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非新冠肺炎患者,是這場疫情帶來的特有名詞。白血病患者、骨髓瘤患者、抑鬱症患者、孕婦、癌症病人…..被歸為一類,統稱為非新冠肺炎患者。


新冠肺炎重塑了經濟、公共空間、醫患關係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像潮水一般襲來,將原本不相關的人和事都捲了進去。交通、物流被按下了暫停鍵,醫院被徵用,醫生被調遣,種種問題出現,波及到新冠肺炎患者以外的人。


而隨著疫情的緩解,非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湖北當地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正在慢慢恢復正常。


3月16日,王芳(化名)終於幫罹患骨髓瘤的父親在湖北省腫瘤醫院成功住院。自2月20日腫瘤醫院開放後,她便一直在打聽尋找一張床位——據瞭解,在已開放的醫院中,省腫瘤醫院的病床使用率連續三天排名第一,達到103.3%,床位一開放就滿了。


除了上述腫瘤醫院,湖北其他醫院也在逐漸恢復既往醫療秩序,截至3月23日,武漢逾50家醫院全面恢復普通門診,已開放床位20220張。統計期內門診共接診非新冠患者17813人次,已收治入院非新冠10758人。


是的,按了兩個月“暫停”鍵的武漢,正在慢慢“重啟”。與此同“啟”的還有一個群體——非新冠肺炎患者。很少有人知道,在過去的63天裡,這群醫療資源被擠兌、“求醫無門”的非新冠肺炎患者,到底經歷了什麼?



1月23日,武漢封城了。


凌晨2點,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武漢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接到消息,有人凌晨3點穿著睡衣開車逃離武漢,有人在火車站匆忙改簽提前踏上回家的火車。王芳此時還矇在鼓裡,中午12點,她給3天前做完手術的父親辦完出院手續,準備開車回到荊州。


“通告並沒有說高速會不會封,我聽說進行檢疫了就會放你出城,”讓王芳沒想到的是,武漢的高速、國道路口已經全部關閉。他們被困在了武漢,醫院回不去,家也回不去。父親做完手術的傷口還未癒合,身上還插著引流管,行動極為不便。


他們無助地在武漢各個高速路口兜兜轉轉、費勁口舌還是沒能出城,到了晚上8點,王芳知道出城無望,也找不到吃住。路邊有輔警告訴她要去到更繁華的紗帽街,王芳總算在那兒的一家快捷酒店安定了下來。這一住,就是五六十天。


王芳的母親在三年前因為肺癌去世,在治療了兩年半,花了二十萬後,母親還是沒能熬過去。今年元旦,父親在骨折後被查出得了骨髓瘤,這次疫情又讓治療走了彎路,“真的是非常難受”,王芳嘆息。


為了省錢,他們在酒店就訂了一間房,王芳夫妻倆睡大床,父親睡小床。手術剛剛做完幾天,父親到了夜裡經常疼得翻來覆去,難以入睡。王芳在網上找了一個醫生義診,醫生建議實在痛得受不了,就吃止痛藥。


王芳想找到一家醫院讓父親住院消炎,沒有一家醫院能收治,後來去了一家衛生院打針消炎。彼時,武漢醫療資源極為緊張,大量新冠肺炎患者滯留社區,一些醫院被徵收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這些醫院的病區被騰空,普通門診相繼關閉,不再接待其他病人,醫療資源更多地向新冠肺炎患者傾斜。


到了該拆線的時候,王芳不敢帶父親去醫院拆線,一方面是怕被感染新冠肺炎,另一方面他們很難找到為父親拆線的醫院。王芳只好自己動手給父親拆線,拆線沒有想的那麼難,也沒有出血。父女倆也就不那麼害怕了。


被困在武漢酒店的這段時間,王芳一直擔心不能在父親術後給他足夠的營養支持。她在超市裡買了一個電飯煲,用它煮飯和做菜。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就靠這小小的電飯煲,王芳用它做過排骨燉白蘿蔔、煮白菜,也燉過魚湯和肉湯。到後來超市不向個人出售商品了,王芳也就沒法給父親燉湯喝,每天只能吃盒飯。


36歲的王芳在深圳一家小的建材公司做內勤,收入並不高,丈夫處於待業狀態。能不能拿到3月份的工資,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兩個月沒上班,很多工作她都沒法去做,只能請同事去幫忙。被困在武漢的這五十幾天,她付了近六千元的房費,外加生活費和幾萬塊的醫藥費,讓家裡的經濟狀況更加緊張。


“早知道要住這麼久,我就租房子住了,總不至於花這麼多錢,”王芳算著這筆賬,“我們也並不知道還要住多久,就這麼一天天耗著,每天付一次房費。”


王芳不只是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家屬,還是外地人。對於滯留武漢的外地人救助情況,1月29日民政部曾對地方做了部署,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社會救助工作。民政部通知發出之後,地方快速落實。


王芳是在1月31號得到了社區的救助,每天供應他們兩頓盒飯,解決了他們吃飯的問題。


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社區送的魚 受訪者供圖


每天的盒飯有葷有素,有時候還有牛奶和水果,王芳很知足了。


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受訪者供圖


有一次她碰到了酒店的值班師傅,他一個人在收拾開水壺、被子和枕頭,想要把它們送到漢口被徵用的酒店。


王芳幫他打下手收拾到前臺,來拉被子的司機問她,“你們這有飯吃嗎?我還沒吃中飯。“ 當時大概下午3點,盒飯是沒有了,她上樓拿了一個還沒吃的蘋果和豆奶,給司機頂一頂。後來才知道,司機是志願者。


