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编者导读:

在上一篇文章 当中,笔者已经向读者朋友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发生于清朝初期的“丁酉科场案”,并详细分析了关于隐藏在该场科场案背后的一些“阴谋”。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清朝初期之所以会在江南地区大面积爆发科场案,其真实原因便是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江南知识分子而借机蓄意制造的一场大规模政治事件。显然,作为“丁酉科场案”背后真正的始作俑者,满清统治者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一个强有力的“推手”角色,从表面上看,此举是极具正义地为了肃清清朝科场流弊,给江南地区怀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大开政坛之门,但实际上其真实意图仍是将其作为统治者的利益当作首要出发点。作为上一篇文章的延续,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再以清朝初期爆发于江南一带的一场案子为引子,继续谈一谈满清统治者对江南士绅阶层的打压。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江南“奏销案”简介

开门见山,这场案子的策划者、挑起者和胜利者仍是满清统治者。

或许当时的清政府也深感此案赢得的并不光彩,因此清朝官方史料对于此案的记载均讳莫如深。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花费巨大精力撰写的《奏销案》一文得以发表,才引发历史学界对于此案的重视。故而,很大一部分读者朋友或许在阅读本篇文章之前都没有听说过“奏销案”一词,不过这不重要,搬好凳子坐下来,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公元1658(顺治十五)年五月,为一改江南士绅地主借势常年拖欠朝廷赋税的不良局面,顺治帝悍然发布长篇谕旨,下令让户部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清查历年拖欠的数目,上报朝廷。谕旨中明确指出:

江南无锡等县、历来钱粮、欠至数十万。地方官未见有大破积弊、徵比完结者,皆由官吏作弊。上官不行严察,且乡绅举贡之豪强者,包揽钱粮、隐混抗官、多占地亩、不纳租税,反行挟制有司。有司官不能廉明自守者,更惧其权势,不敢徵催。……大破情面,彻底清察,如仍前徇庇,别经发觉,即治抚按以溺职之罪……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顺治帝所下发的这道谕旨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拉开“江南奏销案”的帷幕,由于江南一带地方士绅地主势力盘根错节且根深蒂固,单凭皇帝的区区一道谕旨就想彻底剪除这些势力显然是不现实的。直至顺治帝去世后,一道更为严厉的谕旨发布出来才真正在江南地区掀起腥风血雨。为了清理江南多年遗留下来的“毒瘤”,朝廷甚至一度将崔征钱粮积弊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任务如期完成,官员加官进爵;未完成,则面临着严峻的惩罚。基于如此,各级官员在朝廷的步步紧逼之下不得不不惜一节代价加大清理力度,大胆催征。就这样,在这场清理“陈年旧账”的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打击汉族士绅地主的事件,史称“奏销案”。由于江南一带乃历朝历代的财赋重地,因此朝廷便将江南士绅地主列为首要打击对象,因此,此案也被称之为“江南奏销案”。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奏销案”当中被降革、惩处的士绅和生员数量高达13517人,在这其中不乏一些诸如许元文、吴伟业、徐乾学这类怀有真才实学的知名人士。由此也不难推测得出此案所涉及的人员之多、地域之广、惩治力度之大。除此以外,由于朝廷在谕旨中明确表明:

不论积欠钱粮多少,一律严惩,以至于仅欠一分一厘的生员也被缉拿议处,其中当时的乙亥进士叶方蔼便是因积欠一厘被朝廷罢黜。所谓“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即是出自于此。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叶方蔼

财政赋税乃维持一个国家机制正常运转的主要源泉,这一理论在经济模式单一的封建王朝时代更为彰显。而整顿赋税,清理积弊则是整个国家财政系统里边最为常见的一道程序,然清朝初期的“奏销案”所带来的影响之大,惩治手段之严,可谓是亘古未有。

02、朝廷发起“奏销案”的最终目的

如前所述,朝廷发起“奏销案”与隐藏在“丁酉科场案”背后的“阴谋”如出一辙,都是为了打击江南士绅地主,因此,这两场案件的发源地都是位于江南一带,且所针对的对象都是江南士绅和地主阶级。除此以外,一举清理江南地区常年在财政赋税方面存在的积弊,从而给清政府进一步巩固中原统治权所需的基本财政支持也是一大重要出发点。

通俗点讲,所谓“奏销案”,实质上是满清统治者对江南士绅地主们的一场“讨债”事件,而作为“债主”的满清统治者,在“讨债”之余顺便给这些“债户”们一点颜色看看,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以便维护自己在江南地区甚至整个中原的统治地位。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03、满清统治者发起“奏销案”是一时冲动还是“蓄谋已久”?

