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通鉴|官场中第一流的天纵奇才公孙弘

衣赐履按:儒者,宰相,马屁精,伪君子,刽子手,完美和谐地集于公孙弘一身。

公孙弘是菑川国(首府剧县,山东省寿光市南)人,表字叫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公孙弘家穷,在海边放猪谋生,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以对后母孝顺而闻名。

酱香通鉴|官场中第一流的天纵奇才公孙弘

【公孙弘,长得一脸正气】

前140年,武帝刘彻继位不久,招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报告情况,不合刘彻口味,刘彻甚至还发了怒,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古稀老汉考第一

前130年,刘彻再次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晓世事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公孙弘本年已七十高齢,再次被推荐入京,在入职考试时答道:

我听说上古尧舜时代,没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奖赏,但百姓却相互勉励行善;不重刑罚,但百姓却不犯法,这是因为君主作表率,且立信于民;到了末代,官爵越发尊贵,赏赐越发丰厚,设立严刑酷法而犯罪不绝,是由于君主行得不正,对百姓毫无信用。可见,丰厚的奖赏和严酷的刑罚,并不足以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只有靠讲信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①根据人的才能而委任的官职,就能各司其职,做好工作;②抛弃无用的虚言,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③不制作无用的器物,就可以减少百姓的赋税;④不在农忙季节征发役夫,不妨害民力,百姓就会富裕;⑤有德的人受到重用,无德的人被罢免,朝廷就尊贵威严;⑥有功的人升职,无功的人降级,群臣就会明白退让的道理;⑦判处刑罚与罪过相应,就能制止犯罪;⑧给予奖赏与贤能相符,就能劝勉臣子。这八项,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天下百姓,让他们各自从事生产就不会发生争斗,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不会怨恨,让他们接受教育知道礼义就不会使用暴力,君主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君主,此是统治天下的当务之急。礼义,是百姓甘愿服从的;再用奖赏和刑罚来推行礼义,百姓就不会违犯禁令了。

我听说,气相同就能互相影响带动,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现在,君主在上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义,百姓在下面与君主相谐调,所以心和就能气和,气和就能形和,形和就能声和,声和就会出现天地安和了。所以阴阳调和,风雨适时,甘露降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茁壮稻谷生机勃勃,红色瑞草萌生成长,山岭不光秃,湖泊不干涸,这是天地安和的最佳状态

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祭祀部长)奏报考试成绩,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刘彻,刘彻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听候随时传见。

衣赐履说:实在弄不明白,声气相和,则“阴阳调和、风雨适时……天地安和”,这特么是哪门子的逻辑?另外,一举例子就是尧舜时代,大同社会,连个犯罪的都没有,好像儒家学者都亲眼看到了一样。逻辑学里有一条公理:如果前提是错的,那么,任何结论都是对的。儒家治国的文章,都是这一套路数,出发点就是让你无法辩驳的“尧舜时代”,那后面,他爱怎么说怎么说吧。前140年,刘彻十七岁,认为公孙弘无能;十年后,刘彻对公孙弘大为赞赏,许是于儒学和政治上都有其更深的领会吧。

齐国人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选为贤良,征召入京。公孙弘对他心存敌意,但表面上非常尊敬。辕老爷子说,公孙先生啊,我劝你一句话,你论事,一定要依据儒学的教义,不要扭曲自己的人格,媚世求荣。这帮子儒生里,还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老爷子就以年老为名免官回家了。

酱香通鉴|官场中第一流的天纵奇才公孙弘

【辕固,再次说明,学儒长寿】

衣赐履说:前面我们提过,这个辕固,是当时的大儒。景帝时期曾入朝,当时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召见老辕,问对此书什么体会。老辕是个实在人,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看的东西罢了(原文为“此家人言耳”)。窦太后大怒,下令把这个腐儒扔野猪圈里去。幸得景帝暗中保护,老辕逃得一命。此番,九十几岁高龄,又被推荐为官,群众口碑当是不错。读者一定要记住一条真理,千里之外有人中奖十个亿,我替他高兴;但隔壁张三居然中了五百万,那我杀他的心都有!老辕深受人民群众喜欢,但必然受到一道考试的儒生的讨厌。老辕这种有操守的人,搞不了八面玲珑,只能卷铺盖回家。

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在官场中,儒家推崇的仁义理智信,倘真做到了,那么,在儒家内部也无法生存。

以退为进玩太极

公孙弘在朝廷提出建议时,只陈述事实,让刘彻自己抉择,绝不与刘彻当面争辩。渐渐地,刘彻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善于辩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政务工作,又能用儒学加以文饰,对他非常欣赏,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北长安市长)。

