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在全國上下同心協力

抗擊疫情的努力下

各地病例清零的好消息陸續傳來

那麼在古代

各方面水平不如現在的情況下

又是如何戰“疫”的呢

讓我們穿越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一探究竟吧

古人對“疫病”的認識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認識到疫病的可怕。《周禮》《禮記》中有“以索室毆疫,大喪”“民必疾疫,又隨以喪”等記載。可見疫病一旦爆發,不論性別和年齡,人群普遍易感,起病急,危害大。

並且根據甲骨文和出土文物來看,在夏商時期,人們就已經養成了洗手、洗腳等衛生習慣,這些都有利於防止疾病傳播。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春秋“樊夫人龍贏”青銅盤、匜

兩者均為古代盥洗器

不僅如此,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意識到,隔離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傳播。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上,已經出現了對麻風病隔離院的記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除了隔離之外,我國古代的醫學家,也總結出了一些治療疫病的藥方。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東漢名醫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其中記載的三承氣湯、竹葉石膏湯等,都為今後疫病的治療打下了基礎。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東晉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對天花、虜黃病(即現代所說的黃疸)、沙蝨病(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狀、治法都有詳細的記錄。

瞭解完古人的防疫觀念

接下來

讓我們一起看看

唐代的“硬核”防疫

唐代“硬核”防疫

雖然說古人對疫病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畢竟科技水平、醫療水平有限,古代疫病爆發次數之多、危害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在唐一代,289年間,有三個時期集中流行疫病,即唐太宗時期6次,唐代宗、德宗時期7次,唐僖宗、昭宗時7 次。當時,唐朝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制定了許多政策,不僅發糧、施藥,還命地方官親自為患病百姓掩埋屍體,甚至建立“方艙醫院”,這些都成為後世防止疫病的典範。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發救濟糧,減輕租稅

遭受疫災之後,災區人民生活備受影響,政府為解決人民生活困難,一般都能積極地救濟糧食、減輕租稅。這樣既保證了正常生活,又使災區人民能及時地恢復生產,實行自救。

遣醫施藥賑恤

當大規模的水旱、地震和災疫降臨時,政府就會立即派遣醫使親至災地宣慰,協助或負責賑恤工作,以解災民於水深火熱之中。隋唐時期,每當疫情發生,由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地方官吏配合醫療人員,免費發放醫藥、開倉賑濟,這已經形成定製。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這些舉措對控制疫情的擴散以及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都起到了比較積極的作用。因此,唐代前期基本沒有像後期那樣出現疫災無法控制的局面,疫災範圍基本都是在三到五個州之間,人民的生命及生產生活受到的影響也要小得多。

掩瘞屍骨

屍體是病毒和細菌藉以大量繁殖的最主要載體,處理屍體,也是切斷疾疫流行的一個重要渠道。人死後若得不到及時掩埋、拋屍田野,病菌很容易會傳給活人。所以官府都非常重視對屍體的掩埋,凡遇大災大疫,一般都有掩埋和隔離死者屍體的做法。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貞觀年間流行病頻率較高,其原因是隋末戰爭頻繁釀成了疾疫流行之條件,而太宗皇帝當時制定的收埋骸骨的措施則為後代預防流行病提供了借鑑。尤其是玄宗天寶元年詔令全國掩埋骸骨後,此後20多年間都沒有發生大的流行病。

設坊隔離,開辦慈善機構

先秦時期,就有了病人隔離措施。魏晉時期,病人隔離已經形成制度。蕭齊時,六疾館是收隔病患的醫療機構。隋朝開皇年間,隴西官員辛公義設有廳事,收容隔離病人。到了唐朝,甚至出現了“方艙醫院”——唐代的寺院醫學十分興盛,由僧人開設乞丐養病坊,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另外,在唐代兩京宮城中還設有稱作患坊的機構。許多患病的宮女被集中於此,進行隔離和集中救治。除了京城,各州府也設有病坊,《新唐書·食貨志》就記有按中央和地方劃分寺田的標準:“養病坊給寺田十頃,諸州七頃。”

發糧施藥、建“方艙醫院”,這些唐代的防疫措施,跟我們今天採取的措施十分相像,不僅如此,唐代人對預防疾病也是很有心得。

唐代防護意識

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關於疫情,唐朝人早就想明白了,除了醫藥防控以外,更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唐初一位叫巢元方的醫學家,寫過一本醫書——《諸候源病論》,其中就提出了飲食衛生的概念:人們一定不要吃那些患傳染病死亡或吃了毒草死亡的動物,否則人也會感染上病毒。

孫思邈的《千金方》裡還提到了關於水淨化處理。這個辦法其實很簡單,將配好的藥材沉到井裡,能起到改善水質、防控疾病的作用。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這是醫學角度的水治理措施,此外,唐朝政府對於維護城市環境衛生也有一些措施。

亂扔垃圾可是要捱打的。《唐律疏議》規定:“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排汙工程已到位。西安市東門外中興路一帶,曾出土了唐代排放生活汙水與雨水的下水道。

過水涵洞巧設計。含光門博物館裡展示了一處隋唐過水涵洞遺址,地處原長安城皇城南垣西段,被發現時這處涵洞頂部與西側局部因經年藏於地下而受損,涵洞東壁拱券部分保留相對完好,功能結構分佈清晰。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據專家介紹,這一涵洞是用來引水的,可以給城市供水。唐朝在隋朝的水渠建設後又完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統,用隧道取代了之前的陶管。不僅如此,五拱過水涵洞也更能承受上方建築或車馬的壓力,菱形的鐵閘石條使排水更加流暢的同時也可以起到防禦皇城的作用。

談古論今 | 顛覆你的想象,唐代原來是這樣“抗疫”的?

帶菱形柵口的石條

龐大的供排水系統設計非常精巧,它遍佈城市各個角落,幾乎使每家每戶都可以就近取水,便捷又安全,也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

無論是隔離

還是注重生活習慣

這些都是古人

在千百年防疫控疫後

不斷總結不斷學習的經驗

如今疫情還未結束

我們仍需做好個人防護

為防疫貢獻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