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藏吴伟业真迹精选

吴伟业(1609年—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崇祯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精绘画,后多称呼其吴梅村。其书法平和流畅,是典型的文人字,后人评其书法“姿态静逸,极有韵致”。

吴梅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被举为神童。他在仕途上很顺利,十四岁岁以诗成名,受到著名学者张溥的赏识并收为门徒,崇祯四年(1631年),二十二岁的吴伟业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弘光(1644年-1645年)朝也曾为官,但弘光朝灭亡以后就一直居家不出,多次婉拒两江总督的举荐后来在好友孙承泽等人多方的举荐下方才出仕,并于顺治十三年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致仕。他历经朝代嬗变,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又是历史的见证人。

吴梅村博学多才,明末清初诗坛巨匠,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诗歌尊崇唐诗为宗,其诗博采兼收,各体皆工,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评其才:"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

吴梅村是诗才。《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梅村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他的一首《圆圆曲》以秦淮八艳之一、名妓陈圆圆的一生遭遇为引子,通过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反映了明清交替,国家兴亡的重大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诗采用双线交叉,纵横并行的叙述方式,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将明朝覆亡,清廷崛起了的重大历史画卷浓缩于笔端。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 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吴梅村著作甚多,著有《圆圆曲》、《琵琶行》、《鸳湖曲》、《梅村家藏稿》、《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

更为惊奇的是,近年来,有学者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红楼梦》的真正(原创)作者叫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80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抛出这种观点的正是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出的一个的结果。

那么巨著《红楼梦》为什么会是吴梅村?看傅波和钟长山解释: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这种做法在当时相当普遍,《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描写顺治皇帝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极其相似。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吻合,傅波尤其强调这一点。吴梅村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对清产生了愤恨之情,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并且吴梅村"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作墓碑,也暗含了《红楼梦》中石头的寓意。而相对于曹雪芹的生活窘境,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摹吴伟业像》:清,顾见龙,绢本设色,轴,纵149.7厘米,横89.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南博藏吴伟业真迹精选

《摹吴伟业像》

一、吴伟业《拓管叟山水图》:屏,纸本,行书,纵26.5厘米,横1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吴伟业《拓管叟山水图》:

南博藏吴伟业真迹精选

吴伟业《拓管叟山水图》

2、吴伟业《拓管叟山水图》放大图:

南博藏吴伟业真迹精选

吴伟业《拓管叟山水图》放大图

二、吴伟业《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四首》之三轴,绫本,纵180.2厘米,横55.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1、吴伟业《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四首》之三:


南博藏吴伟业真迹精选

吴伟业《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四首》之三

2、吴伟业《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四首》之三放大图:

南博藏吴伟业真迹精选

吴伟业《嘉湖访同年霍鲁斋观察四首》之三放大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