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初看路遙的小說《人生》這個書名的時候,我以為講述的大概是和餘華的《活著》相似的故事,從一個人的出生講到死亡,畢竟這才撐得起“人生”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吧。然而在一口氣讀完書之後,才發現《人生》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幾個月的生活變化。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故事在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的時空背景下展開,講述了頗有才華的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幾度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過程。高加林被人頂替丟了民辦教師的工作,卻機緣巧合又得到通訊幹事的工作。風生水起之時,也得到了高幹子弟黃亞萍的青睞,為了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他拋棄農村姑娘劉巧珍選擇了黃亞萍。後來卻因為被人揭發“走後門”一事丟了工作,黃亞萍也隨之棄他而去。最終,幾經起落之後的高加林又回到了土地。

也許誠如這句“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其寬度”,主人公短短几個月起起落落的經歷就已經是整個人生的縮影了,那小說取名《人生》也是恰如其分的。路遙通過這個故事給我們傳遞了怎樣的“人生”真相和思索呢?

一、人生就是夾雜著幸福與痛苦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小說中的高加林是一個頗有才華與抱負的年輕人,他不甘於一輩子屈身在黃土地裡做一個農民,因此拼命讀書,卻不想高考失敗,只能回到農村。好在能在村裡當一個民辦教師,起碼不用風吹日曬,依然是份體面有文化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之餘還能繼續看書學習,高加林相信自己仍然有希望走出農村。這是高加林經歷的第一次痛苦與幸福的轉換。

後來,民辦教師的工作被村支書的兒子走後門頂替了,高加林徹徹底底地變回了農民。這時候的他是痛苦至極的,人生彷彿陷入了一片晦暗中。沒想到村裡二能人的女兒劉巧珍向他表達了愛慕之情,劉巧珍雖不識字卻美麗溫柔體貼,並且一心一意地崇拜著他,這讓高加林在痛苦中感到一絲絲撫慰。失去工作的痛苦被幸福的熱戀沖淡了。

見識過外面精彩世界的高加林,儘管暫時接受了自己已經是一個農民的事實,心裡卻仍然對城裡的生活充滿著無限希冀。所以,當叔叔手下的副局長為了溜鬚拍馬私自給高加林安排了一份通訊幹事的工作時,高加林義無反顧地接受了。在通訊幹事這個崗位上,他幹得風生水起,事業上可以說是春風得意。在城裡越久,他越覺得巧珍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因此心底有些失落不滿。此時,高中時代的女神同學黃亞萍又向他表露了愛慕之情,黃亞萍是高幹子弟,能與自己談論詩詞歌賦和國際形勢,並且還能為自己的事業助力。雖然心中十分痛苦不捨,高加林仍然選擇了黃亞萍,拋棄了巧珍。

只是不久之後,高加林走後門進入城裡工作的事情就被人揭發了。黃亞萍雖然愛著高加林,但她也無法接受他是一個農民,因此最終高加林和黃亞萍分手,回到了農村。在一番經歷之後,高加林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巧珍,只可惜巧珍此時已經嫁作他人婦。高加林就像從天上到地下,狠狠地摔了一個大跟頭。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我們看到高加林在短短几個月中經歷幾起幾落,一時間感覺痛苦,轉眼間又覺得幸福,他的生活就是這樣在痛苦與幸福的交替中前行的。而再看其他角色其實也是如此,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這樣的幸福與痛苦中交替著,就像麥家的《人生海海》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人生就像海中的浪潮,起起落落,才是常態。縱觀我們每個人一路走來的生活,時而在低谷,時而在高峰,

沒有人會時時刻刻感到幸福,也沒有人會永遠處於谷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加林短短几個月的起落浮沉,正是人生的縮影,而這也是人生的一大真相。

只是我們常常會有一個錯誤的預設,覺得人生應該是幸福愉快的。當遭遇痛苦的時候,我們就會怨、會不滿,會問:“這事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而當我們幸福快樂的時候,我們絕不會想這好事為何發生在我身上。這種錯誤的預設,讓我們在遭遇挫折時感到更大的痛苦,卻理所當然地忽略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幸福”。

而當我們瞭解到人生的真相其實就是幸福與痛苦交替著的時候,在遭遇挫折之時,就能多一份樂觀豁達,在幸福來臨之時,也能多一份感受珍惜。

二、面對無法控制的人生,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這世上有三種事,一種是老天的事,一種是他人的事,還有一種是自己的事。在這三種事中,我們唯一能掌控的其實只有自己的事。因此,生活中某些時候我們才會感覺有無力感,因為老天的事和他人的事都是我們無法去控制的。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人生就不免活得擰巴。

高加林,一個骨子裡充滿傲氣的文化人、才子,從心底裡始終無法接受自己的出身。他一心想要逃離這黃土地,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城裡人。這種心靈深處的渴望,一方面給了他無窮的動力和才幹,無論是在民辦教師的崗位還是通訊幹事的崗位上,他都幹得非常出色;另一方面,卻也讓他在遭遇挫折時,就會陷入自我的內耗之中,俗稱“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處情節。一處是高加林在民辦教師崗位被頂替之後去地裡幹活,把上身脫個精光,不和其他人說話,沒命地挖起了地畔。兩隻手打滿了泡,也仍然拼命挖,泡擰破了,手上出血,把钁都染紅了,還是瘋狂地幹著,大家都勸他,他卻誰的話也不聽,只是沒命地掄钁頭……另一處是高加林去城裡擔糞被羞辱之後,他在心裡說:“我非要到這裡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裡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