衣赐履说:原文为“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我们似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彻喜儒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术有个别的学派无可匹敌的优势,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干什么事情,都可以“饰以儒术”,年级轻轻的汉武帝,一下子抓住了儒术的本质和统治的秘诀,呵呵。

公孙弘上奏,遇到刘彻不同意时,从不争辩。常与主爵都尉(诸侯接待总监)汲黯请求单独召见,都是汲黯先开口,公孙弘加以补充,刘彻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大都采纳,公孙弘越来越得到宠幸。有一次,公孙弘和公卿们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给刘彻汇报时,发现刘彻不同意,于是,公孙弘立即站到了主子的一面,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汲黯当即在朝堂上批评公孙弘说,齐地盛产欺诈之徒,伪君子,这条建议是他和我们一起商定的,现在竟然突然反对,公孙弘这种人,实在是不忠!刘彻于是责问公孙弘,公孙弘立即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刘彻觉得公孙弘可信。自此,左右亲信越诋毁公孙弘,刘彻对他就更加优待。

酱香通鉴|官场中第一流的天纵奇才公孙弘

【汲黯,他的正直,会使得无人愿与其共事,荒谬吗?】

前126年,公孙弘升任御史大夫。

公孙弘盖的被子是麻布做的,每顿饭荤菜至多一个。汲黯说,公孙弘位居三公,俸禄丰厚,却盖布被,拒荤菜,说明心怀狡诈。刘彻就此询问公孙弘。

公孙弘谢罪说,确有其事。说到九卿当中与我关系好的,没有人超过汲黯了,可是今天他在朝廷之上质问我,确实切中我的问题。说到以三公的显赫富贵,而盖布被,与小官吏没有区别,这确实是矫饰做作,想借此沽名钓誉,正象汲黯所说的那样。汲黯确实忠直,如果不是他,陛下又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

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越发尊重他。

衣赐履说:公孙弘嘴上说与汲黯是最好的朋友,实际上,恨透了汲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且等机会。

轻启唇舌诛人族

前127年,主父偃建议将全国范围内的豪强、富户迁到茂陵,刘彻批准。轵县(河南省济源县南轵城,轵读如纸)人郭解,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的著名侠士,也在被迁徙之列。刘彻的小舅子、大将卫青替郭解求情说,郭解家中贫困,不合迁徙的标准。武帝说,郭解一介平民,能够找到大将军替他说情,这证明他家不穷(想糊弄刘彻,不容易)。终究迁徙了郭解全家。

酱香通鉴|官场中第一流的天纵奇才公孙弘

【政治,也有政治的原则】

郭解平生因被人瞪视之类的小事,杀了不少人,刘彻听说了,就下令逮捕郭解,立案审查。审查结果是,郭解所犯的罪都在颁布赦令之前(如果在赦令之后,就属犯罪了)。轵县有位儒生陪侍前来审案的人员。查案人员称誉郭解侠义行为,儒生说,郭解专门以奸邪手段犯法,怎么能说他贤能!这话被郭解的门客听到了,就杀死了这个儒生,并割去他的舌头。县府官员责成郭解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谁是凶手,凶手本人也不坦白。官吏向刘彻奏报郭解无罪。公孙弘向刘彻建议说,郭解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做行侠弄权的事情,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杀掉;轵县儒生的被杀,郭解虽然不知情,比他知情的罪更重,应按“大逆无道”法条论罪。于是就把郭解灭族。

衣赐履说:虽然侠儒不两立,但郭解因为一桩自己不知道的杀人案,而被灭族,想想不由皮紧。公孙弘之阴毒,可见一斑。同年,主父偃也因他一句话而被诛族(详见拙文《主父偃: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真可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要么不动,一动封喉。

“郭解虽然不知情,比他知情的罪更重,应按‘大逆无道’法条论罪”。法家虽严苛,但事事依法,好歹还有个依据。公孙弘杀人,凭的是个人判断,不需要证据,不需要审判,只要他认为该杀,就可以诛别人族。郭解,因为他不知情而被诛族,这是件多恐怖的事情!而诛杀郭解的理由,可以随时用到任何一个其他人身上,这才是更为恐怖的事!

