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求茂才异等诏》

当建元初年,刘彻刚刚即位的时候,就颁了这样一道圣旨,要求地方官员为自己选拔人才。不幸的是,他的计划遭到了祖母窦太后的狙击。引得他的两个重要助手赵绾和王臧被杀。这让刘彻消沉了一段时间。但是由这次“选秀”活动引发的重要作用仍在继续。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孔门七十二弟子为儒家日后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长的人才名单中,有一个人特别打眼,那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时年三十九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其实他在汉景帝时已经成为了“博士”,专门讲授《公羊春秋》,而《公羊春秋》正是儒家内部最强大的一个派系。以创始人姓“公羊”而得名,历代专心研读《春秋》。这一派相信,孔子在编订春秋时,把自己把历史的感悟和见解用“皮里阳秋”的方法写在了书里。这样通过学习《春秋》就可以了解孔子留下的治国之道。

当然这是有道理的。可是太钻牛角尖就变成了穿凿附会,生搬硬套。也就是那句话:“你比作者想得多。”也就是“夹带私货”。其实这也是政治斗争里的常用手法。但董仲舒却是个真搞学问的。在入京之前,他已经门生众多,威望极高。而在与刘彻应对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大大受刘彻重视。

民间传说称董仲舒就是董永的儿子,也就是玉皇大帝的外孙。这个说法当然有些不经,但也并非全无根据。以董仲舒对历史的影响,当得起。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天仙配》其实就是《牛郎织女》的升级版,故事发生时代是西汉

很少有人注意到,与董仲舒同时被推举入京的,还有位儒生,他就是公孙弘

公孙弘比董仲舒还大二十一岁,时年已经六十岁了,满头白发。他也是公羊门下弟子,但论门内关系,还得喊董仲舒一声“师叔”。因为公孙弘本来是个小吏,少年时不幸丢了工作,不得已去养猪。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学习儒学。可想而知也只是勉强能混口饭吃。但公孙弘熬了二十年,多少还是让人感觉他懂点东西。于是才被地方举荐上来。

相对董仲舒,公孙弘并不受重视,遇到其他儒学大师都不敢用正眼看人家。不过呢,刘彻由于刚被奶奶给收拾了。因此也不敢将这些人才用在关键岗位上。于是就把董仲舒放在哥哥江都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已经算是重用。而公孙弘捞了个外交职位。但不久以后出使匈奴回来复命时,汇报工作捅了漏子,让刘彻认为他没有才能免了他官。公孙弘不得不回归乡里。

按理说这对师叔侄的人生轨迹会就此别过。可是天意难料。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西汉前期皇族谱系(横屏观看)

应该说董仲舒同志在刘非那儿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惬意的,除了不能发挥大作用以外。刘非知道他是大学者,非常尊敬他。可须知,儒生们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当上重要领导,哪怕董大师工作轻松,一周只上三天班,每天只干四小时,平时吃喝玩乐样样有,工资又开得高,周围同事又和气,依然是“怀才不遇”。

当然,这都是要比较的。特别是在一些董仲舒的学生,如吕步舒等人都在中央政府担任要职后,作为老师的董仲舒还在诸侯王的手下当差,就太让人过意不去了。

其实刘彻不是不想用董仲舒,但关键还是当时实权还在奶奶手里。等窦太皇太后不怎么管事了。一时还没有合适的职位来给这位大学者。于是等了等,可是这一等,祸事来了。原来董仲舒实在太有闲了,就写了部书,叫《灾异之记》。内容就是研究历代灾难。

他所以要写这部作品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天人感应观点。当信仰到达一个程度后都会走上宗教化的路,儒家学说也不例外。按儒教的观点,世界上可能没有所谓神,但有真正的真理。当世界符合这真理时就会良性运作,祥瑞自天而降。反之,则各种被称为“妖祥”的灾祸频发,用来警醒世人。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董仲舒在学术上可谓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但在政治上并不成功。这和孔子也很象。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迷信,但也有其好的一面,那就是让君主不要肆意妄为,必须对世界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才能趋吉去凶。这也是儒家内部对于他们“三纲五常”思想核心打的补丁。因为光是单纯的“君臣父子”,就会使一方失去对另一方的约束,因而走向歧途。

可以理解,从孔子开创的儒家之路到此时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路口。由于自己在儒门中的地位,董仲舒不能不写这本书。

可就在这书将要完成的当口上,长安城出了几件事,那就是刘邦的长陵和高庙都失火了。当然这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都国的董仲舒没啥直接的关系。可没几天,他的《灾异之记》就不翼而飞了,然后就出现在了刘彻的书桌上。

拿来这本书的人叫“主父偃”,是刘彻的新宠臣。他是元光初年来到了长安,以才学好不容易得到了刘彻的赏视。现在刘彻看着他拿来这书,越看越火大,最后一拍桌子,庭议!