這兩處情節生動地描寫出了高加林的“犟”和“不甘”。他的這種“犟”和“不甘”就如同前面所說的他內心深處的渴望一樣,都是各有利弊的。好的一面是他會因此更加努力拼搏,但是壞的一面就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換來好的結果,所以這樣的人很容易鑽牛角尖,與自己過不去。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我們看高加林在地裡幹活的場景描述,與其說他在努力,不如說他將對命運不公、村支書利用權力走後門的憤怒全部發洩到自己身上,因為自己家在高家村人微言輕,父母往後還要看著村支書的臉色過日子,他無法把這樣的憤怒公然地發洩到對方頭上。

只好將這種“攻擊性”對內,用自虐的方式讓外人看到“是誰把我逼成了這個樣子!”

而城裡被人羞辱之後的那段心理描寫,更顯示了一種要與命運、與現實抗爭的不甘。要知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除了考上大學或者像村支書一樣有一些權力在手中,有希望走出農門之外,其他的可能性簡直微乎其微。而那時候的高加林,顯然這兩條路都是被堵死了的。但他仍然不肯接受現實,而是像一個孩子一樣說著“我非要”!

我們不否認高加林的努力,卻也不得不看到,無法接納現實讓他心裡的痛苦更甚,我想如果沒有後來叔叔的這個插曲,高加林可能會帶著這種不甘和擰巴在黃土地上過一輩子,一生都與自己過不去。之後種種的發生,最後又回到黃土地,反而讓高加林開始審視自我,最終接納了現實。

對於老天的事,我們要學會臣服;對於他人的事,我們要學會尊重;而對於自己的事,則要全力以赴。最重要的,還要有能區分這三者的智慧。都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正是因為那八九可能都不是我們能夠去掌控的。如果要執著於那八九,而對自己的那一二視之不見,豈不是力氣用錯了地方。

不屈不撓、逆流而上是值得讚賞的精神,但誰又能說順應生命之流、自在而活就不是一種智慧呢?在面對無法控制的人生時,學會與生活和解,有時候低頭也是一種智慧。

三、人生路上的種種選擇,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我們的一生充滿著大大小小的選擇,無論做怎樣的選擇,我想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

選擇不識字卻溫柔體貼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還是有精神共鳴卻任性的高幹子弟黃亞萍,是擺在高加林面前的一個艱難抉擇。但是他對事業成功的渴望,讓他在拋棄曾經給自己無限溫暖的女人時,儘管良心受到譴責,卻依舊義無反顧。在家裡父親和德順老漢輪番來勸之後,高加林依然不改自己的選擇,反而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心,與黃亞萍更加高調地在城裡出雙入對。

其實高加林的心裡是充滿愧疚的,之後的高調行事更加證明了他內心的這種愧疚,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正是因為內心知道自己不對,但已經做了這樣的選擇,所以需要高調的舉動來“騙”自己這樣的選擇是對的。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也是因為這個選擇,最終導致高加林走後門的事被背後恨他的人揭發,打回黃土地上。在聽老景說完縣委對自己的處理決定後,剛開始高加林腦子是發懵的,但是過了一會兒之後,他清醒了,覺得事情已經變得極為簡單:不就是回到農村嘛!他甚至覺得眼前的這個結局很自然,反正今天不發生,明天就可能發生。

面對從天上到地下的轉變,高加林與之前民辦教師崗位被頂替的反應是不大一樣的。他很快接受了這個現實,並且覺得這是自然的,這與他內心的愧疚有關。如果高加林沒被揭發,跟著黃亞萍到南京工作,事業上有了更大的成功,心底的那份愧疚感卻會終身伴隨,對於一個良知尚存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折磨。而且按照小說所描述的黃亞萍的性格,在後續高加林與其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和不如意。那時候,大概還要多一份悔恨。悔恨愧疚、良心折磨,誰能說這不是另外一種報應呢?

而現在這個報應這麼快就落下來了,高加林的心裡反而釋懷了,這樣的結局對高加林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解脫。作者用這樣戲劇性的方式和高加林的反應,讓我們看到人生的種種選擇,各有利弊,但是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

《人生》:人生本就夾雜著幸福與痛苦,我們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幾經起落的高加林再次回到土地之後,本以為鄉親們會對自己冷言冷語、落井下石,卻沒想到大家都來安慰他。此刻的高加林看到了自己的狹隘,也從心底裡接納了自己的出身,接納了現實,也接納了這片黃土地。作者借德順老漢的口說出了這樣一段話:“就是這山,這水,這土地,一代一代養活了我們,你再也不要看不起咱這山鄉圪嶗了”。

高加林在短暫的人生經歷中,終於達成了與生活的和解,也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而作為讀者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我想這正是《人生》這部小說備受推崇的一大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