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劉邦就是個無賴。

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但凡當了皇帝,身上總要多出點神秘色彩,劉邦也不能例外。據傳說劉邦是他的媽媽在夢中與龍結合之後的產物,古人總愛搞點兒封建迷信活動,他們就吃這一套,我們今人肯定是不信的。劉邦自然樂意,龍子代天帝統治萬民,一切都是那麼的順理成章。

關於劉邦的崛起,易中天先生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出身差,但運氣好;實力弱,但膽子大;毛病多,但改得快;水平差,但悟性高。

公年前年256(還有公年前247年一說),劉邦呱呱墜地,他沒有項羽那麼好的投胎運氣,迎接他的是老爹劉太公的一臉愁容: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家裡世代貧農,就靠土裡刨食,勉強能填飽肚皮。讀書?那是做夢,夢醒了趕緊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和泥巴去吧!對,就是劉邦死後遠避匈奴,客死他鄉的劉邦親封的燕王盧綰。可以說劉邦小時候受到的教育中就沒有朋友這兩個字。老孃也不顧不上這個龍種了,打罵那是家常便飯,劉邦的生長環境可見一斑,至於有沒有受到什麼心靈上的傷害,那就不得而知了。

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成年以後“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一天遊手好閒,就不幹活,唉,孩子從小就三觀不正,嫌貧愛富。三十多歲了也娶不上媳婦,倒是弄了個泗水亭長,“好酒及色”。唯一的優點就是長得還不錯,當然這是司馬遷說的,我估計給他十個膽子也不敢說劉邦長得像個歪瓜裂棗。也不知道怎麼就被呂公相中了,把大女兒呂雉嫁給了他。要說古人真迷信,呂公就見了劉邦一面,就看出他是人中龍鳳,非要把28歲的黃花大閨女嫁給他,看來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害人的。

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公年前209年,秦朝末年,風雲突變,你要是不造反,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有文化的蕭何、曹參把沒有文化的劉邦推上了沛公的位置,看來讀書人的心眼就是多,關鍵時刻都是讓別人當出頭的椽子,爛也爛不到自己,劉邦這個時候一定在心裡問候了蕭何、曹參所有女性親屬。然後對老婆呂雉一番叮囑,大意也就是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特別是兒子劉盈,一定要讓他好好讀書,別長大了像他爹一樣,被人坑了還得給人數錢,看來劉邦也知道讀書教育的重要性了。呂雉還真沒有辜負劉邦的囑託,把劉盈培養得少年老成,酷愛讀書,溫和善良,身上沒有一點劉邦的無賴習氣,所以劉邦稱帝后越看越不順眼,就起了換太子的念頭。

起事之後劉邦一路裝孫子,給人當小弟,一直到領兵西進,奪取關中,最後大破秦軍,進入咸陽,其本就是一個好色之徒,在宮中花天酒地,誰勸也不聽,最後被張良一頓忽悠,才猛然醒悟。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才顯露出了一點兒王霸之氣。

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公元前205年,劉邦平定三秦,正式與項羽一爭天下。攻下楚都彭城後老毛病又犯了,天天飲酒作樂,不久就被項羽殺了個回馬槍,關鍵時刻老爹、老婆都不要了,只帶了後來的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一起跑路,因為路上嫌馬車跑得慢,把兒女踹下車三次,駕駛員夏侯嬰又幾次把這兩個倒黴孩子撿了回來,這才保全了一對兒女的小命。

你說這兩個孩子的童年陰影得有多大吧!這要是放在現在,不得被噴死,奇怪的是史書上並沒有多提,也許古人認為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磨練吧!

劉邦勉強算是帶著一雙兒女逃了出去,可老爹、老婆等一干家人卻成了人家的俘虜。要不說劉邦就是個無賴,項羽要把他爹煮了,劉邦說咱倆拜了把子,我爹就是你爹,煮好了分我一碗。兒子當成這種程度,而且從不避諱,也是獨一份了,不知道老老太公心裡怎麼個翻江倒海,早知道這樣,當初就應該把他捏死。項羽可沒有劉邦這麼光棍,只好作罷了。

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公元前203年,漢、楚都打不動了,那就議和唄!關鍵是項羽是真信,而劉邦是玩真的。迎回了老爹和老婆後,(當然沒有接回來對劉邦也不會有任何影響的)劉邦立刻撕毀和平條約,他是無賴啊!

公元前202年無賴的劉邦幹掉了具有騎士精神的項羽,隨後假模假樣地推辭了幾次,然後在汜水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祖。當了皇帝也不省心,看著當初跟著自己造反現在封了王侯的老兄弟,劉邦心裡犯起了嘀咕,你們又不姓劉。他已不是當年的劉季了,在賢內助呂雉的幫助下,兩個人將一干諸侯王殺了個七七八八。自古君王最無情,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武將搞完了,文臣也得敲打敲打,從誰下手呢?當然是老兄弟蕭何了。敲打完了,再一看,滿朝都是小綿羊,臨了再整治個“白馬之盟”,非劉姓不得封王,就可以放心了。


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當上皇帝后的劉邦又儼然一位慈父,再也不用整天逃命了,也可以慰藉一下孩子們受傷的心靈,顯示一下自己氾濫的父愛。八個兒子,甭管名正言順的還是私生的(長子劉肥),除了當皇帝的,剩下的就封王,好好地彌補了一下孩子們缺失的父愛,就連死後之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老婆呂雉變態的權力慾和報復欲差點毀了這一切。當然,這是後話。

劉邦雖然無賴,但心裡明白,經過秦末大起義,天下已經爛得不成樣子了,雖然他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讀書人,但還是聽從了陸賈“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建議,簡單點說就是別折騰了,讓人民讓幹什麼幹什麼。也許出身農民家庭,劉邦特別知道農民兄弟的苦,所以他尤其照顧農民,將田賦定為十五稅一,所以作為農民的兒子,劉邦還是沒有忘本的。

劉邦是真的不喜歡讀書,這也沒有什麼錯,你讓一個從小就沒文化的人現在整天拿著本書裝,他也嫌累呀!秦代禁止民間藏書、讀書的“挾書令”一直被劉邦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也許在劉邦的心裡,一直覺得讀書人是最不好擺弄的一群人,歷史上造反還能成事的,哪能少了讀書人的影子,所以他乾脆讓民間無書。

劉邦的成長史:無賴到皇帝,渣男到慈父,想不到的精彩


公元前195年,劉邦走完了他的一生。無論你喜不喜歡他,他都在那裡,他的無賴,他的流氓,他成大事前的六親不認,他成大事後的愛子情深,無不帶著小時候那個無賴的刻痕,究竟兒時怎樣的成長經歷造就這樣一個布衣帝王,我們也只能從歷史的碎片中窺探一二了。家境貧窮,讓他知民間疾苦;幼時無賴,讓他膽大心細;少時放任,讓他生性灑脫;青年結交,讓他知人善任;壯年爭雄,讓他百折不撓;中年稱帝,讓他青史留名;晚年舔犢,讓他終成慈父。

感謝司馬遷(《史記》),感謝班固(《漢書》),感謝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是一葉落盡秋,一位教育領域創作者,我的文章都是原創,希望我能用自己的表述激起您內心的一絲波瀾。如果我的古代名人成長史給了您一些成長和教育上的幫助,請留言、點贊、加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