所谓“庭议”就是现场会议。一大群儒臣忽然被从家里找出来,不明就理,里面有好几个董仲舒的弟子,比如吕步舒。然后刘彻黑着脸把那篇没作者署名的《灾异之记》在他们中传看。结果吕步舒他们一看,这不是迷信嘛?说什么宗庙失火是因为君王失德?对应刚刚发生的失火事件,这完全是别有用心地恶意诽谤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诽谤我们英明正确的皇帝!于是纷纷说:这是毒草,作者写这样的文章就是犯罪!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因为《推恩令》,主父偃被很多人认为是能臣,但在《史记》中他的面目要复杂得多

刘彻“呵呵”冷笑了几声,然后宣布这就是董仲舒的作品,这一帮学生才如梦初醒,但已经晚了。他们的老师马上被从江都国相的位子上被捋了下来,然后投入了死牢。

你要说这个叫“主父偃”的家伙为什么这样做?这是因为这人心理本来就有问题。他出身其实是个纵横家,碌碌无为地混了大半辈子,看到这儒学大盛的局面想改换门庭。结果在求学过程中被儒生们赏了很多白眼,于是早想报复。董仲舒作为儒门领袖,自然不幸成为了他复仇之箭的靶子。

那刘彻是什么心理呢?他就想作为皇帝,应该至高无上。就算天在上,他也能捅个窟窿。而《灾异之记》就是想管管这样的极权膨胀行为,告诉皇帝,哪怕你再强大,世间依然有制约你的东西。当然,这种东西在现代已经被人们用分权或者监督体制所实现。可惜董仲舒没有接触到这个。他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也就是神权来制约皇帝。这自然就产生了冲突。

眼看儒学大师就要人头落地。好在刘彻还不是那种真正的暴君,等了一阵子,气消了就把董仲舒给放了出来。不过活罪难饶,让他回乡当教书先生去了。

主父偃由是更得刘彻信任,因此一路飞黄腾达,当年就提升了四次。这时,他又给刘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意见以解决藩国问题。

虽然汉朝经汉高祖、汉景帝两位帝王大力整治,但藩国这种政权形式还是保留下来了的。每一个藩国有自己的管理班子和军队,和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相去也不太远。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周代标准继承权模式(请横屏观看)

刘彻很敏锐地发现了这种制度对中央政府的威胁。虽然藩王们一时紧密地团结在中央周围,但几代之后呢?谁也说不清楚,没淮会再来一次“七国之乱”。

主父偃就在这关键时刻提出了《推恩令》的主张。他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诸侯王的子嗣们雨露均沾。只要老爸是王爷,那么所有儿子都有继承权。

这方案一出,普天下诸侯王的大儿子气得脸色发青。按以前的体制,这些家产多半会是他一人独吞的。这下可好,被拆散发放了。

不能不说这是个极有用的损招,非争夺过家产的人不能想出。事实上先秦自周以来,一般的继承方案就是大儿子通吃,其他儿子降级。虽然这样不太公平,但可以保证家业的完整,藩国势力不减。但在推恩令颁布后,看起来是公平了,老大无法全吞家产。但整个家业就被拆散了。也就是说,例如王爷有三个儿子。在《推恩令》发布前,老大可以得到百分之九十的家业,两个弟弟只能分百分之十。可颁布《推恩令》后,三人则大致各得三分之一。这样原来的百分之九十就没了。

你说这主意诸侯王们会同意吗?当然会,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再加上“逆境成才”的鸡汤一灌,除非真想造反的,他还能说什么?反正真要出事也是在他闭眼之后。而诸侯国的嫡长子,也就是老大,可能是唯一会反对这制度的,但弟弟们拥护啊。须知兄弟情谊也是古人的德行重要指标之一。如果维护了古代的继承法,反而失了“德行”,那就得不偿失了。而非嫡长子们肯定全力拥护了,这是政府支持合理维权啊!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推恩令》颁布后的继承权模式(横屏观看)。

于是藩王问题被完美解决,刘彻更倚重主父偃了。

主父偃趁热打铁,又提出个方略,就是把各大豪族移民到刘彻的茂陵邑中。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能够使这个重要的长安卫星城充实起来,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整治。这方案也被刘彻采纳了。于是震动天下。

然后主父偃又清除腐败,揭发了燕王刘定国的严重问题。刘定国被迫自杀。结果诸侯王看见主父偃就有点心虚。

于是这段时间主父偃可以说是红得发紫。每个人都想拉与他的关系。这下半生不得志的主父偃可得意起来了,仗着得宠,收受了很多贿赂,有人实在看不过眼,劝他收敛。可这位也是得意就忘形的主,转头就说了一句:“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就五鼎烹!”把别人怼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这句和几百年后东晋权臣恒温的那句:“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是一个意思。但主父偃得意得太早了,他根本没注意到自己身边的危机。

