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杜月笙”该死吗?

汉武帝时期,有个杜月笙一样的人物,那就是郭解。

他的死是由两个凶杀案件引起的。

汉武帝把各个地方的豪强都迁徙到茂陵。设置的豪强条件是家产超过300万。郭解没有那么多钱,本来不用迁走。但是当地的县官很怕他,还是把郭解申报上去了。郭解的侄子刺杀了这个县官。县官的家人到长安告状,竟然被人杀死在举报的衙门口。汉武帝听了非常生气,就下令把郭解抓起来。郭解到处逃跑,连累了不少人,最后还是被抓了。查来查去,作奸犯科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大赦以前,大赦之后没有证据证明郭解犯过案子。

调查郭解的使者向当地人打听郭解,郭解的门客就向使者夸赞郭解的贤能。座中有个儒生插话说:“郭解有啥贤能呢?他干的都是些作奸犯科的事情。”郭解的门客很生气,就杀了那个儒生,还割了他的舌头。使者责怪郭解,郭解不知道是谁干的。这个门客也找不到了,按照法律审来审去,郭解无罪。

从法律的眼光看,确实无法给郭解定罪,因为没有他犯罪的证据。但丞相公孙弘认为, “郭解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做行侠弄权的事情,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杀掉;轵县儒生的被杀,郭解虽然不知情,但这个罪比郭解亲手杀人还要大,应按大逆无道的罪名判决论罪。”于是汉武帝就把郭解灭族。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这样的: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

大逆和无道分别是两个罪名。大逆,指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不道”罪的范围比较广泛,凡是违反当时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悖逆行为,都可以称为"不道"或"无道"。如“杀不辜一家三人为不道。”从实体法的角度看,郭解死得并不冤,死在他及其团伙手下的冤魂无数,报应迟到了,但最终没有缺席。但是从程序正义的角度看,没有搜集充足的证据,就判定郭解灭族,实在草率。

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

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不再杀害无辜者,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从事社会调节工作,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于是就变成了杜月笙式的人物,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连大将军卫青都与有交情,替郭解向汉武帝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汉武帝的政治触觉极其敏锐,立马看出了问题的实质,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

一个平民百姓,凭借暴力凌驾于社会之上,分享皇帝的统治权力,这是对皇权的挑衅,自然不是汉武帝所能容忍的。如果在现代法治社会,郭解或许能逃脱惩罚,毕竟没有找到他犯罪的证据。但在皇权专制社会,是绝不容许郭解这样危害社会、挑战皇权的人物存在。如果承认郭解权威的存在,那么政府权威势必受到削弱。郭解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参加徭役,却藏奸纳垢,欺行霸市,暴力垄断,靠非法组织敛财牟利,对汉王朝的社会秩序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与破坏。因此,汉武帝杀他是势所必然。王夫之说:“公孙弘请诛郭解,而游侠之害不滋于天下,伟矣哉!”人们认为郭解是大侠,其实就是一高级流氓头子而已。有人说是汉武帝杀了郭解,其实是郭解自寻死路。皇帝有权取消对郭解往日罪行的赦免,以他昔日的种种罪行杀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