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屢教不改,不如試試這4個方法吧!

媽媽帶著5歲的天天去餐廳吃飯,在餐廳裡,天天一會兒在椅子上跳來跳去,一會兒又在餐廳裡跑來跑去。

媽媽:“別在椅子上跳來跳去,坐好,不要亂動,影響他人,不要在餐廳裡跑,很危險的,知道嗎?”

天天點點頭,但是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跳了,不小心就碰到別人。

媽媽:“叫了你不要跳,還是跳,你看,都撞到別人了,快道歉。看來你是要點教訓,你再跳,我就以後不帶你出來,等一下不給蛋糕你吃。”懲罰完了,孩子也知道錯了,也答應下次不敢了,但是呢?到了明天,孩子又忘了,去到餐廳繼續蹦蹦跳跳。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上面的例子的懲罰算是輕了,有的父母還會打孩子來達到教育的目的,他們相信不打不成器和棍棒出孝子。

打罵孩子,屢教不改,不如試試這4個方法吧!

但是懲罰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效果

1、懲罰使到孩子產生憤恨的情緒

當一個孩子長期受到懲罰時,他的內心會產生牴觸的情緒,不再相信大人,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的內心會產生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2、懲罰使孩子產生報復的心理

孩子被懲罰後,心理難以疏解,他可能會詛咒父母,可能會撕毀課本。他會想著要把它掰回來。

3、懲罰使孩子產生反叛的心理

孩子喜歡跟你對著幹,去證明他自己是沒錯的,比如離家出走。

打罵孩子,屢教不改,不如試試這4個方法吧!

4、懲罰使孩子產生退縮的心理

孩子做錯事情,父母過度的處罰,會使得孩子害怕,產生退縮,不敢承認錯誤。

總的來說,懲罰會使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產生疏離,使孩子得不到愛。一個人沒有愛的力量,他就不會懂得愛其他人,他會把精力都用於以不良行為去索求愛,而且懲罰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讓他們的覺得身體不受尊重,出現類似的事件時,他們也會模仿成人去懲罰他人。

吉諾特博士說:“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的親子關係中,是沒有懲罰的。懲罰並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如何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懲罰孩子,我們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觀點說明了懲罰並沒有用處,代替懲罰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其承受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這一觀點來自於一本書,書名是《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

我贊同這一觀點,因為我覺得懲罰的手段只是暫時性的,它只是給父母提供了一個簡單而粗暴的方法而已。讓孩子害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並沒有真正去反思過自己的行為。

那麼,除了懲罰,我們還有其他方法去管教孩子嗎?

打罵孩子,屢教不改,不如試試這4個方法吧!

答案是有的,父母可以嘗試使用這四個技巧去代替懲罰:

一、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例如說:“看見地上全部都是玩具,顯得亂七八糟,我非常生氣。用完的玩具需要收拾到玩具箱裡去。我們一起去收拾吧。”

代替“怎麼又一地玩具,以後不許你們玩了,我把它們都扔了!”

前者的表達會讓人聽起來舒服點,既讓孩子知道“我不喜歡這樣”又可以讓孩子知道做了這樣的事情,要承擔後果,要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二、表明你的期望

表達你對孩子某些行為或者事件的一些期待

例如:孩子借了我們的東西,我們可以明確表達希望他用完就要歸還,而且要完好無損。

這個期望是希望孩子能明白這些東西的物主是誰的,如果弄壞了下次就不能再借了。

打罵孩子,屢教不改,不如試試這4個方法吧!

三、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跟上面的表明期望是相呼應的,這個可以用於孩子弄壞了我們的東西,我們可以跟他提出彌補的方法,讓他學會承擔後果,承擔責任,也知道以後出現類似的事情時,他可以想到辦法去解決。

四、解決問題

這個方法可以用於大家有衝突,有爭議,或者孩子說了很多遍,還是屢教不改的時候。這個方法是希望父母和孩子不要把精力放在內抗上,不如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這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有5步:

1、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想你大概是……)

2、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我的感受是……)

3、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

4、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

5、找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的。

這些討論出來的方法要跟蹤,貫徹執行。通常和孩子討論出來的方法,他們都會遵守,因為這是一起參與制定討論的,他們會覺得備受尊重。

舉一個例子

佳佳(5歲)和琳琳(3歲)在外面玩耍,佳佳硬要騎琳琳的自行車,琳琳也想騎,就在那裡抓狂的叫,還哭起來了,但是佳佳還是不給。

通常我會毫不猶豫說:“佳佳,下來,這是妹妹的自行車,你沒有問過她就拿來騎,這是不行的,你也有自行車,你騎自己那一輛。”學了這個方法之後,我今次就沒有幫妹妹了。我說:“我看到你們有個問題,琳琳要騎自己的車,佳佳也想騎,琳琳不給,那怎麼辦呢?你們能自己想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方法嗎?”

妹妹還是哭,想求助於我。過了一會,佳佳就說:“我騎一會兒,等一下還給你,好嗎?”琳琳點頭同意了,然後他倆有互相玩耍起來了。

解決問題這一技巧可以讓孩子自己參與到其中來,更好的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教會他們出現問題,如何處理,如何去解決。這對於他們以後學習、生活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我們的耐心,每一步都要經過反覆的練習、糾正、練習……路程可能遠了點,但每一步都算數。

教育孩子不只懲罰一種方法,也可以以和平和尊重的方式進行,只有當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只有尊重才會得以長久的發展。

打罵孩子,屢教不改,不如試試這4個方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