首先,他陷害董仲舒,得罪了儒生,也就是思想界。再次,他制定推恩令,得罪了藩王们,也就是贵族。最后,他迁民茂陵,又得罪了地方上的豪强,也就是百姓。从上到下他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完了。

可以说,主父偃的实际位置有如立于春冰之上,早就危险万分。可他还没注意到,或者说注意到了,不想也无法改变。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主父偃不是傻瓜,他之前就投靠了卫青,但他的性格最终害了自己

而在二年前,老儒生公孙弘再一次被举荐上京。这次其实他不想来的,可有时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任谁也没想到,公孙弘居然时来运转了。本来做为一个已辞退小官,年龄也大了,没有谁理会他。可是刘彻居然态度180度大转弯,一下子对公孙弘青眼有加,使对方一下子坐上了命运的快车道,就此飞黄腾达。

公孙弘先是当上博士,再出使西南夷,这次他圆满完成了任务,然后升为左内史,治理京畿有功,接着成为了御史大夫,这可以说是汉朝最显赫的职位之一。

这件事让大部份人都感觉不可思议。因为公孙弘这人学问不高,办事能力也不强,而且人品也不见得多高尚。早有老朋友说他虚伪。有个例子就是他对待同门师叔董仲舒。

当公孙弘在仕途上高奏凯歌时。董仲舒已经重新当教师当了十年。刘彻感觉他吸取了教训,也想起复他,可是安排个什么位子好呢?公孙弘出了个主意,就是让老董去胶西国那里当国相。

这个主意被公认为恶毒之极,是公孙弘嫉妒老董的表现。因为胶西王刘端也是刘彻的哥哥,他比江都王刘非更为凶残、蛮横,完全是个变态。之前胶西国的历代国相都死于非命。让董仲舒过去无异羊入虎口。可公孙弘对刘彻说,以刘端的德行,只有董仲舒才能教导好他。刘彻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

应该说老董还是有两把刷子。刘端对他也不算很差。不过可能是黑暗面看多了,老董老是感觉不安全,四年后又辞官回家,再也不干了。这样,公孙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其实公平地讲,主父偃让董仲舒去刘端那里未必是害他,因为刘彻身边未必比刘端安全

可是为什么刘彻对他如此看重呢?司马迁说是因为他长得好看。当然这是太史公强行解释。要光看长相的话,老儒生也不是一夜间变成这样的,又何以到这时才时来运转?

公孙弘和刘彻是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潦倒半生,一个少年天才,何以这次一见如故?

有解释是公孙弘善于奉承,从不在刘彻面前提不同意见。不过他这种察言观色的水平和主父偃之流相比只能说是小儿科。公孙弘不是没有反对过刘彻,比如他在元朔初年就筑朔方城问题和主父偃就有过一次交手。公孙弘反对主父偃的筑城计划。皇帝的心思和最后的结果无需多说。可为何公孙弘还是这样备受信任?

恐怕最好的解释还是“互补”。因为刘彻生为帝胄、长于深宫,对基层的很多事其实相当不了解。而大半生在社会最低层上打滚的公孙弘却正好对这些有深刻的感悟。而两人对于世事的基础看法却有很多天然的契合点。这样居然凑出了一对黄金组合。非刘彻无人能重用公孙弘,而非公孙弘无人能够提供让刘彻计划落地的方案。就算两者的观点偶有抵触,但却都能够说服对方。如此就真是君臣龙虎风云会了。

比如对于著名游侠郭解的案子。对方是关中大侠,但早已不涉江湖中事。有人因为他的缘故杀了人,但经过察明,郭解对这事不知情,应该释放。

可是公孙弘不同意,他认为,《春秋》上有条原则,就是“诛首恶”。郭解虽然不知情,但他却是这事的源头,所以他就是有罪的,应该被处死。

这种判断是否有罪的方式就叫“春秋决狱”,刘彻同意了公孙弘的意见,于是郭解被满门抄斩。这事在我们看来是很不讲道理的事,不过也应该认识到,刘彻的本意就是要打击豪强,郭解之死虽然残酷,可正合他意。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郭解的死标志着游侠时代的结束,从此春秋开始的侠客传统只生活在故事里。

而且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归咎于整个儒家思想。事实上,《春秋》在法律上的应用究其本意,主要是用在没有现成法律可引的案件上。郭解本来就是无罪的,不适合于这种审判方式,公孙弘其实是曲解了《春秋》。但是他却为皇帝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那就是可以利用《春秋》理直气壮地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刘彻如此信任公孙弘。

