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本期推出北京畫院最新出版的《大匠之門》叢書第25輯。叢書以傳承中國傳統文脈為己任,以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為核心,旁涉其他經典藝術,集學術、研究、欣賞、普及傳播於一體。

《大匠之門》下設《尋根》《國粹》《承上啟下》《書痕印相》《西學東鑑》《格物致知》《展示典藏》六個欄目,各欄目立足叢書宗旨,關注當下問題,不斷思考,精心策劃,選定主題。

尋 根

四千多年前,堯略過自己的家族成員,開始在隱士當中尋找接班人,許由聽了堯的建議之後,果斷去河邊洗耳朵。之後,堯找到了同樣是隱士的舜,舜接受了禪讓帝位。兩千年以後,孔聖人盛讚堯是最有智慧的人,選接班人便是頭功一件。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裡,一直非常崇敬隱士,那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政治訴求理想化的表達方式,久而久之,也成為觀念史中一種既定的高潔等級。

隱士在山中、在松下、在塵囂外、在月光裡,靠著一抔泥土、幾把茅草、數株茶樹、一籬菊花,或許還有制虛制幻的興奮劑,在風雨晦暝之時淡然休憩,靜看天上浮雲來來回回。

後來,隱士跳出傳說、史書、故事,入了畫、成了詩。

山水,是古人的江山,更是空間、宇宙,山水裡的隱士,點景之效,不可或缺,隱士是山水宇宙中的重要原子。

文人高士雖不能如隱士一樣久居山中,但也十分嚮往。山水畫裡,一葉扁舟上、一座茅亭裡、高山遠瀑前、盤曲虯松下,出現了衣著整潔的高士,他們或隻身遠眺、或醉臥孤舟、或悠然撫琴,都是景中之人。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

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

山無數,亂紅如雨,

不記來時路。

秦觀的詞,不僅是宋代文人的修辭註腳,更是山水畫上的文字圖說。

文章題目:

山水與人跡——點景人物在山水畫中的作用和文化內涵

中國國家博物館 石媧

清代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變化——從《翁嵩年溪山行旅圖》卷談起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汪亓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明) 唐寅 葑田行犢圖 紙本設色

縱74.7釐米 橫42.7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國 粹

近些年,我們發現學術研究越做越細,史學研究中,大家越發沉迷於歷史發展裡的細節,因為,那些細節太迷人。長久以來,大家從書本里、課堂上知道的歷史,都是燭照萬里的規律總結和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朝代更迭與帝王將相誰都知道,可是卻嚼不出歷史的味道,更談不上人情味兒,因為那些歷史在廟堂之上、文武之間。歷史裡的細節,不再是主流精英們的文采飛揚與滿腹錦繡,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構成的真實故事。

書畫鑑藏史是藝術史研究中一個有趣的話題,是藝術史發展中的主流,也具有豐富的細節。一幅畫可以牽動一個時間軸、一個朋友圈,涉及畫家與藏家、品鑑與把玩、贊助人與市場等。

一個時代區間中,世風帶動消費,書畫鑑藏與消費流動蔚然興盛,雅賄便也成為書畫傳世的一種方式。如此,書畫作偽一直伴隨著中國書畫鑑藏史,生生不息,其間有文人雅士對待贗品的寬縱雅量,也有贗品市場真真假假迷人眼所刺激出的更大消費。一個龐大的書畫市場中也有“偽好物”,給我們留下更多研究課題與視覺驚喜。畢竟,沒有贗品的美術史不僅不完美,而且無趣味。

畫家、藏家、鑑定人、贊助人,中國古代歷史中,他們的身份是來回遊弋、不斷轉換的,而那些鑑藏家憑藉精準眼光與敏銳感受,留下的一段段題跋,一篇篇記述,也是我們進行鑑藏史研究的文獻利器與障眼迷霧。

文章題目:

世風與需求:明代嘉萬時期的書畫消費

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 葉康寧

明清時期書法鑑藏中的作偽現象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張冰

《墨緣匯觀》中的書畫鑑定

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楊小京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唐) 佚名 唐摹黃庭經 (局部) 紙本墨筆

