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

為走向世界而讀:能否改變命運取決於怎麼讀

這幾年,大家又開始對讀書感到迷惘。有人說,知識並沒有改變命運。媒體也炒作“大學生還不如農民工”,我認為這是胡說八道。不能由於農民工群體裡出現極個別智力超群的、機遇特別好的人,就一概說“大學生不如農民工”。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其實取決於你怎麼讀。

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

我雖然沒上過大學,但考上了研究生,而且成績是復旦大學歷史類研究生中的第一名。我從小得益於學校、家庭的教育。比如文化大革命中,英語課不能上,說《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宣揚階級調和”,《半夜雞叫》是“美化地主階級”,反正沒有一篇是好的。英語課不能上,怎麼辦呢?我發現有英文版的《毛澤東選集》,而且譯得非常好。所以別人看中文我就看英文。

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

我記得毛主席語錄裡面有一條“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英文是“Without the people’s army, the people have nothing”,這個句子很好,只要換兩個詞就可以寫成其他一些很棒的句子,所以考研英文我不怕。文化大革命,發動“批林批孔”運動,既然叫我批孔子我就得看孔子的書,所以我趁機把孔子的書都看了一遍。再過一段時間,又要“評法反儒”。這麼一來,我什麼書都看了,打好了歷史與古文基礎,否則以我原來高中的水平,怎麼考得上研究生呢?

所以人生需要機遇,但更要平時的努力,要為機遇的出現做好準備。有的學生問,如果沒有機遇那豈不是白讀了?我會說,你如果把它作為人生樂趣,怎麼會白讀呢?你們的時代跟我們的不同,現在改革開放有那麼多機會,就看你怎麼爭取。為了抓住機會,各位不僅需要讀書,還要讀社會的書、世界的書,才能獲得真知。

常有人說,你們研究歷史的本領真大,古文都看得懂。但我會告訴他真正的本領不在於看得懂書本,而在於看懂書本背後的社會事實。古文再難大家理解了字面後,水平就一樣了,但是為什麼有人就能通過文字看透一些社會現象,得出大家都沒想到但都覺得合理的結論呢?這不僅要靠看書,更要看他會不會讀社會了。

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

比如現在蔣介石日記開放了,上面記錄過他年輕時曾經想上妓院,沒忍住去了,自己的毛病寫得還是比較公正的,現在讀起來覺得很真實。但蔣介石日記真的百分百真實嗎?有人將日記與歷史對照過,發現有時歷史上發生了很重要的事,他在日記上卻一個字都沒寫。所以研究歷史,光靠書本是不行的,要考察社會。

中國很多歷史記錄是政治化的。孔子修訂《春秋》時採取所謂春秋筆法,即地位高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犯錯誤要儘量隱瞞,隱瞞不了也要措辭尊重。例如周朝發生動亂,周天子逃到河陽,這件事曾被人寫成“天王奔於河陽”,但孔子給的說法是“天王狩於河陽”,“狩”,打獵,意思就完全變了。天子離開首都跑到外面的事實隱瞞不了,但要用一個“狩”字來代替,因為他是最高統治者,要保持尊重,不瞭解背景的人還以為他真打獵去了。同樣,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進京後倉皇出逃,清朝的史官和當時的新聞怎麼記錄呢?太后“西狩”。

研究歷史,不可能到古代去調查,但如果瞭解今天的中國社會,就容易瞭解中國傳統社會。我研究人口史,發現“人口”裡就涉及很多奇怪的現象。

宋朝時,全國平均每戶最多隻有2.65口人,最少時只有1.4口人。1.4口人簡直不能組成家庭了,一般人都單身了,這可能嗎?後來仔細研究,發現這個數據是上報給中央政府作為交稅依據的,那當然人口越少越好了。但向中央政府申請救災時,每一家卻都在五口人以上。

現在我國每一次人口普查時,國務院也會發通知要求大家實事求是,自願申報戶口的就不要再處罰。這樣看來,古代和現在沒什麼不一樣。所以看書還要結合社會,看懂社會。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要走出去瞭解社會,讀書才會有用。

當然,人生的幸福與成功並不全取決於讀書,還取決於你的為人以及讀書之外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