当公孙弘崛起的时候,主父偃出了麻烦事。原来刘彻把他派到齐王那里去当丞相。这时的齐王还是刘邦长庶子刘肥的后人刘次昌。

所以刘彻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主父偃,这是因为历代汉帝对齐王都不是太放心。因为那儿的经济实力太强了,一不留神就要出乱子。虽在治下,神经却已经紧绷到如同异国的地步。

主父偃本身也是齐国人,所以这次也是衣锦还乡。可回乡后他居然找来所有的亲戚朋友,召待他们吃了一顿好的,然后拿出五百两黄金对大家说:“开始我穷的时候,兄弟们不给我衣食,宾客们不进我的内宅门。现在我去齐国当丞相了,你们中有的去长安来接我。现在我就和大家绝交了,

(拿了这笔钱就走),不要再进我的家门!”

这就把亲朋好友都得罪完了。当然,主父偃才不在乎呢。因为他不负圣望,很快就查出了刘次昌的问题,而且是特别严重。原来他居然乱搞男女关系。对象还是自己的亲姐姐!

这事一揭发,刘次昌惶惶不可终日,终于自杀了。齐国也被刘彻顺利成章收回了中央,后来封给了自己心爱的二儿子刘闳。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刘次昌是个荒唐的王爷,以至于刘肥一脉齐王至他而绝

他这死不要紧,主父偃可以说还有功,却惊动了另一个叫“刘彭祖”的藩王。

刘彭祖是赵王,他的品行不比其他王爷更好,所以害怕主父偃也找他麻烦。而且他调查主父偃的背景,发现一个让自己后背发凉的秘密。原来主父偃早年找工作,正是顺次经过齐、燕、赵三个国家,都没得到好脸色。这样下去,明显自己就会成为主父偃的下一个猎物。

刘彭祖不想死,他要反击,于是就找主父偃的黑材料。结果很快就找出了对方的把柄。于是刘彭祖就参了主父偃一本,说他“私受贿赂,逼死齐王”!

主父偃怎肯承认?双方各持一词,争执不下。刘彻本来也想保着宠臣。但慢慢的,随着调查深入,主父偃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甚至揭露出他本想把女儿嫁给齐王,结果对方拒绝了才怒而告状。这让刘彻开始举棋不定了。

就在这时,公孙弘下了关键的一手。他再次举起了《春秋》的大旗,指出主父偃就是首恶,首恶必须死!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刘彭祖算不上好人,他最后攻击主父偃也是为了自保


刘彻接受了公孙弘的主张,主父偃被满门抄斩。事实上,但凡智商正常的人,听到主父偃“五鼎烹”的说辞后都会脊背发凉。虽然在齐王问题上,主父偃的确死得有点冤枉。但这人太可怕了,如果不把他干掉,日后多半又是一个权臣。而《春秋》中就有不少权臣故事,所谓“弑君三十六”。刘彻应该不会陌生。

终于,公孙弘成了胜利者。他最后居然当上了丞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生丞相,也是汉朝第一个先当丞相再封侯的人。

那么董仲舒呢?他辞官回乡后,就专心教书,有闲时著书立说,写出了一本《春秋繁露》,成为儒家神学的基础。尤其终汉一世,影响巨大。

刘彻也多次召他出来,但老董打死也不答应。最后刘彻只好由着他,只是有时来找他咨询意见,成了一个高级顾问。

在元狩二年,年事已高的公孙弘死于任上。而董仲舒又活了十多年,在太初元年去世,这时的刘彻也五十二岁了。不过这样的结局也许是最好的。因为终刘彻一朝,大臣犯事而被满门抄斩的实在是太多。董、公孙两人已经是异数。

说起董仲舒、主父偃、公孙弘这三个人的故事,似乎最倒霉的是主父偃。但董仲舒终不得志,公孙弘最终死于任上,未尝不是悲剧。当然,肯定也有人喜欢主父偃的快意恩仇,董仲舒的专心学术,公孙弘的老来得志。其实人生的悲剧或者喜剧都只是一时,而对于整个漫长的人生,可能这些都只是过眼烟云。事实上那些痛惜主父偃被杀,感叹董仲舒不遇的人也不过是借古讽今,他们只掇取了这些人一生中让自己比较有感觉的一段以反复品味。事实上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的人都可以总结出不同的教训。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逆袭的老年人!六十多岁的老猪倌公孙弘如何时来运转,位极人臣?

《春秋繁露》在汉儒中很重要,但后世能看懂的不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三人合力教出了刘彻这个光芒万丈的学生,真正夯实了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基础。而这种理念上承秦皇,下启唐宗宋祖,成为了中国以后历史的主流。

——————————————————————————————

专栏文章《汉武帝的长安城》即将完本,品浩荡长安,看大汉风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