至于儒家一贯标榜的仁德,不谈也罢。

并非什么都不反对

公孙弘任御史大夫时,西汉政府正向西南夷扩张,同时又在东方设置苍海郡(朝鲜半岛中部安边城),在北方修筑朔方城(内蒙古杭锦旗北黄河南岸)。公孙弘多次进谏,认为以中原地区疲惫不堪为代价,把钱财投入到那些无用之地,得不偿失,请求撤销。刘彻在御前会议上,命朱买臣等人就设置朔方郡一事,跟公孙弘辩论。朱买臣等列出了十条利益,公孙弘目瞪口呆,不能驳倒一条,于是道歉说,我是崤山以东乡下佬,不知道设立逆方郡对国家是这么重要,但,是不是可以撤销苍海郡,停止在西南夷扩张,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

刘彻同意。春季,下令撤销苍海郡。

衣赐履说:今天的篇幅比较长,我本来想把这个例子去掉,后来一想,不行。虽然例子本身没什么意思,但对于公孙弘的为官之道,却颇能说明一些问题。太史公总说公孙弘从不与刘彻争执,又说公孙弘很有辩才,然而他又多次记录公孙弘表达不同意见,比如反对设朔方郡,公孙弘就多次进谏,而且,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也并非只有这次,似乎辩才不过了了。仔细分析,这里面也有玄机。我们以前讨论过,帝王喜欢用有毛病的官员,有毛病、有瑕疵的人听话、好管,有把柄在我手上。引申一下,就是喜欢用那些不如我的人,要是你哪里都比我强,那我这个皇上多没面子?汲黯天天触刘彻的霉头,刘彻没杀他就不错了,但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就是这个道理。每当公孙弘被别人驳斥得无话可说时,刘彻就会更加觉得这个宰相真是个老实人啊。

然而,一味唯唯诺诺,要你这个宰相干嘛?所以,必要的时候,一定要表达不同意见,要争辩。但争辩哪些问题,大有学问,至少要注意三点:

一是反对的事项必须是皇上支持的。反对有效,证明皇上想通了,不会怪罪我;反对无效,那就继续按皇上的意思办,我服软。这样,皇上内心得到了满足,我也尽了忠。切不可因皇上反对的事项,与皇上作对。也即,绝不坚持你认为对而皇上认为不对的事项。如果皇上反对,你非要坚持,你想干什么?想证明你比皇上英明是吧?公孙弘把握得非常出色。

二是反对的理由要高大上。表明我之所以反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百姓。

三是适时承认自己脑子短路、私心作祟什么的。这样,对于刘彻这样好大喜功,觉得天下间就他一个聪明人的君主,特别对路子。公孙弘可以说是五次三番在刘彻面前露怯,每一次都让刘彻在道德上、智慧上产生相当的满足感,于是,更加宠幸公孙弘,呵呵。

杀人一定借刀

前124年,十一月,宰相薛泽免职,公孙弘任宰相,封平津侯。担任宰相而封侯,是从公孙弘开始的。公孙弘生性好猜忌,外表宽厚而内里心机很深。凡是曾经与他不合的人,不论关系远近,虽然表面上装作友善,后来终究要予以报复。董仲舒为人清廉正直,认为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公孙弘的嫉恨。胶西王刘端骄横放纵,多次违犯法令,杀伤国中二千石以上官员多人。于是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为胶西国宰相,董仲舒后来称病免职,才逃得一命。汲黯不断攻击儒家学派,而又屡次当面给公孙弘难堪,公孙弘嘴上说两人亲如兄弟,实际上一直在找机会把汲黯干掉,便向刘彻说,首都长安特别市辖区里,住着很多显贵的大臣、皇室子弟,非常难于治理,不是平素有威望的大臣不能胜任,请任命汲黯当右内史(首都长安特别市长)。刘彻批准。

衣赐履说:右内史这个职位,非常特殊,管辖地皇亲国戚、达官贵胄云集,对于各路野心家、马屁精而言,这个职位是用以编织关系网的绝佳岗位,但对汲黯这种人而言,几为死地。太史公谓汲黯“性情倨傲,缺少礼数,当面使人难堪,不能容人之过”,这样的人担任右内史,一不小心,就可能死于非命。而公孙弘的建议,表面上看全是为了加强首都管理,实际想的是“黄祖斩祢衡”,可谓阴毒之极。不过,也怪了,汲黯当几年右内史,竟然一直无事,且政事井井有条,呵呵。

前121年,公孙弘死在任上。

衣赐履说:之所以说公孙弘是官场中的天纵奇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孙弘是善终,自他之后,武帝朝的宰相,几无善终者。举个例子,前103年,太仆公孙贺在金銮宝殿上蓦然听到任命他为宰相,当即拒绝接受相印,把头叩在地上,泪流满面,不肯抬头。刘彻哪管你这个,起身退朝。公孙贺没办法,拿起印信,出朝之后,叹息说,我已经完了。公孙贺很有先见之明,后来,他被诛族。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