縱40釐米 橫10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承上啟下

吳湖帆《醜簃日記》1933年4月18日條:王季遷來,易陸包山《消夏灣圖卷》去。季遷為文恪後人,此卷當日包山為文恪作也,故歸之。下午大千攜郎世寧花鳥冊來,計十六頁,絹本,工豔絕倫,清內府舊物,今歸張嶽軍矣。同觀者葉恭綽、何澄、張善、大千昆仲、季遷與餘,書觀款還之。

吳湖帆是王季遷傳統書畫鑑藏道路上的導師之一,願易畫予王季遷。1948年冬天,王季遷從北平帶回了方從義《雲山圖》,1949年正月,吳湖帆欣喜地題下:“方壺用筆墮多涉狂放,雖名重如神嶽瓊林,亦未能免此。是卷筆致渾厚,頗得送雪翁神似,外表與叔明彷彿,然足勝趙元輩矣。”此時,吳湖帆對王季遷的鑑定眼光給予了讚許的態度,一句“堪慶所歸”便是明證。

1944年8月,吳湖帆曾為王季遷藏王翬《仿白石翁山水圖》題邊款,並明確指出:“驗其筆法款書,當在三十以前無疑。季遷老弟攜觀共,因為詮釋,俾為考證石谷畫者之助。”吳湖帆與王季遷手握古代書畫,相互交流之間,對於王季遷傳統書畫鑑藏水準的養成,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王季遷的收藏在中國書畫鑑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他的收藏最為耀眼的部分,是10至14世紀的傳統繪畫,包括具有經典代表意義的山水畫、人物故實畫,以及宋代宮廷畫師的優秀冊頁作品,其中涵蓋了大量20世紀初清宮收藏的散佚傑作。

王季遷傾盡一生心血與財力,庋藏中國古代書畫名跡,暮年只是淡然一句肺腑之言:“餘生無他好,自幼弄筆,駸老彌勤。與大師手澤摩挲朝夕,雖無難未嘗輟離。益智頤神,使餘欣然而樂,怡焉以安,但得之舒捲展冊間爾。季遷搜求名跡,不同於好事聚積敵富也。”

這,便是傳統書畫鑑藏人的一生。

文章題目:

王季遷的生平與其古畫收藏

美術史獨立學者 田洪

有趣 有趣

當代畫家 韓羽

讀《搔背圖》

當代畫家 韓羽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黃公望 陡壑密林圖 紙本墨筆

縱68釐米 橫40釐米 王季遷舊藏

書痕印相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安能以此尚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韓愈在感嘆自己不及李白、杜甫的同時,還是極富耐心和頗多感慨地寫下了一首《石鼓歌》,最後期盼皇帝能夠重視石鼓,但又覺得自己終是白白髮了一番牢騷。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寒冬,蘇軾見到了聞名遐邇的石鼓,也做一首《石鼓歌》:

“冬十二月歲辛丑,我初從政見魯叟。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走。”

“細觀初以指畫肚,欲讀嗟如鉗在口。韓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又百年後!”

……

“暴君縱慾窮人力,神物義不汙秦垢。是時石鼓何處避?無乃天工令鬼守。”

“興亡百變物自閒,富貴一朝名不朽。細思物理坐嘆息,人生安得如汝壽。”

歷代文人對於石鼓的讚頌與擔憂,在乾隆皇帝眼裡也不過是世事滄桑的一首感慨詩詞:

“昌黎建議雖不行,至竟如言見誠蚤。

東坡寓意良獨深,新法當時實滋擾。”

然而,乾隆《石鼓歌》透露出的意涵,也不過是“韓意其然豈其然,吾願興賢得真寶”,“興賢”仍是為“真寶”而已。

文章題目:

話說石鼓文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後 白銳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羅振玉《石鼓文考釋》摹寫本 (局部)

西學東鑑

一直以來,東、西方看待彼此之間的文化、民族、傳統等,都有“非我族類”的偏見。進入20世紀後半葉,待大部分膠著與衝突淡化並冷靜之後,以客觀和科學的眼光看待彼此,原來對面的文化風景別有韻味。