纵观整个“奏销案”的爆发过程,不难发现里边存在着诸多疑点,而这些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以上问题的最好答案。分析如下:

第一,相较于一般的国家财政常务程序,此次清政府的规定未免太过苛刻。如:不论士绅地主所欠钱粮多少,在下达催征命令之后,如若仍未完成所需数额,皆押送刑部严加惩罚。这与往常按照所欠钱粮多少来分等级议罪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第二,对于拖欠赋税的人员所实施的惩罚力度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其具体处理手段如下: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第三,“如该属内绅衿,仍有逋欠不完,并有绅衿之兄弟、亲戚、宗族仍旧悬牌,倚势不完者,该地方官即将欠数花名,申报督抚按题参,遵照上谕,俱严拿解京送刑部,照悖旨从重治罪。若绅衿故纵兄弟、宗族、亲戚悬挂牌匾者,一并解京回刑部,以悖旨例从重治罪”。(出自于顺治十八年谕旨)细度这段批文,不难发现当时清政府所打击的对象实际上分为两大层面:第一,除拖欠赋税的士绅外,如有悬挂绅士牌匾倚势不缴清拖欠钱粮的(士绅的)兄弟、亲戚、宗族等一律与士绅一样押送刑部;第二,无论士绅是否拖欠赋税,如有士绅故纵其兄弟、亲戚、宗族人员悬挂绅士牌匾,一律押送刑部。从表上看,前者是清政府扩大了打击面,而后者则是超出了打击面,但实际上,当时的江南地区悬挂绅士牌匾的人员其目的无不是为了寻求士绅的庇护,以此拖欠朝廷赋税。因此,此举看似是朝廷超出了打击范围,但实质上则是清政府的“用心良苦”。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第四,清政府在打击士绅的过程中,却对衙役所欠赋税钱粮问题仅一笔略过,仅令地方官员统计所欠数目并上报朝廷,而对于惩处措施却只字未提。显然,朝廷此举是为了使打击目标进一步缩小,以便让衙役在这场案件过程中暂且腾出手来与地方官员携手对付绅衿。

综上所述,清政府之所以实施这一行动其意图绝不是一时冲动之举,而是早已蓄谋已久,期间存在着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从顺治帝下第一道谕旨那一刻起,一场满清统治者与江南士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就已经被拉开了帷幕,只不过在这场斗争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清政府只是想让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名正言顺而已。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04、进一步分析清政府发起“奏销案”的原因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所仰仗的满洲八旗兵力仅不过十余万,因此,为了能够扩充其自身实力,从而实现入主中原的宏图霸业,满清统治者在入关之前便一直在致力于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组建蒙八旗和汉八旗。事实证明,有了这些外族军团的辅助,满清统治者在实现入主中原霸业的道路上少走了不少的弯路。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单凭满族自身的势力是难以进入中原的,尽管当时的明王朝正处于飘摇欲追的状态。

清军入关后,为了能够迅速从农民军势力手中夺得整个中原的统治权,满清统治者故伎重施,再次以利益强权吸纳汉族势力的归附,为此对于一些投靠到清政府帐下的汉族士绅、地主阶级统治者均给予了一定的优待政策,如经济特权。然而,随着清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之前这些受到优待的士绅地主也就必然要受到满清统治者的打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江南奏销案:一场满清统治者蓄谋已久的“讨债”事件

除了这些,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所面临的处境也是十分严峻的。由于多年打击诸如大顺军、南明政权此类的抗清势力,致使清政府在财政方面始终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如顺治十三年广东琼州六千官兵“缺饷逾年,粮绝累年”,病死、自缢的官兵人数众多,广东巡按请求朝廷速速拨粮救济;顺治十六年,“闽省经制之兵缺饷达七、八个月,兵有成群逃亡者,有言杀妻出城抢掠百姓者……库币荡然,挪无可挪,借无可借。”类似于此类缺饷的批文,史料中不在少数,显然,当时的清政府向江南士绅催征钱粮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无奈之举,毕竟军队乃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军队常年缺饷,何以形成战斗力?而江南地区乃财赋重地,为了彻底缓解国家财政难题,江南地区的财政赋税数目也就必须要提上来,因此,此次“奏销案”的直接目的便是重新收回入关初期在江南士绅身上所给予的经济特权。

《清世祖实录》卷117

《清圣祖实录》卷11

付庆芬:《清初“江南奏销案”补正》

岁有生:《关于江南奏销案的再思考》

赵践:《清初奏销案发微——从清廷内阁中枢一个文件说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