“今天颳風下雨的,真是不容易!“王芳感動於在這次抗擊疫情裡,默默付出的人們。


疫情暴發時,他去武漢捐幹細胞


正月初二(1月26號),為了給弟弟李傑捐幹細胞,李家豪(化名)來不及享受春節的闔家歡樂,從江西景德鎮趕往武漢。


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黃岡界子墩服務區 受訪者供圖


他知道武漢已經封城,此去不知何時能歸鄉,但為了救弟弟,李家豪別無選擇。這個春節對他們一家人來說,異常難熬。


李傑患慢粒白血病已有五六年,是一家雨傘廠的工人,負責踩平車。慢粒白血病對他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極大困擾,貧血導致他渾身沒勁,沒法正常工作。身體狀態不好的時候,他不得不回家休息。患病以來,他的工作很不穩定,一年只能上七八個月的班。每個月收入在3000左右,一年下來收入不到3萬。


李傑的妻子也在雨傘廠工作,因為要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一年之中也沒法12個月都工作。2019年12月,李傑的白血病惡化為急粒變,一家人前來武漢治病。在輾轉了幾個醫院治療化療後,1月14日李傑在武漢協和醫院進倉移植。至今60多天,醫院花費40來萬,買藥花費十幾萬,這遠遠超過了夫妻倆的承受能力,畢竟他們一年的收入都不到6萬。


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慶幸的是,李傑這次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很成功。


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手術後的李傑

李家豪給弟弟捐獻了幹細胞後,在武漢協和醫院對面的一個小旅館住下,房費80元一天。他也顧不上小旅館條件如何,有衛生間和空調就知足了。李家豪早飯晚餐就煮點麵條稀飯,好心的老闆娘中午會給他一碗飯吃。李家豪的父親、弟媳和侄子去年就在武漢租了個一室一廳,弟媳睡臥室,父親和侄子則每天睡沙發。


弟弟的後續治療費用讓一家人債臺高築,他們只能在生活上咬緊牙關、能省則省。在酒店的這段時間,李家豪每天想的就是怎樣籌到弟弟的下一筆醫藥費。“這次花的五六十萬全是借的,親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下一筆醫藥費還不知道從哪兒來,”一家人一籌莫展,李家豪、李傑、李傑父親和妻子在微粒貸、花唄借唄和信用卡都有貸款,每月都要還利息。


李傑在移植倉內的花銷巨大,每天花費都在8千以上,一家人不堪重負。他所在的武漢協和醫院被徵用為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醫院裡的普通病房床位極為緊張,李傑只能繼續在倉內治療。


“倉內費用太高了,我們天天都盼著出倉,但醫生說沒有床位,還要再等等,”李家豪對“醫學界”說。


為了照顧李傑,李傑的妻子每天奔波在去往醫院的路上,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酒店被隔離。


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她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情況跟丈夫說,以免影響丈夫的病情,每天只能通過電話給予鼓勵。


2020年春天,武漢圍城中的外地病人


讓李家豪發愁的除了弟弟的醫藥費,還有自己在景德鎮的餐館。餐館是夫妻倆唯一的收入來源,李家豪掌廚,妻子收銀,做外賣一天收入有1000-1500,生意好的時候收入在2千左右,一個月下來純利潤在1.8萬。現在李家豪滯留武漢,這兩個月以來家裡沒有一分錢收入,虧損了近4萬。


“我現在都不知道哪天能回去,回去了還要隔離14天,後面的事情我都不敢想,”李家豪無奈道,收入為零,各項支出卻源源不斷,弟弟生病、一場疫情讓一家人已經找不到出路。


李家豪晚上總是睡不著,失眠時總是想著“什麼時候能放我回家,我感覺我精神上都有點問題了,快抑鬱了。” 父親也是經常唉聲嘆氣、一整晚沒睡,總是問李家豪“醫藥費,接下來該怎麼辦啊?”


“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了,現在,”李家豪搖搖頭。


情況終於在好轉


疫情暴發初期,成為疫情重災區的武漢,不論是否是新冠肺炎患者都是“一床難求”。對於李傑來說,他作為非新冠肺炎患者能住院治療,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隨著國內疫情被控制,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患者“應收盡收”政策的落實,非新冠肺炎患者的處境也漸漸好轉。


在醫護人員日以繼夜的全力搶救和治療下, 新冠肺炎患者陸續出院。一些醫院已經實現患者“清零”,隔離病房消殺後,開始接待普通患者。


3月15日,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最後一批患者出院。至此,武漢完成了新冠肺炎患者向10家定點醫院的集中。


李家豪在3月8號上午被社區接到了酒店,與他住在同一個小旅館的人都被接了過去。3月下旬,協和醫院的床位漸漸空了,李傑總算出倉轉移到了普通病房,每天花費從8千降到了2千左右,這極大地減輕了一家人的經濟壓力。


“現在他用的藥還是很貴,等病情穩定了,他的醫藥費可能就便宜了,”李家豪期待這一天早點到來。


在李家豪一家期待未來的同時,王芳那邊也傳來好消息——她的父親在完成第一個療程後,在上週五(3月20日)出院。


3月27日,王芳帶著父親出城。路上,他們看到了車窗外開得正盛的櫻花,生機盎然的梧桐樹,還有馬路上的越來越多的車和行人……


春天來了,近千萬人口的江城正全面復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