到內宮的皇后、外廷的大臣既已意見一致,也就沒有話說。這樣,在永徽三年的七月丁巳,燕王忠的太子地位便正式成立。

燕王忠的太子地位,何以在永徽三年定立,若加以探索,似乎也自有其背景。

第一種可能,是他們為了對付蕭淑妃

截至這時,高宗已有四個兒子。長子即燕王忠,後宮劉氏所生;次子許王孝,後宮鄭氏所生;三子杞王上金,後宮楊氏所生;四子雍王素節,蕭淑妃所生。四子之中唯素節之母蕭淑妃地位較貴,且曾深得高宗寵愛,以致頗遭王皇后之嫉妒。但自武曌入宮之後,此時蕭淑妃之寵已漸殺,故此種可能性不大。

第二種可能,是他們為了對付武昭儀。

這時,武曌已入後宮,大受寵愛。他的第一個兒子弘,即約於永徽三年七月前後出生。考武曌之入宮,與高宗於太宗忌日至感業寺拈香有關,則武曌之入宮之時,應在永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以後或永徽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以後,而以前者之可能性為大。據此,則武曌之生子,在永徽二年、三年、四年皆有可能。《舊唐書》卷八六《高宗諸子傳孝敬皇帝弘傳》為最可信據之史料,與《唐會要》卷二《帝號下》追諡皇帝條互相印證,更可知弘之生時應在永徽四年之正月。而永徽三年七月時,其事必已為王皇后所知。燕王忠之立,其故在此,可推知也。

王皇后、武曌二後的“廢立之爭,太精彩了”!

以長孫無忌為領袖的關隴集團人士,到永徽三、四年間,已經把一切安排停當。王皇后的家族既預於關隴集團之列,燕王忠之立為太子又全由他們策劃,當然,他們絕不願意看到中宮的地位有任何動搖。因此,武昭儀的正宸陰謀自不免受到極大的阻礙。

在永徽五年的六月,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據《通鑑》卷一九九唐高宗紀,是月:

中書令柳奭以王皇后寵衰,內不自安,請解政事;癸亥,罷為吏部尚書。

這一件事反映內廷一定有大的問題,否則柳奭絕不會這樣做。考武曌曾生一女,此女之生日不可考,此女生後,王皇后曾往撫視,隨後武氏扼殺之,歸罪於王皇后。自是高宗與王后感情大壞,始有廢立之志。頗疑柳奭之罷,與此有關。武曌諸子中,弘生於永徽四年初,賢生於永徽五年末,永徽五年有閏月,則永徽四年末或永徽五年初,武曌固有生女之可能也。

為了那是一條捷徑,高宗和武昭儀都曾為廢立皇后的事,向長孫無忌下過賄賂遊說的功夫。但這事既關係關隴集團權勢的命運,無忌始終不肯同意,一方面他接受下賄賂,一方面卻拒絕他們的請求。

後來,武氏看到運動長孫無忌根本無望,於是就改變了做法。首先,她誣告王后與其母柳氏厭勝,趁此把柳奭貶逐於外。這一舉,一則斷掉了王后最有力之臂助,再則也給了關隴集團一個打擊。

另外,她又圖謀獲得一個特殊的稱號,以便漸漸傾覆王皇后之地位。在永徽六年七月時,曾有特立武氏為宸妃之議,但結果又為韓瑗、來濟所阻。

遊說無忌,建號宸妃,這是兩條捷徑,但結果均未成功,武氏乃不得不從根本上下番功夫,換言之,即須招攬腹心也。不久,武后終得與朝中一些巧宦之士取得聯絡。這些人中間,主要的有許敬宗、李義府、王德儉、崔義玄、袁公瑜等。

武氏立後既已得一部分大臣擁護,高宗乃於永徽六年九月正式與諸大臣公開討論。其時長孫無忌所領導而代表關隴集團勢力的宰輔,亦即以前匡贊高宗及擁燕王忠為太子者,一致表示反對,而尤以褚遂良為最激烈。韓瑗亦為擁立燕王忠之一員,又與長孫氏姻親,當然與無忌、遂良等休慼相關,因此對於廢王立武之事,亦力加阻止。

又來濟於貞觀時,亦主張立高宗為太子,當亦系長孫無忌等之黨羽,此時與長孫無忌共榮共辱,故與褚遂良、韓瑗採取一致的態度。

于志寧既是關隴集團的人士,又復為擁立燕王忠之匡贊人,而於此時獨不表示意見者,蓋其本性柔弱使然。若從以後始終不為武氏所客來看,則其真意亦殊偏袒王后,可推知也。

但廢王立武之事,終於見諸實行了。在永徽六年的十月己酉,高宗下詔廢王皇后為庶人,越五日,同月乙卯,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后。

武氏立後計劃,既不為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所匡贊,又為多數宰臣如韓瑗、來濟所諫阻,在高宗本不敢毅然行事,然終於力排眾議,決立武氏者,當時僅存之開國元勳李的態度,實為關鍵之所在。蓋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雖潛布腹心於武氏,然而他們的聲望,終嫌不足,等到李表示不反對的時候,高宗才下了最後的決心。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武氏立後之成功,其最大匡贊人物乃李勣、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王德儉、袁公瑜等,其最大之反對黨乃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關於後者諸人之家世與行實,前已多有論列,若再將前者諸人之家世行實加以分析,再與後者諸人互相比較,則可發現極大不同。蓋此諸人沒有一個是屬於關隴集團的,也沒有一個是匡贊高宗或擁立燕王忠的,而且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在長孫無忌握權時期極不得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