所謂東與西、中與外,只是說明地域範疇的方位詞,於文化而言,放棄衝突與對抗,走向融合與共生才是時代發展的主體性呼號,藝術亦如是。

國外有很多漢學家,如同福爾摩斯探案一般,把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細節,層層掀開,條理清晰、文筆生動地向西方民眾展示東方文明。與此同時,從古至今有一條非常奇異的文化帶,她若隱若現地貫穿了東與西、陸地與大海、中國與外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訴說著大唐時代裡的中西交流,聖母像出現在明代中國的偏遠鄉村,這些都是對中國傳統產生影響的外來文化因子,同時她們也只是其中的點點滴滴而已。

不僅是東西之間,還有中日、中韓、中越等相鄰文化藝術之間的長久對話,也將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尚書大傳》中說:“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

《淮南子·主術》有言:“借明於鑑以之。”

東與西,學與鑑,溝通與共生,藝術之正道。

文章題目:

傳神寫照——從倫勃朗肖像畫的轉型看中西方人物畫的殊途同歸

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榮譽策展人 王加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倫勃朗 夜巡(局部) 布面油畫

縱363釐米 橫437釐米

〔荷〕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格物致知

江西景德鎮,享有“千年瓷都”“世界瓷都”之名,以“水土宜陶”而傳天下。

景德鎮陶瓷,始於漢,興於唐,稱名於宋,繁榮於元,鼎盛於明清,衰落於清末民初,現當代重新發揚傳統技藝,綿延千年的窯火不曾斷衰,可謂中國乃至世界造物史上的壯舉。

東晉,置新平鎮,為建鎮之始。

五代,瓷業開始興盛,作為瓷都的地位由此奠定。

1004年,宋真宗時期,景德鎮名稱確立。

元代,對制瓷工藝做了重大改進,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為製造大型陶瓷器物創造了條件。

明朝,鄭和下西洋帶動景德鎮陶瓷經濟的空前繁榮。

清朝,唐英督陶著書,對景德鎮瓷業做了科學的總結和記載。

景德鎮為江南山城,環境優美,水量豐沛。其地處黃山、懷玉山餘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境內山巒起伏,群峰環峙,山嶺逶迤,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瓷土為最。

《景德鎮陶歌》稱:“武德年稱假玉瓷,即今真玉未為奇。”史稱景德鎮瓷器“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其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以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

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被認為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文章題目:

商賈千方集 陶煙五色長——景德鎮御窯廠的前世今生

自由撰稿人 董雁南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自由撰稿人 宋曉龍

清代仕女畫中的瓷器圖像拾英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聞藝聲

文人筆下的瓷都盛景

《中國收藏》副主編 趙玉國

青花瓷對世界瓷器的影響

景德鎮陶歌

清代詩人 龔鉽

元代青花瓷器與元代戲曲

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研究員 周麗麗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清) 青花三國故事圖大盤

高5.6釐米 口徑35釐米 足徑20.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展示典藏

所謂“二蕭”,一為蕭俊賢,一為蕭謙中。

二蕭皆出自人傑地靈文風昌炙之地。蕭俊賢為衡陽人,衡陽,石鼓書院所在。石鼓書院為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唐,澤被杏壇,影響甚巨。蕭謙中為安徽懷寧人,懷寧古已有之,為戲曲之鄉兼文化之鄉。耳濡目染,二蕭畫中自帶文氣也有地域之功。

北京畫院藏蕭俊賢的《疊嶂回溪》,以及蕭謙中作品《秋林讀易》《湖山相思》《四山潑墨》等,丘壑營造奇偉,筆墨變化多端,頗得石濤與梅清的筆墨精髓。

文章題目:

滿地煙雲有二蕭——蕭俊賢、蕭謙中略議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張濤

大匠之門|中國畫的尋根之旅


蕭俊賢 疊嶂回溪 紙本墨筆

縱129釐米 橫65釐米 1925年

北京畫院藏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