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咬人?靠“吼”是沒用的,這4招更有效

文|小梅媽媽

二樓的王大媽經常帶孫子在樓下玩,久而久之,附近幾棟樓的小朋友就把樓下的空地當成了大本營,經常扎堆在一起玩遊戲,孩子多了,矛盾也就多了,前幾天下樓,就聽見王大媽在跟被人抱怨,說自己被附近樓的孩子咬了。

原來那天幾個小朋友跟王大媽的孫子玩的正開心,王大媽叫孫子回家吃飯,孫子不聽話,王大媽一生氣,就去拉扯孫子,可能是沒掌握好力道,碰疼了孩子,孩子大叫起來,幾個小朋友誤以為小夥伴被欺負了,情急之下就咬了王大媽。王大媽感覺非常委屈,認為自己“被咬”的太冤了。

孩子動不動就咬人?靠“吼”是沒用的,這4招更有效

其實不光王大媽,很多父母都被自己的孩子咬過,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都能釋懷,但是也有很多時候,孩子“愛咬人”的毛病讓父母大為光火。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咬人”的原因各不相同

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咬人的原因,都是不盡相同的 ,如果父母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點,很難真正理解理解孩子的行為。

在孩子5~7個月的時候,常會因為長牙很痛而去咬別人;等到8~14個月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想要表達激動的感情而咬人;當寶寶1歲半到3歲還喜歡咬人的時候,就是出於個體的想法了,例如想要別人贊同自己,或者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力,3歲以上還喜歡咬人,情況就比較嚴重了,需要父母額外注意。

要解決孩子咬人的壞毛病,就要從背後的原因入手。

孩子動不動就咬人?靠“吼”是沒用的,這4招更有效

很多孩子遇到以下情況,會有“咬人”的行為

咬人這個行為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是孩子對於信息的一種反應,依靠“吼”叫或者嚴厲的懲罰來遏制孩子這種行為,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從根源入手,才能“藥到病除”。

1、緩解長牙的不適感

孩子會在4-10個月的時候,開始長牙齒,新生的牙齒對牙齦造成了刺激,致使孩子感覺口腔癢癢的不太舒服,為了緩解這種不適的感覺,孩子就會尋找可以咬的東西,平日裡接觸最多的父母難免就要“遭殃”。

2、語言表述不清引發憤怒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想的很好卻不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個時候就會感覺非常的煩躁,孩子也是一樣的,儘管孩子一直在成長,語言表達能力在逐步完善,但是當他們遇到表述不清的問題時,往往更容易生氣和憤怒,咬人就是他們在傳達自己的想法和憤怒。

3、想要模仿別人的行為

在幼年時期,孩子的某些行為是通過模仿別人學會的。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做出咬人的行為後,出於好奇,孩子也會去嘗試咬別人,導致“被害者”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糊里糊塗就“負傷”了。

4、宣洩激烈的情緒

生活中,當我們的情感過於激烈時,常常會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例如男生看球賽輸球了會拍桌子大吼大叫,宣洩自己“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人教會他們這種方法,他們就會通過咬人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說爸爸爽約了,孩子非常生氣,就會咬爸爸;被小朋友欺負了,就會咬對方報復回來.....

孩子動不動就咬人?靠“吼”是沒用的,這4招更有效

家長如何解決孩子愛咬人的壞毛病

孩子愛咬人的毛病一直是很多父母的心頭大患,害怕這種行為會給孩子招致不好的評價,影響孩子的未來。

1、幫助孩子減輕長牙的不適感

當孩子咬人是為了緩解長牙的不適時,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磨牙棒或者蘋果一類較硬的水果,通過咀嚼這些食物來紓解孩子咬人的需求,既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為父母的“安全”增添了保障。

2、教會孩子語言表達

孩子表述不清自己的想法,情急之下就會咬人,針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有意識的教會孩子語言表達,讓孩子不但能想的清楚,還能夠說的明白,讓孩子學會更好的跟別人溝通。

孩子動不動就咬人?靠“吼”是沒用的,這4招更有效


3、讓孩子切身感受到“痛苦”

孩子體會不到自己給別人帶來的痛苦,很難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別人。父母可以在孩子屢教不改的情況下,讓孩子感受一下“被咬”的痛苦。例如父母控制好力度咬孩子一下,既不至於會傷害孩子,也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痛苦,孩子有了切身體會,就會剋制自己不去咬人。

4、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仔細想一下,每次孩子咬人之後,是不是都只有父母在那裡著急道歉,咬自己還好說,咬了別人,就非常丟臉了,孩子不知道咬人的後果,就不會重視改正自己的壞毛病,父母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媽媽可以跟孩子說,你不能咬我,如果你咬我,我就不給你讀睡前故事了,將言語付諸行動,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會嘗試改正。

孩子動不動就咬人是有原因的,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是脾氣怪從而總是訓斥孩子,發現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要及時引導和幫助孩子,改正孩子的壞毛病。

孩子動不動就咬人?靠“吼”是沒用的,這4招更有效

我是小梅媽媽,一枚90後寶媽,和你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和過程,也希望這些能幫助每個有需要的寶媽,願每個寶貝都能更好的成長,更有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